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去香港讀研的中產媽媽:通過雞自己,幫孩子擺脱高考内卷,歡迎閲讀。
" 香港入境處身份證預約辦理已經排到了 12 月,太魔幻了。"
兩年前申請香港碩士的露露,怎麼也沒想到,如今在深圳,身邊 1/3 的父母都在考慮申請中國香港身份,而曾經被嘲笑的 " 水碩 " 也作為一種獲取身份的途徑被一搶而空。
香港身份的各種紅利中,内地中產家庭最看重的是孩子升學的新可能: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學生,有機會低分考入内地 985、211 大學,這在網上一度被稱為 " 普娃逆襲的首選之路 "。
擔心階層滑落的危機感驅使着一些家長尋找出口。在 " 後浪研究所 " 采訪的父母中,211 畢業的露露,憂心孩子會淪為深圳中考分流的 50%;北漂了 20 多年的 Lilian,為孩子升學路上沒有北京户口而發愁;杭州的鄭先生,在女兒不到一歲時就開始考察周邊的國際學校,卻因為不是外籍身份被拒之門外。
最終他們都選擇人到中年去香港讀研,通過 " 雞 " 自己給孩子的教育換條賽道。
受疫情三年的影響,香港宣布了優才、高才等多項人才引進計劃,但優才、高才的申請門檻并不低,年薪高于 250 萬港元,或者有全球百強大學學士學位,還是把一些家庭擋在了門外。去香港進修從而獲取籤證就成為一種熱門的替代選擇。
但獲批籤證還只是移居香港的第一步,要獲得香港永居需要在港待滿七年。按照香港立法會 2020 年發表的 " 全球争奪人才 "《研究簡報》顯示:在 2010 年至 2019 年期間,獲批籤證的内地人才中只有 12% 在香港工作、居住滿七年,最後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這條移居之路并不好走,香港生活的高成本,七年中政策的不确定性,還有一個家庭重心的完全轉移,都考驗着一個家庭的決心和資本。
Lilian 是較早一波下定決心走這條路的人。她到香港讀研已有一年時間,今年 9 月她計劃接女兒到香港讀書,等到 11 月拿到畢業證後,或許考慮留在香港創業開公司。在香港,她努力謀劃女兒的升學之路,也探尋着自己 40+ 的人生價值。
" 後浪研究所 " 好奇,Lilian 為何有勇氣在時代風口下換個城市重新開始,在這個北京家庭的教育遷徙路上,又面臨着哪些風險和挑戰?以下是 Lilian 的講述。
這麼折騰,圖啥?
2022 年 1 月,在 38 歲這年,我遞交了香港都會大學的碩士申請,決定重返校園。
我在北京互聯網大廠工作了 15 年,年薪可觀,房車雙全。但疫情之後很多事情變得不可控了,近 4 年晉升停滞,工作缺乏挑戰性,讓我感覺每一天都在消耗自己,有時也會想 " 努力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去香港讀書,既是為了我,也是為了孩子。
2018 年,7 歲的女兒面臨小學擇校,我們全家從昌平搬到了海澱,租了個有學位的房子,每月房租 8500 元。我比較看重英語教學環境,給女兒申請了一所私立外國語學校,一年學費 6 萬元左右。
海澱圈太卷了,有的父母全職陪讀,為了孩子能進六小強(海澱小升初時的六所重點中學)參加各種競賽。我一直認為學習是女兒自己的功課,從來沒給她報過語數英培訓班,更多是培養跳舞、樂器這些興趣,還有夏令營活動,每年教育總投入至少要 20-30 萬元。
