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這 5 句看似為你好的話,實則很傷人!别再説了,歡迎閲讀。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父母的幾句唠叨讓你倍感愧疚?朋友一番好意的勸説卻讓你的情緒變得更加糟糕?
這些 " 為你好式 " 的話,其出發點往往确實是為了能夠幫到我們,或者給出一些有用的建議。
然而這些看似善意關懷的話語,有時候不僅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還會讓人覺得不被理解和尊重,給人際關系造成潛在的破壞,讓雙方變得越來越疏遠。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盤點一下我們常常聽到的 5 句 " 為你好式聊天 ",并聊聊該如何改進和應對。
第一句:
" 你得聽話,這都是為了你好 "
這句話的出發點往往是父母為了保護孩子,而結果往往是孩子對此默不作聲,或直接大吵一架。
因為這種話本質上是一種控制性語言。心理學家傑克 · 布雷姆提出的心理逆反理論(Psychological Reactance Theory)認為,當個體感覺到自己的自由或選擇權受到威脅時,會產生一種不愉快的動機狀态,即心理逆反。
這種逆反狀态會促使他們做出反抗,以恢復或保護那些受到威脅的自由。當父母用 " 你得聽話,這都是為了你好 " 這樣的語言,試圖控制孩子的行為時,孩子可能會體驗到這種心理反應,導致他們更傾向于反抗父母的要求。
同時,這也體現出了父母的專制型教育方式,期望孩子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規則,而不鼓勵孩子提出質疑或表達個人意見。研究發現,這種教育方式忽視了孩子的自主性和選擇權,往往會導致孩子在青少年產生更多的叛逆表現和問題行為(如抽煙、網瘾等)。
所以,在對孩子提出期望和規則的同時,不妨同時也解釋背後的原因,并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以理解和協商的态度來進行溝通,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這才是真正為了孩子好。
當然喽,如果你已經受夠了别人這樣的話,也不妨直接回怼:我自己好不好我自己清楚!
第二句:
" 别人都有孩子了,你怎麼還不結婚?"
在重視家庭和婚姻的文化中,這句話可能是親戚朋友們最常對單身年輕人説的 " 關心話 ",但相信沒幾個年輕人愛聽這種話。
心理學家利昂 · 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認為人類傾向于通過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身能力和狀态。當我們不知道如何衡量自己的時候,通常會選擇周圍的其他人作為參照點。
因此,當一個人被告知 " 大家都結婚了,你也該考慮了 ",實際上是在強迫他們将自己的生活選擇與社會和家庭的期望進行比較,這會引發一種 " 上行比較 " 的壓力,指人們将自己與那些被認為 " 更好 " 或 " 更成功 " 的人進行比較,導致他們可能會開始質疑自己的選擇和生活方式,感到自己不如他人,引發強烈的焦慮、羞恥和無力感,進一步加劇他們對自身生活狀态的不滿。
因此,與其不停催婚,不如用一種支持和理解的态度進行溝通,詢問對方對未來生活的規劃和期望,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壓力。
當然,如果你已經厭倦了這種無聊的問題,也不妨直接回怼:我好幾個朋友都離婚了,你也讓我學他們?
