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這華語劇,韓國人追的比我們上頭,歡迎閲讀。
最近安利了好幾部韓劇了。
反過來一問——
韓國人在看什麼華語劇?
這個話題還真上熱門了," 韓國最愛中劇排行榜 " 的帖子上,被提名最多的:《琅琊榜》《陳情令》《如懿傳》.....
到底什麼才是最能打的華語劇?
今天 Sir 聊一聊 " 韓流 " 前,風向到底是怎麼樣。
原來懷念老劇的,不僅是我們自己。
01
80 年代,港片開始風靡内地,但主要是在錄像廳。
在韓國的,卻是實打實地狂收票房。
1979 年,樸正熙遭遇暗殺,全鬥煥掌權(參考《首爾之春》)政治形勢嚴峻,韓國電影業也迎來寒冬。
同年,成龍大哥的《醉拳》卻漂洋過海,以 89 萬觀影人次打破了韓國影史記錄,這一紀錄在當時保持了 11 年之久 。
韓國第一次受到華語電影的震撼。
但近乎蕭條的電影工業,卻讓他們根本無力抗争——直至 1987 年,韓國任何電影的拍攝,都需要向政府提交兩個拷貝,一旦發現 " 有害 " 内容,就要立即回去重拍。
好在,政局再度改變,讓韓國的觀影環境迎來首次破冰。
1986 年,韓國 " 進口配給制度 " 廢除。
韓國觀眾至少可以看見另外一個世界的繁華——香港電影。
經典韓劇《請回答 1988》開頭。
雙門洞五人組在電視機旁看《英雄本色 2》裏的經典情節。
張國榮飾演的宋子傑,身受重傷,來不及去醫院,于是到電話亭打電話給剛生孩子的老婆。
旁邊,則是攙扶着他,又目睹着他生命漸漸消逝的小馬哥。
冷峻的政治形勢下,韓國人被壓抑住的滿腔熱血,一時間撞上 " 有情有義 " 的香港電影。
而東亞人相近的面貌、膚色、文化,讓香港電影比之好萊塢大片,更令韓國人感到親切與認同。
所以,即便當時好萊塢當道,香港電影仍能拼下韓國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
香港明星,在韓國絕對是超一線頂流。
1989 年,張國榮被當選韓國最受歡迎外國歌星、影星第一。
他的專輯在韓國空前大賣,銷量讓韓國本土歌手都望塵莫及。
因為電影,他在韓國得到空前的歡迎,由他定義的一代華流氣質,至今讓現在的韓國人都難以忘懷。
彼時 17 歲的韓星全智賢,見面采訪時完全就是個榮迷。
周潤發,劉德華,成龍,Beyond 樂隊 ...... 這些絕代風華的港星們,都成為了韓國一代人心中無法磨滅的記憶。
韓國著名 MC 劉在石,就對《英雄本色》的主題曲如數家珍,甚至還在節目中滿香港跑就為遇到偶像周潤發。
當時韓國的大眾情人,也要屬香港女星。
" 元祖女神 " 王祖賢。
1987 年《倩女幽魂》引入韓國,王祖賢飾演的聶小倩瞬間受到韓國人歡迎, 秀發翩翩、長相清純的她,一時間還成為 " 美麗女子 " 的代稱。
《1988》裏男生們躺着對着電視上的王祖賢一臉花痴,女主德善還有兩個閨蜜,其中有一個就是 " 王祖賢 "。
電視劇可能沒有誇張,王祖賢的美在韓國社會的影響,持久而廣泛。
至今為止,仍然有電視劇 callback 以前追星時光,許多明星也毫不掩飾過往自己對王祖賢的痴迷。
還有林青霞、張曼玉 .....