沒有北京户口,是每個北漂家庭都逃不掉的現實難題。我也挺發愁的,這意味着女兒在小學五年級或是初二的時候,要麼回原籍讀書參加高考,要麼上國際學校将來出國,有些父母會去弄個天津户口,在我看來都不是最優解。
朋友全家前幾年移民去了新加坡,孩子從小接受精英教育,畢業後接軌海外名校,我确實心動了。但轉念一想,距離北京将近 4500 公裏,人生地不熟,父母去陪讀無法工作,整個家庭的犧牲太大了。
一時間仿佛陷入了僵局,我只好尋找新的升學出路。
2021 年,我和保險代理人聊到了子女教育問題,他給我指了一個方向。香港作為一座國際化都市,護照免籤 168 個國家和地區,個税上限 17%,特别是優質教育和醫療福利,完美契合内地中產家庭的需求。而且,北京直飛香港只要 3 個半小時,語言和生活習慣也更容易接受。
Lilian 分享自己去香港讀研的思考
我查了相關政策,父母只需要讀一年全日制香港碩士,獲得香港籤證,這期間未滿 18 周歲的子女作為受養人可以一同來港,和香港本地生享受同樣的免費公立教育,投資回報率很高。
當時我周圍的信息相對閉塞,後來入讀香港都會大學後才知道,廣東的中產家庭,一般在孩子小學四年級前就開始規劃香港身份了。父母一年港碩畢業後申請 IANG 籤證,再滿 6 年就可以轉為香港永居。為的是趕在高考前,孩子能以永居身份參加 DSE 考試(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也稱香港高考),不僅可以憑借 DSE 成績申請香港公立大學和全球 300 多所海外名校,還能低分入讀内地 985 和 211 大學。
我這個人怕麻煩,也為了少走彎路,花 9 萬元找了中介遞交申請材料。因為工作偏市場方向,選擇了 MBA 專業,中文授課,沒有年齡和學歷限制,一年學費 28 萬港币。去年 2、3 月線上面試,很快就有了反饋。
去年 4 月收到 offer 的那天,我正巧在星巴克,整個人非常冷靜,迅速畫了個思維導圖,從家庭、工作、生活和子女教育這 4 個方面去權衡利弊,結論是我值得邁出這一步。
事實上,幫女兒掙脱高考教育内卷、切換國際化賽道只是一方面考量。我在北京生活了 20 多年,舒适圈呆久了,也想借着去香港讀研的機會,看看外面世界的變化,未來職業發展有哪些機遇,順帶還能提升學歷。
但那時香港因為疫情原因還沒有通關,誰也無法保證多久之後才能回家。親戚朋友都不看好,問我們" 都這把年紀了,圖啥啊?"。起初老公很支持,後來也有點搖擺。
我還是很堅定地向學校遞交了 " 來港就讀申請 ",等到 7 月,我的學生籤證辦好了。香港這條路能不能走通,我其實心裏也沒底,但總要親自走一遍才能明白其中滋味。
Lilian 早上 9:30 從北京直飛香港,那天國際值機的人很少
在家庭規劃上,我和老公達成了一致:未來一年,我去香港讀研,他留在内地工作,承擔起養家的重任。女兒一直很獨立,我們簡單聊過媽媽為什麼去讀研、對她會有哪些受益,看到爸爸媽媽為了生活、事業打拼,我相信對女兒也是個榜樣。
去年 8 月下旬,我給女兒轉學到了海澱一所寄宿學校。老公長期出差,實在沒法照顧女兒的生活和學習。我花了 5 天時間,趕在開學前給女兒辦理好了五年級插班插班,心裏可算是踏實了。
從此,我們一家人,在各自的人生軌道上不斷努力。
痛,并享受
2022 年 9 月 6 日,香港入境事務大樓。
早上 5:20,我準備起床,去辦理香港國民身分證。剛到香港什麼都不清楚,也沒有提前預約,只好去現場碰碰運氣。不到 6:30,我前面已經有 10 位在等候辦理,我真實感受到了香港身份的火熱程度。
