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可樂雙雄”卷入阿巴斯甜“雙标門”:國内濫用國外鮮見,本土企業已加速迭代,歡迎閲讀。
阿斯巴甜是否致癌争議仍在繼續,甚至引發越來越多的國家持續關注。
近日,韓國權威媒體《韓國中央日報》發布标題為《阿斯巴甜醜聞震驚了韓國的零糖業》的報道,該報道稱,可口可樂韓國和樂天證實,他們的無糖可樂不含阿斯巴甜。這也引發國内消費者懷疑可口可樂在國内外阿斯巴甜添加方面搞 " 雙标 "。
藍鲸财經記者注意到,中國國内進口的產自日本的可口可樂無糖產品也不含有阿斯巴甜。也曾有報道稱,中國香港可口可樂不含防腐劑,但内地的可口可樂含有防腐劑等雙标事件。
不僅如此,百事可樂美國禁用阿斯巴甜但中國依然使用的事件也被業内關注。
随着事件的發酵,業内人士稱這已經不是真糖與代糖的争論,實際上代糖的使用已經是企業之間的競争。
業内人士稱,阿斯巴甜是較早使用的人工代糖,目前代糖領網域不斷迭代更新。所以希望國際巨頭也應該與時俱進,為中國消費者帶來更好的產品。雖然赤藓糖醇是目前使用較廣泛的天然甜味劑,但是也非完美的代糖,也需要不斷地提高,功能性代糖或成未來趨勢。目前真糖仍占據主要市場,且将持續存在。
本土企業加速迭代,可樂雙雄繼續 " 雙标 "
世界衞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近日發表聲明稱,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或将于今年 7 月首次被列為 " 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衞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 ( JECFA ) 将展開進一步的檢測和風險評估,将于 7 月 14 日發布結論。
阿斯巴甜事件也震驚韓國零糖產業,涉及阿斯巴甜的產品也主要涉及飲料零食。
報道顯示,在百事的零糖汽水、樂天旗下部分飲料等產品,是韓國最常見和最受歡迎的含有阿斯巴甜的飲料。同時也存在于一些玉米片和薯片產品中。
不過,韓國可口可樂、Hite Jinro 等企業表示,他們的產品中沒有阿斯巴甜。
藍鲸财經記者也注意到,在盒馬銷售的產自日本的無糖可口可樂使用的甜味劑為三氯蔗糖和安賽蜜,也未使用阿斯巴甜。
國際巨頭在中國市場的雙标表現已經司空見慣。以此次卷入致癌風波的阿斯巴甜為例,百事可樂早在 2015 年就在美國停用阿斯巴甜,但在中國至今依然使用阿斯巴甜。
另外,2022 年,發生了寶媽質疑可口可樂旗下氣泡水配料雙标的問題。該消費者看到中國台灣售賣的啊哈氣泡水產品不含防腐劑,中國内地及中國香港售賣的同口味產品配料卻含有 " 苯甲酸鈉 " 防腐劑。
同年,還有留學生發現英國的芬達汽水含有果汁,但國内的芬達不含有果汁的雙标情況。
在業内人士看來,這些產品都符合中國現行的标準。但是,作為飲料巨頭,不能用最低的标準要求自己,而是應該主動承擔起引領行業向更高品質,更高要求發展。同時,不能在中國就用健康程度一般甚至落後的原料,到了國外卻換成更健康、更先進的原料。
據了解,GB5009.263 — 2016 規定,碳酸飲料、含乳飲料、冷凍飲品、液态乳制品中阿斯巴甜的檢出限值為 1mg/kg。
不過,目前這些巨頭并未就這個事件有進一步的公開評論。
國内企業卻在積極發聲。
很多國内代糖企業包括保齡寶、三元生物、金禾實業等都在通過各種方式對外表示主要產品多為赤藓糖醇等天然代糖產品。
其中,使用代糖較多的元氣森林發布公告稱:元氣森林可樂 0 糖 0 脂 0 卡 0 阿斯巴甜。
據悉,元氣森林產品甜味劑主要使用赤藓糖醇。而含有阿斯巴甜的產品主要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在中國市場的零糖產品。這些都是元氣森林主要的競品。這就被眾人意會成了阿斯巴甜致癌與否的争論,在中國就成了元氣森林和世界巨頭之争。
一位消費者對藍鲸财經記者表示," 能夠看出來,現在這場争論已經演變成企業間的競争了。"
代糖的更新
據了解,1981 年,美國 FDA 批準在某些食品中使用阿斯巴甜,但争議一直存在。2022 年 3 月,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期刊發布的文章稱,一些人造甜味劑如阿斯巴甜、安賽蜜與癌症風險增加相關。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也對藍鲸财經記者表示,盡管此前各權威機構一再保證阿斯巴甜可安全食用,但阿斯巴甜的神經毒性、致癌風險等,一直在研究探讨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人工合成的代糖被質疑,天然代糖也不是完美的。赤藓糖醇可能是目前最受歡迎的天然代糖之一,已被 60 多個國家批準使用,口感好、安全性高,但也有消費者反映赤藓糖醇會有腹瀉的負面作用,但這種腹瀉作用是物理性的,主要是由于赤藓糖醇不參與人體代謝,會增加腸道的滲透壓,導致腸道中水分增多,引起腹瀉。
