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中國男人175cm是個什麼水平?,歡迎閲讀。
地球知識局
文字 | 林間草木聲
制圖 | 果栗乘 校對 | 朝乾 編輯 | 果栗乘
男生 175 算矮嗎?看數據肯定不是,這可是标準的平均身高。
不必為這個數據感到驚訝。在過去的 35 年内,中國人 19 歲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增長了 8 厘米和 6 厘米,增幅全球第一。在中小學門口和醫院的兒科門診,也能看到不少一米七的 " 小朋友 ",很有反差感。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高了▼
無論是統計數據,還是我們身邊的直觀感受,都反映出一個事實——中國人,越來越高了。
我夠高嗎
中國人越來越高的同時,人們對此也愈發焦慮,似乎不夠高就好像被開除社會會籍一樣。
為了長高,人們也是搞出了不少偏方:
有人聽説雞蛋殼裏有很多鈣,就把雞蛋殼打碎了吃掉。先不説打碎後的雞蛋殼刮不刮嗓子,本身含有大量碳酸鈣就很難消化,恐怕只是圖個心理作用。
吃雞蛋殼補鈣不僅不靠譜
還容易被蛋殼卡在食管
(圖:圖蟲創意)▼
光靠吃還不夠,如果能有一種神藥,一打就能長高,那是再好不過了。而且似乎還真有這麼一種藥—— " 生長針 "。
嚴格來説," 生長針 " 是一種激素治療手段,用于一些缺乏生長激素導致的矮小症狀。而這些症狀有着非常嚴格的限定,并不是感覺個子不夠高就可以打的。
真正科學地評價身高是否過高或過矮,需要用到對應的生長曲線。當身高在其同齡人中處于曲線上的 P3 區間(即身高在同齡人中處于後 3%)的時候,才符合使用 " 生長針 " 的基本要求。而具體能不能使用,仍需要醫生診斷。
左右滑動 - 中國 2-18 歲男童女童參考生長曲線
(圖:首都兒科研究所生長發育研究室)▼
就算這樣,補鈣、吃藥很多人還是覺得太慢。直接簡單粗暴一點,硬把人拉長,是不立竿見影?别説,好像還真 " 有效 "。
1951 年,蘇聯醫生伊裏扎洛夫偶然發現牽拉骨折後的斷端,能刺激新骨質的生成。這一發現讓肢體畸形的患者有了希望,也變出了 "斷骨增高" 的邪術。
早期該技術主要以治療為目的,而非整形美體
(圖:wiki)▼
在一些人在想要高個的念頭驅動下,把被打斷的骨頭一再拉長,留下諸多後遺症。早在 2006 年就被禁止了。
看上去,似乎長高是沒有什麼 " 秘方 " 的。研究也表明,我們的身高有七成左右由基因決定。
▼
但歷史告訴我們,靠着優質的營養供給,即使基因不占優,依然有長高的可能。
我還能高
現在全球個頭最高的國家是荷蘭,成年男女平均高達 1 米 84 和 1 米 71,可謂一覽眾山小。以至于外國人到了荷蘭,個子矮一點的連公交車的扶手可能都夠不到,坐在馬桶上腳都可能懸空。
但在兩百多年前,荷蘭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也只有 1 米 66,和現在相比低了一個頭。
荷蘭人的平均身高
兩百年長了近 20 厘米▼
荷蘭本身國土面積有限,還不到一個通遼的大小。但依靠瓦格寧根大學等世界頂尖農業研究機構的帶領,荷蘭畜牧業已經高度自動化,全國 160 萬頭奶牛每年能產 1400 多萬升牛奶。
強大的生產能力讓荷蘭人可以盡情的消費乳制品。如今,每個荷蘭人每年要吃掉 200 多公斤的乳制品(包括鮮奶、酸奶、乳酪等等),是全球平均消費量的兩倍多。
乳制品已經滲入荷蘭人的血液
成為他們文化的一部分
(《倒牛奶的女仆》圖:wiki)▼
歷史上,日本人一直給人以身材矮小的印象。盡管從明治維新日本就開始鼓勵人們吃牛肉、喝牛奶,但到二戰前,青年男性身高超過一米五,征兵時就已經算是 " 甲乙等 " 優質兵源了。
二戰後,日本開始以更大的力度推廣牛奶。50 年代起将牛奶納入學校供餐,并為向學校提供鮮奶的牧場派發大筆補貼。
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小學的牛奶攪拌機
在各種營養的綜合助力下,到 1980 年,日本青年男性的平均身高達到了 170.9 厘米,超過了當時的中國。雖然也稱不上多高,但至少和矮小不沾邊了。
道理都是一樣的,但對老一代人來説,牛奶一度是非常罕見的奢侈品。1949 年,全國奶類總產量才 22 萬噸,放到現在,都不夠全北京喝一天。
随着經濟增長,喝牛奶才開始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中國人喝牛奶的習慣是近幾十年才慢慢養成的▼
随着膳食水平的提高,營養科學的發展,中國青年的平均身高不僅超過了日本重回東亞第一,甚至趕上了人們印象中人高馬大的美國。
還能更高
目前中國人喝奶還是比較少的。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每人每天應攝入 300-500 克鮮奶及乳制品。但目前中國人均乳制品攝入量也就 40 多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 110 多公斤的三分之一。
每天至少再多喝一盒牛奶
才夠全球奶制品攝入量的平均水平▼
而導致這個問題的一大原因,就是很多人都有乳糖不耐:牛奶中乳糖由一個葡萄糖和一個半乳糖分子合成,體量比較大,沒那麼好消化。
但其實,我們原本可以不用為此困擾的。每個人的消化系統裏都有足夠的乳糖酶,用來消化母乳的乳糖。但是随着年齡增長,相當大比例的人無法合成乳糖酶,最終喪失了消化乳糖的能力。而腸道中的菌群将乳糖作為原料分解後產生氣體和其他物質,導致了腹瀉的症狀。
乳糖不耐其實不是個例,甚至是一種普遍現象。全球 65% 的人都有乳糖不耐症狀,而在喝牛奶歷史很短的東亞,這個比例更是高達 80% 以上。
全球乳糖不耐症患者占總人口百分比示意▼
乳糖不耐的症狀導致很多人遠離了牛奶,但這并不是一種病理性的疾病,少喝一些其實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中國人要想攝入更多乳制品,乳糖不耐這個問題,就必須解決。
每一次乳制品的大規模普及與推廣,都來自于科技的進步。巴斯德的鵝頸瓶讓人們認識到殺菌的作用,進而提升了牛奶的保存時間;而上世紀利樂包的發明,讓乳制品的灌裝和運輸更加便利,随時随地都可以買到。
為了讓飽受乳糖不耐困擾的人能安心喝奶,2007 年舒化推出中國首款無乳糖牛奶,通過獨創的專利 LHT 乳糖水解技術,将牛奶中不易消化的乳糖大分子水解成讓腸道更易吸收的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質,達到國标 "0 乳糖水平 ",營養細化更好吸收,乳糖不耐人群也能放心喝,再也不用擔心喝完鬧肚子了。
幾十年來,身高焦慮的快速增長,幾乎和我們身高增長同步。
但現實是,基因和其他因素仍然起着顯著作用,雖然牛奶和營養并不能讓所有人都變成大高個,但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獲取優質營養的權利。
而這,意味着我們還需要更多符合中國人體質的乳類產品。從高級飲品到普及千家萬户,咕咚咕咚灌下一盒奶的背後,是百餘年來食品科技的飛速進步。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地球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