MBA 專業 22fall 大概有 300 多人,其中 70%-80% 來自廣東深圳。整體年紀呈現階梯狀,有剛畢業想要提升學歷的年輕人,也有 50 多歲财富自由的企業家,閒着沒事來讀個書。
為了孩子來讀研的父母也有不少,子女教育話題,總能快速拉近彼此的關系。我發現深廣父母其實是把香港當作通往加拿大、澳洲的跳板,而北京父母更多渴求一條進入香港名校的捷徑。出發點或許各異,但他們都有一點共識,給孩子的未來留有更多選擇。
領取香港身份證
很多人同時申請了 3、4 所學校作為備選,而我完全不知道其他學校。現在想起來真是太冒險了,同時也很慶幸。據説今年香港都會大學碩士的報名門檻被卷到了新高,博士、雙碩、海外名校生扎堆,網上也有人吐槽 211 學歷被拒,競争壓力肯定是不小。
人到中年,重返校園,身份轉變得猝不及防,我很難靜下心來。人坐在教室裏,腦子裏想的卻是工作和家庭,恍惚間還以為是外出參加培訓,這種錯亂感持續了一個多月。
MBA 的課程安排很緊湊,時間不限于周中周末。有時會邀請國外老師在 7-10 天内集中上大課,老師操着一口 " 港普 ",一天基本上 6 個小時,還有總結的小課穿插在其中,我只能把所有雜事都抛掉,快速調整好自己的狀态。
要説讀研期間最痛苦的事情,那一定是寫作業。查資料、做 PPT,熬到後半夜也是常有的事兒,我工作時都沒這麼拼命,漸漸地我也開始享受這個過程。
很多人調侃一年制港碩太 " 水 ",實際上,MBA 專業有很多海外交流學習的機會,課程裏也設定了大量商業案例需要小組讨論,過程中不斷激發我的主動意識去學習,而不是被動灌輸一些死板的概念,也讓我看到了北京、香港兩地教學方式和理念的不同。
Lilian 在階梯教室上課
根據香港政策,一年制港碩拿的是學生籤證,這期間我無法工作,家庭收入直接減半,但老公也沒有抱怨過賺錢壓力好大這種話。來香港之前,我們大致估算了這一年的開銷,讀研學費不到 30 萬元,衣食住行算 50-60 萬元,加起來大概 80-90 萬元,還在整個家庭的承受範圍之内,也能保證兩地的生活品質沒有降低。
在香港生活,房租絕對是開銷大頭。我在尖沙咀長租了一家酒店式公寓,大概 40 平米,每月 2 萬港币左右。肯定沒有北京房子寬敞,好在是拎包入住,一個人住也還算舒适。
香港的消費水平要高于北京,這一點我是有心理預期的。但是看到超市裏一個土豆要 15 港币,也還是相當震驚。
我身邊很多父母至今還在觀望,原因之一就是香港消費太高。可在我看來,我現在花的每一筆錢,長遠規劃都是為了子女教育做投資。之前有人推薦我花 150 萬買個北京户口,或是購置 200 萬房產移民希臘,我都否決掉了,不想把家庭的未來置于如此高的風險當中。
Lilian 在香港租的房子
脱離了之前在北京大廠快節奏的工作模式,在香港的生活挺松弛,也富有煙火氣息,讓我整個人慢了下來。同學也很感慨,説我沒了剛開學時 " 肉眼可見的疲憊 " 狀态。短暫逃離職場和家庭的 Gap year,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的教育焦慮。
在香港讀研的這段日子裏,我幾乎每天都會和家人視頻通話,聊聊女兒在學校的生活、老公的工作,也會分享我在香港的所見所聞。2022 年 12 月,趁着北京學校居家上網課,我給女兒辦理了受養人籤證,并順利拿到了香港身份證。
進退兩難