事實上,代糖在食品中的應用也是在不斷迭代的。1878 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家在實驗中首次 " 意外 " 發現糖精,1965 年發現阿斯巴甜,1967 年發現安賽蜜。上述產品多為人工甜味劑。
天然甜味劑應用實踐久遠,但工業化提取與應用源于上世紀 70 年代。1970 年日本從巴西引進甜葉菊開發利用產品甜菊糖苷,1995 年美國 FDA 批準其為 " 膳食補充劑 "。赤藓糖醇 1997 年通過 FDA 認證,羅漢果甜苷是羅漢果的主要甜味成分,1995 年和 1996 年相繼通過美國與中國審批,廣泛用于飲料、調味品和糖果中。
業内人士認為,功能性甜味劑的使用日益成為趨勢,在許多食品生產中用來代替蔗糖。新一代的代糖研究近年低聚糖被用作功能性甜味劑,發展迅速。低聚糖能活化腸道雙歧杆菌的繁殖,改善腸道菌群,增強腸道免疫功能,幫助消化,防止便秘。還能預防齲齒、調節血脂和膽固醇代謝、增強機體免疫能力。
其中,阿洛酮糖也是近年新興起的甜味劑之一,相比其他零卡路裏天然甜味劑,阿洛酮糖最大的優勢在于它與蔗糖及其接近的性狀和功能,且不會引起腹瀉,對代謝和血糖水平也都沒有影響。
真糖與代糖之戰
不同代糖之間是迭代更新的關系。真糖與代糖之間才是難分難解的 " 冤家 "。
真糖與代糖一直存在商業利益的衝突。
業内人士認為,在發達國家普遍減糖、控糖的大趨勢下,糖與代糖始終進行着長久的博弈。如今代糖產業鏈上企業的崛起,勢必會對傳統糖企業造成市場擠壓。不僅如此,對于傳統糖企業而言,除了相關政策法規這一致命炸彈和需要面對市場份額被争奪的事實之外,還要接受潛在消費者群體的流失。
不過目前來看,真糖與無糖,誰也不會取代誰,在當前的環境下,需要找平衡。從消費者角度看,是選擇 " 健康 " 還是選擇 " 美味 ",在產業界看來,是一個個大企業背後的員工和家庭。
世衞組織數據顯示,截至 2018 年,全球肥胖的成人為 6.72 億人,占比 13%,其中 8 名成人中有 1 人肥胖。并且肥胖導致了諸多疾病和死亡。2000 — 2019 年,由于肥胖導致的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等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死亡人口增加的重要原因,因此世衞組織曾基于此建議對含糖飲料實施有效税收。
據了解,許多國家主張通過對糖的消費征收税收的方式,控制國内食糖消費量,從而間接控制降低國内肥胖比例。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截至 2020 年,已經有超過 50 個國家和地區實施了 " 糖税 " 制度。
在業内人士看來,在中國市場,為消費糖而繳税很難被消費者接受,且對行業影響較大,并不符合中國當前的發展情況。
短期來看,代糖無法真正取代真糖,真糖和代糖應該處于長期并存的狀态。真糖的產量遠遠大于代糖。據統計,2.24 億總甜度目前代糖已替代 10%,預計 2030 年将基本完成替代 6743 萬甜度,占比 30.06%。
但代糖需要通過科學的證據和合理的宣傳,提高公眾對代糖的了解和信任,以擴大自身的消費群體。消費者更需要了解所購商品信息,能夠使其做出自己的選擇。
在業内人士看來,科學技術未來會在真糖與代糖戰争中起到關鍵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認為,科學技術的貢獻顯著增加是飲料產業新發展的重要特征,新科學新技術不斷應用到飲料研發、生產、市場等多領網域和多環節。科學技術不僅改變飲料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在改變着飲料產業的發展模式和飲料企業的管理模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具有漸進性特征,是一個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消費者的認知對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