她們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誕生,在韓國受到了歡迎甚至禮遇,也在某種意義上深刻影響了韓國。
湯唯今天在韓國受到歡迎,除了本身的魅力之外。
某種程度上,也是情懷的延續——
讓韓國觀眾想起了曾經,來自異網域的,帶有神秘感的文藝女神。
湯唯确實就像是從香港走出來的。
《色,戒》搭檔梁朝偉,接着《月滿軒尼詩》搭檔張學友,而且也有港星的氣質,五官自成風格,做派自然。
港風,以一己之力承包了韓國人的審美很多年。
02
90 年代初,香港電影因題材大量的重復開始式微,往後甚至成為 " 低俗商業 " 的代名詞,以周潤發、張國榮為首的華流,逐漸淡出韓國的潮流前線。
韓國人所關注的華語熒幕形象,也有了極大變化。
這次,輪到了一部内地國產劇——
1994 年的《三國演義》,一經引進韓國,便迅速受到了韓國觀眾的熱捧。
94 版的《三國演義》拍得極好,即便在一眾改編自四大名著的劇中,也稱得上翹楚。
電視劇僅動用群眾演員一項就達到了四十餘萬人次,一九九二年六月拍攝的 " 官渡之戰 ",更是動用了解放軍一個師的兵力。
但,韓國人為什麼跳過了《西遊記》《紅樓夢》,獨獨最喜歡它?
這時候就不得不説,雖然今天不斷被國產翻牌的是猴哥。
但在整個東亞,《三國演義》才是第一華語 IP。
光是日本,《三國》題材的遊戲和動漫就不知道出了多少部。
對韓國也一樣。
宏大的歷史背景,層出不窮的英雄角色,以及壯觀的戰争場面,都是令他們神往的。
1995 年,古裝風繼續席卷韓國。
另一部在韓國引起轟動的電視劇,台灣華視版的《包青天》。
韓國人愛這個黑臉大叔,不是一天兩天了。
韓國主流電視台 KBS,因為播出《包青天》,輕松創下了 20% 的收視成績,收視率全國第一,當時許多韓國人熬夜追劇。
後來電視劇實在太火,主演們也一一被邀請來采訪。
因為影響力廣泛,還被韓國廣告商邀請拍攝了一則抽象廣告。
乃至于,包青天的形象,還在韓國總統樸槿惠被彈劾時,被(上年紀的)民眾當作标語高舉着,以 " 尋求公道 "。
一部劇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單單只是外在質量高,更在于它切中了民眾最樸素也最真實的需求。
《包青天》切中的,當然是作為百姓的觀眾,渴望有明察秋毫斷案如神,還能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清正廉明的官員形象。
在今天,韓國的政治題材成為一大熱門,罵官員和财閥,釋放大眾的憤怒。
而在韓國影視還沒崛起的 90 年代,《包青天》成了為數不多的 " 進口藥 "。
到了新千年。
韓國的潮流和我們同步了——
SBS 電視台引進《還珠格格》。
被引進時,火到什麼程度?盡管是晚上 11 點播出,卻橫掃 KBS、MBC 和 SBS 韓國三大主流電視台的黃金時間收視率。
為了保護本國電視劇不受衝擊,甚至頒布了 " 限華令 " ——韓國三大電視台,只能在劇集播到一半時,強行把播放時間改在凌晨時段。
為什麼能這麼火?
背後的原因還是文化。
天不怕地不怕的小燕子,天然 " 反大家長主義 "、" 反君權 ",不正回應了當時東亞社會共同面臨的種種壓迫?
相似的倫理,也意味着相同的桎梏,當這種桎梏有一朝被打破,帶來的激動也同樣猛烈。
好的文藝,總是能擊中時代情緒,促進交流,天然少了許多隔閡。
而這時的韓國也有了危機感。
2004 年之後,韓國出台保護本土影視的相關政策,限制引進國家節目的比例,自此,韓國的三大主流電視台,再也沒有播出過大陸電視劇。
與此同時,韓國開始大力發展影視工業,政策上的加持包括廢除審查制,轉為分級制," 文化立國 " 戰略的影響下,千禧年韓國文娛業的發展迎接久違的春風 ....