對于女兒的教育,我的規劃是讓女兒盡早來香港接受教育,高中畢業後目标港八大,等到碩士時,再按照她的喜好選擇國家和學校。
我在電話裏和女兒説了這個想法,我們溝通很順暢,并約定今年 9 月轉到香港讀小學六年級,等到 6 月底内地期末考試結束後,就來飛來香港參加插班考試。
今年 6 月,我提前半個月開始準備女兒的簡歷。我覺得教育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比較傾向香港的直資、私立、官立、資助學校,學區選擇九龍、港島、沙田,優先一條龍升學,一共篩選出 126 所學校符合以上條件。
我原本心裏很有把握,可是沒想到香港很多學校不接受小六插班。香港小學生需要在五、六年級共參加 3 次呈分試,取平均成績作為升中參考。如果缺少一次考試成績,面對名校派位就沒了優勢。
很多人給我出主意,讓女兒降到香港五年級,花一年時間适應環境,同時學習英語和粵語。我認真問過女兒的想法,她有點抗拒和低年級小朋友同班,還可能會被嘲笑。還有一種方法是找教育局派位,只能保證有學上,但是學校質量是未知數。
進退兩難,我那時心裏特别着急,不想因為自己的疏忽或是懶惰影響女兒的未來,最終決定挨個學校叩門。我打了一圈電話詢問,只有 25 所學校接受小六插班。
等待考試通知的那幾天,我設想過最糟糕的結果。香港的插班考試很靈活,可以先讀一個普通學校,如果女兒實在跟不上進度,今年 11 月的呈分試成績不理想,再去插班小五也來得及。
7 月初,女兒飛來香港,一共參加了 6 所學校的插班考試。考試形式各不同,有面試、有筆試、有的還需要帶着家長一起面試,大概一周之後就能知道錄取結果。
第一場考試在一所英文學校,考察科目包括中、英、數,每科只有半小時作答,女兒剛來還不适應香港考試節奏,沒答完題。除了中文試卷是繁體字,其餘試卷都是英文,女兒覺得中文和數學試卷都比較輕松。雖然兩地課程體系完全不一樣,但是内地學生從小扎實的基礎在香港還有優勢的。
唯一不太适應的是英文試卷,出題方式和内地差别很大,難度也略高。
來港考試半個月,女兒收到了 5 個學校的 Offer,有官立、私立和直資學校。我也覺得當初堅持不降級的選擇是正确,還是得摸清孩子的自身水平再做決定。
Lilian 準備的香港插班申請材料
雖然因為英語科目上的短板,我們錯失了最想去的那所直資學校,不過最終我們做出了滿意的決定——選擇了一所排名靠前的官立學校,除了英文課和中文課,其他是粵語授課。對于香港學生來説,學費全免,只有書費、校服等學雜費,一年 5000 港币足夠了,對口的中學我也很滿意。
關于女兒在香港的教育成本,我算過一筆賬,發現香港本地生的教育優惠,可以一直持續到大學時期。我聽香港朋友的孩子説,他上大學一年學費幾萬港币,住宿費 7 千港币左右,而同校的内地同學來香港上學的話,一年學費至少要 10-20 萬元,宿費費更是高達 4 萬元左右。
這樣看來,雖然我前期讀研要投入一大筆錢,但從長遠角度來看,是在為女兒的升學之路節約成本。萬幸的是,我還躲過了北京小升初考試,否則肯定 " 會被扒掉一層皮 "。
今年 8 月底,MBA 課程基本上結束了,11 月就能拿到畢業證。女兒插班考試期間,我也忙着趕作業,沒時間帶女兒到處逛逛,都是她自己去圖書館、科技館,她靠自己看圖書館借的書,慢慢也認識了大部分繁體字,學得比我當初快多了。最近在樓下遊泳時還認識了幾個新朋友。
我問女兒,最近在香港感覺如何?她説很喜歡香港,也期待未來在這裏生活。
賭局與底牌
将人生下半場押注在香港,究竟是孤注一擲,還是深思熟慮?