第三句:
" 你還是别管了,這事你不懂 "
在日常交流中,人們説這句話的原因常常是為了避免誤導或節省時間,但這其實會對聽者的内心產生很大的傷害。
根據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個體通過與特定群體的聯系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人們會通過群體認同感來感受到歸屬感和安全感。當一個人被告知 " 你不懂 " 時,實際上是一種排斥性溝通,這會讓他們感到自己不被群體接受或尊重,容易產生社交焦慮和孤立感。長期接觸這種語言的人更有可能體驗到較高的心理壓力水平和較低的幸福感。
在團隊合作中,這種排斥性溝通的影響尤為明顯。研究表明,當團隊成員感到被排斥或其意見不被重視時,團隊整體的協作效率和成員滿意度都會受到顯著影響。看似簡單的一句 " 你不懂 ",實際上可能破壞信任和合作精神。
對此,我們可以嘗試使用更具包容性和鼓勵性的表達。例如,可以説:" 這件事可能有些復雜,我們待會兒一起來看看吧。" 這樣不僅表達了對對方的尊重,還促進了共同讨論和學習的氛圍。
如果團隊裏有人經常這樣説讓你忍無可忍,也不妨直接回怼:或許我可以提供另一個視角,除非你害怕反對意見。
第四句:
" 我早就説了,你就是不聽 "
表面上,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一種強調自己正确性的表達,或者是對他人的一種善意提醒。
但是,當一個人被告知 " 我早就説了 " 時,暗示了他們之前的選擇或判斷是錯誤的。這種直接的否定性反饋會讓聽者感到羞愧和懊悔,因為他們的決定被證明是錯誤的。這種語言上的指責不僅沒有給予對方任何積極的幫助,反而增加了他們的羞辱感,導致自我價值感的下降。
同時,這句話往往還會被解讀為一種指責,讓人感到羞愧、内疚或憤怒,從而觸發人們的自我防御機制,這種情況下,原本的關心可能會轉變為互相攻擊,損害雙方的關系。
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其實有很多更友好的聊天方式,例如表達理解和同理心:" 這件事情要做出最好的決定可能是比較困難,我以前也試過這樣 ",或者為對方提供情感支持:" 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可以一起想想下一步該怎麼辦 "。
當然喽,如果碰上有人确實不懷好意地對你這麼説,咱也不妨直接回怼:多謝好意,不過你平時廢話太多,我一句都沒聽進去。
第五句:
" 你該學會放下過去,才能過得更好 "
這句話看似充滿善意,鼓勵人們走出過去的陰影,向前看。然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勸導有時可能适得其反。
簡單地告訴他人 " 放下過去 " 其實是在引導對方忽略或壓抑他們的痛苦情緒,情緒壓抑理論(Emotional Suppression Theory)認為壓抑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它涉及将某些不愉快的情緒、思想或欲望從意識中排除,使之下沉到潛意識中,從而減輕或避免心理上的不适。
壓抑可能會帶來短期的緩解,因為它可以暫時減少情緒的表達和體驗。然而,長期來看,壓抑情緒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問題,例如可能會導致情緒在不适當的時間和地點以不健康的方式爆發,或者轉化為長期的焦慮和抑郁症狀,有些人甚至會出現一些軀體症狀,如頭痛、胃痛等。
因此,更恰當的方式是鼓勵對方充分表達和體驗他們的情感,例如可以説:" 我理解過去對你來説很痛苦,如果你想談談你的感受,我很願意聆聽。"
考慮到能跟你這麼説的人一般關系都還不錯,這時候我們可能只好在心裏翻個白眼:説得挺好請不要再説了……
最後總結一下,所謂 "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一方面我們在表達看法、安慰别人的時候,可以注意本文中提到的一些細節,為對方帶來真正的慰藉。另一方面,如果别人以 " 為你好 " 的方式傷害我們時,我們也要能夠正确識别,犀利反擊。
參考文獻
[ 1 ] Brehm, J. W. ( 1966 ) . A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 2 ] Smetana, J. G. ( 1995 ) . Parenting styles and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uring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299-316.
[ 3 ] Jones, E. E., & Kelly, J. R. ( 2010 ) . "Why am I out of the loop?" Attributions influence responses to information exclu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 ( 9 ) , 1186-1201.
[ 4 ] Dalgleish, T., Yiend, J., Schweizer, S., & Dunn, B. D. ( 2009 ) . Ironic effects of emotion suppression when recounting distressing memories. Emotion, 9 ( 5 ) , 744.
策劃制作
作者丨陳宇峰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
審核丨楊小洋 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審校丨徐來 林林
相關推薦
1. 大腦老化前 10 年,手和腳都會發出信号!很多人都忽視了!
2. 這種三塊錢就能買一斤的菜,被稱為 " 地裏長出的肉 "!趕緊吃
4. 可怕!男子通馬桶時雙眼被灼傷,幾乎失明!這東西很多人家裏都有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