随着香港電影的再度萎靡,台灣偶像劇在韓遭遇閉塞,華流獨木難支,反倒被迫迎接更為強勁的韓流。
一個歐巴頻出的時代,開啓了。
03
韓流的襲來,是在千禧年。
2000 年,中央八台引入《藍色生死戀》,不知哭倒了多少人。
韓劇 " 百花齊放 ",在當時出陳出新,往往不按套路出牌。
撞車失憶, 青梅竹馬,久别重逢,突發癌症,韓劇将離奇與 " 賣慘 " 推演到了極致。同時,韓劇又生產了一批俊男靓女,他們在電視劇裏的纏綿悱恻,家長裏短,天然能打動許多 " 少女心 "。
2002 年的《冬季戀歌》不遑多讓。
女性們,迷戀上一個戴着眼鏡的眯眯眼男神,裴勇俊。
2005 年,湖南衞視台引進《大長今》。
主題曲的 " 呼啦啦、呼啦啦 " 一響起。
觀眾就會準時被硬控在沙發裏,為了女性成長的戲份哭紅雙眼。
那一年,《大長今》是當時湖南衞視的收視霸主,遙想當初格格們在韓國火熱,只不過如今,主角換成了身着朝鮮傳統服飾的長今。
還有《天國的階梯》《浪漫滿屋》《我叫金三順》..... 一部部耳熟能詳的韓劇紛至沓來,讓追韓劇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社交時髦。
△ 《浪漫滿屋》《天國的階梯》《我叫金三順》
韓劇的發展,也同當初港台電影在韓國的發展一樣,制造了一批韓流明星—— Super Junior、少女時代、東方神起,偶像團體興起。
中國 " 偶像 " 無力招架,出走擁抱韓國工業,誕生了從極度成熟的模具工藝裏,制造出來的 " 歸國四子 "。
老公們風水輪流轉,韓國歐巴層出不窮,韓流觸角四通八達幾乎統治了十幾年。
歷史發展總是循環往復,和當時華流影響韓國一樣,韓劇也深深影響了中國審美。
《來自星星的你》大爆,捧紅了小臉男神都敏俊。
《鬼怪》《請回答 1998》激起全民讨論的熱劇。
《太陽的後裔》證明韓式偶像劇仍有統治力。
△《來自星星的你》《鬼怪》《太陽的後裔》
于是乎。
限韓令出現了。
我們之後能目睹的,便是韓流有如多米諾骨牌般的倒塌。
宋仲基遭《蜀山劍俠傳》換角,傳聞中的一億片酬泡湯;
《我就是歌手》中走紅的黃致列,退出綜藝《爸爸去哪兒》;EXO 原定于 8 月舉辦的上海站演唱會宣布取消;騰訊購買的韓國電視劇《W- 兩個世界》遭遇停播;中韓同步上線的《步步驚心:麗》和《師任堂》失去下文 ……
從此," 華流 " 和 " 韓流 " 一同都成為歷史。
另一個時代開啓了——
Netflix 牽頭的流媒體全球化時代。
2016 年,Netflix 進入韓國,繼續驅動韓國這一不知疲憊的文娛機器。
來自 Netflix 大量的創作資源投入,好處是重新提振信心,自由無比。
《釜山行》讓行動力爆表的 " 韓式喪屍 " 有了一席之地,Netflix 趁熱打鐵,來了個古裝版的,将韓國影視的特長和韓國特色文化相結合。
果然迎來一部大爆款《王國》。
從此,韓劇的題材更加百花齊放。
《梨泰院 class》 愛情犯罪懸疑雜糅,套路基礎上颠覆套路。
《黑暗榮耀》涉及復仇爽劇階級議題。
《甜蜜家園》《人間課堂》大尺度百無禁忌。
背靠 Netflix,韓劇繼續實現文化輸出的全球化。
颠覆,創新。
"Netflix 從不發表任何意見,只給錢。"《王國》編劇金銀姬説。
可,據 @毒眸 觀察,韓國影視面臨 Netflix" 背刺 "。
在韓國的影視資源走上更大舞台的同時,本土的制作越來越難揭開鍋了。
金錢的驅動,讓流量邏輯變成唯一的壓艙石,吸引更多觀眾注意力的爽劇模式和套路劇情被重復使用,導致内容質量跟制作水平不成正比。
復刻 " 鱿魚遊戲 " 的路,越走越艱難。
觀眾流失,市場萎縮,香港電影跌落繁華的歷史,似乎正重新上演。
△《鱿魚遊戲》
在韓劇失勢的同時,國產劇卻逆勢崛起了——
韓國人又開始追上中國古偶了。
不難理解,韓國早就喜歡古裝劇了。
從《三國》《包青天》再到《還珠》,哪個不是古裝?