我老家在内蒙古的一個三線小城。大學讀了個普通本科,畢業後大部分同學都回了老家,當時的工作待遇确實極具誘惑力。但這種一眼看到 60 歲的生活讓我感到窒息,我發誓一定要走出去。
有了女兒之後,家裏人總是勸我説 " 你在北京呆不長,掙再多錢也沒用,不如早點回來,孩子在内蒙古高考也容易。" 我聽了之後挺扎心的。
女兒從小在北京生活,老師不會要求死記硬背不理解的文言文,每天很開心地就把知識學了,和内蒙古的應試教育截然不同,如果把女兒轉回老家上學,她會有心理落差。等到高考那天,很可能連一本線都夠不上。
我自己是頂着高考壓力熬過來的,歷經多年打拼終于有了安穩下來的資本。雖然不要求女兒未來一定要比我優秀,但如果女兒還是重走我的老路,那我在北京這 20 多年豈不是白幹了。
一提到香港身份的紅利,很多父母第一反應就是可以低分上港八大、内地 985/211。中介也嗅到了商機,對外宣稱三五萬塊錢可以找香港公司挂靠,搞定 7 年工作籤證。在網絡的造勢下,給人一種錯覺,獲得香港永居這件事好像很簡單,對過程中的風險卻不甚在意。
實際上,7 年香港永居之路風險重重,每走一步都要精準計算。
我女兒去年 12 月拿到受養人籤證,到高考那年的 1 月剛好滿足 7 年在港時間,提交香港永居申請,預留 2-3 個月時間審批,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出現任何閃失。如果順利的話,就可以在高考前拿到香港永居身份證,香港、海外、内地這 3 條路都可以選擇。
最大的不可控因素就是香港政策,随時都會發生變化。近幾年香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放寬了優才、高才的政策,很多人會鑽空子,導致審核也變得更加嚴格。我聽説今年很多父母辦理受養人籤證被卡,原因之一就是孩子沒有來港上學,還有中介會拿一間房子同時籤約好幾個人,入境處統統拒籤了。
香港入境事務大樓
另外,對于在港時間也更加看重。有些家庭的生活和工作重心還在内地,想找個香港保險公司挂靠,或是香港公司外派到内地工作,每年往返居住幾天,以保證和香港建立聯系,目前看來也是行不通了。
風險往往和機會并存,我認為還是不能抱有僥幸心理。7 年之間,我能做的只有時刻關注香港政策,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去調整。不過我相信,女兒在香港讀書,就是整個家庭與香港建立聯系的最有力證明。
在高考前拿香港永居當然是最優方案,但是我現在也沒有那麼大壓力和焦慮,即便失敗,我這幾年一直保留香港籤證,還是可以參加 DSE 考試,申請港八大,沒有改變我最初的目标。
今年 5 月,我回了趟北京,曾經和我一樣苦惱沒有北京户口、對未來迷茫的父母,他們知道我去了香港之後,都來聯系我。我知道他們其中也有人考慮過這條路,但是真正邁出第一步的人,還是挺少的。每個家庭情況不一樣,我也非常理解他們的顧慮。
(曾經)我也沒有勇氣抛下在北京積攢的一切人脈、資源、固定資產,換個城市從零開始。
離開北京之前,Lilian 和朋友一起聚餐
現在再來思考這個問題,我會覺得,做任何事情都是有舍才有得。盡管我和家人在香港沒有根深蒂固的背景,但是我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個人能力,包括整個家庭的積累,都是敢于重新開始的底牌。
對于香港而言,内地互聯網大廠的招牌依舊響亮,未來兩地融合會更加深入,而我有了 15 年工作經驗和學歷的加持,或許會收獲更多的資源和機會。而且最重要的是,香港對中年職場人很友好,當我不經意流露出對年齡的焦慮時,周圍人還會來問我 " 為什麼那麼在意年齡?40 歲代表着更有價值 ",也讓我對于重返職場更加自信。
女兒的升學問題解決了,我對北京户口、工作、甚至是房子,也沒那麼多執念了。原本我覺得有房子才算有家,現在我也能接受在女兒學校附近租房,北京房子也可賣可留。今年上半年,香港通關之後,我回了趟内地,正式辦理了離職手續。
一切正在逐漸步入正軌,老公短期内還是會以内地工作為主,等到女兒來香港上學後,我也重新回歸職場,有了穩定的收入,他再考慮來香港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
未來的結果是好是壞,我現在也不敢保證。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确定了家庭布局大方向後,中間不會設定太多的條條框框,去影響我前進的腳步。在不斷調整、糾錯的過程中,我會向着最終目标努力靠近。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 Lilian、露露為化名。封面圖源視覺中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後浪研究所 "(ID:youth36kr),作者:小明 楊柳,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