2011 年的《甄嬛傳》。
韓國在 2023 年引進,同時段超過國家台 KBS 的收視。
而早在 2015 年的《琅琊榜》。
在韓國創下了中華 TV 建台 10 年歷史最高收視紀錄 。
網播購買月榜第 7 名,是當月前 10 名中唯一的海外劇 。
自首播後的 5 年來,還多次在韓國重播。
國内略顯疲乏的古偶,在國外竟然成了韓國媽媽們幻想的代餐。
韓國人喜歡的男星是許凱、王一博,喜歡的女星是楊幂、趙露思。
《偷偷藏不住》趙露思,ins 的點贊水平比微博還高。
根據韓國 TVING(在線流媒體由 CJ 集團和韓國有線收費電視台合資營運)最受歡迎程度顯示,前 14 位有 7 部國劇。
而這些國劇,幾乎清一色都是古偶。
在古偶強勢輸入的同時,韓劇也在面臨轉型的變革期,陣痛期,甚至有些病急亂投醫。
或是把中國晉江小説的套路搬上了銀幕,如《現在撥打的電話》就充滿 " 晉江 " 的标籤。
又或是開始借鑑中國拍古偶劇。
而這樣的後果,是在劇圈裏,出現了一個永遠説不厭的話題——
一方説另一方抄。
早在幾年前,于正就曾公開對韓劇 " 抄襲 " 的現象發表過言論。
這幾年,随着韓國翻拍古偶,這種抄襲的輿論仍舊沒有停過。
劇粉們互撕,大有向飯圈互撕的方向演化。
但。
韓國網民,也不是一味拉偏架。
比如,一部叫《朝鮮驅魔師》的韓劇,就引起了韓國網民鋪天蓋地的抵制。
剛播兩集,就因為月餅、皮蛋是中國的傳統食物,被韓國網友覺得這是在歪曲韓國歷史和文化。
作品上的抄襲侵權,當然是不能被接受的。
而文化上的相互模仿,卻是常态。
内地的偶像劇,有多少套路來自韓劇。
韓國電影,也是在模仿香港電影中起步。
1999 年,在韓國本土打敗《泰坦尼克号》,被視作電影發展裏程碑的《生死諜變》,有着濃重的港式警匪片色彩。
2013 年的《新世界》,導演表示靈感 100% 來自《無間道》。
而香港電影,模仿的好萊塢電影更是不計其數。
文化就是在不斷的學習和模仿中,流動起來的。
今天 " 華流 " 影響韓國," 韓流 " 影響中國?
其實不是最該被在意的。
因為無論何種潮流,都可能會轉向,會消退,唯獨留下來的,是不分地網域的經典。
1993 年,陳凱歌拍了《霸王别姬》在韓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韓國影迷對這部電影的評價非常高,甚至有人稱其為 " 人類的遺產 ",也因此韓國将電影重映了 6 次,最近一次是在今年 6 月。
2009 年 ,韓國首爾舉辦了以張國榮名字命名的 " 張國榮電影節 ",在為期一月的時間,上映張國榮的經典影片。
這是韓國首次為懷念特定明星而舉辦電影節。
2019 年《新倚天屠龍記》在一部韓綜上出現,韓國明星坐在沙發上一邊看着電視劇,一邊激情地用蹩腳普通話喊着師父。
在金庸先生去世時,韓國影迷們自發舉辦追悼會,韓媒直言," 江湖隕落一代豪俠,兩國共憶一世英雄。" 他的小説,在韓國譽為莎士比亞的存在。
而最近瓊瑤阿姨去世的消息,也引發許多韓國人真誠的祝福。
不同地方的人。
會因為同一個作品,產生了交集,有了共鳴。
你會發現,原來我們心裏的那個角落,不僅是屬于我們。
文化的風往哪邊吹。
都比不上,都比不上在時光裏,它能吹得有多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