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供應鏈隐形冠軍Top 10!中國電車的核心競争力!(上),歡迎閲讀。
在中國汽車圈,有一股神秘力量,
它天天被人挂在嘴邊,卻又沒人能真正把它説清。
它幫小米出道即巅峰;它幫友商一年迭三代;它還是所有車企打價格戰最大的底氣,它就是供應鏈!
行業大佬説,中國電車沒有核心技術,只是供應鏈領先。
英國《金融時報》説:電動汽車供應鏈,中國掌握着所有的牌。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中國汽車供應鏈的真實面貌。
我們找到了 10 家行業裏的隐形冠軍。透過他們,我們一起來近距離觀察,中國新能源供應鏈,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出身寒微到上中下遊,全產業鏈制霸的成長過程。
因為所屬行業行業不同,排名不分先後。
三花集團
2024 年全球汽車供應商百強榜上,三花集團首次上榜,雖然只排在了第 100 名。但這卻是一個鄉鎮企業,變身行業隐形冠軍的勵志故事。
在三花身上隐形冠軍這四個字的具體含義是:
汽車熱管理產品,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
特斯拉、比亞迪一級供應商
2020 年,Model Y 美國上市的時候,用的就是三花的熱泵空調。
三花集團前身是浙江新昌縣西郊制冷配件廠,在成為汽車供應商之前,三花就已經是制冷行業裏的頭部了。
來自三花集團官網
故事的轉折呢,發生在 2008 年。
這一年特斯拉接近破產。
這一年比亞迪第一輛混動車 F3 DM 剛剛上市,但比亞迪主銷的還是 F3。
也是這一年,三花的創始人張道才拜訪了,汽車供應鏈裏的另外一位大佬,萬向集團的魯冠球。萬向在汽車供應鏈裏的地位,就不多展開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查閲。
左:張道才 右:魯冠球
兩位大佬一番交流後認定:現在傳統汽車沒必要搞了,要搞就搞新能源汽車!
注意啊,這可是 2008 年,在當時,真正相信新能源的并不多,願意為之投入血本的,全世界可能一共也沒幾個人:馬斯克算一個、王傳福算一個,三花的張道才也算一個。
張道才大手一揮,拿出了 10 個億,組建了三花汽車研究院,把新能源汽車的熱管理系統作為研發重點,而重中之重就是熱泵空調。
不過遠見是一回事,現實是另一回事。一直到 2017 年,三花還只是給傳統油車提供一點空調配件,單車貨值不到 100 塊錢。
故事的另一次轉折是 2020 年,這一年 Model Y 上市了,Model 3 也國產了。
因為提前布局,掌握了電車熱管理的核心技術,三花成了特斯拉的供應商。又因為成了特斯拉的供應商,比亞迪、蔚小理等也紛紛找上門來。
之前給油車做配套,單車貨值百十塊錢,而現在一整套熱管理系統,少則幾千,多則上萬。
2023 年,公司汽車業務的營收達到了 99 個億,全公司淨利潤 29 個億。三花,這個幕後企業,比很多台前的車企,活的滋潤多了。
德賽西威
對德賽西威來説,隐形冠軍的含義是:
2024 上半年,座艙網域控裝機量 35 萬套,市占率全國第一。
座艙網域控是個啥東西呢?簡單説就是智能座艙的軟硬體架構。車企在這個基礎上,再來開發具體的應用。
可以説,現在中國品牌的座艙普遍比合資車更智能,這裏邊有德賽西威一份功勞。因為現在,幾乎大半個車圈都是他的客户。
德賽西威雖然不像三花集團草根逆襲那樣勵志,但他也有一段傳奇故事。
從名字可以看出來," 德賽西威 " 有點像外企,其實他之前還真是一家有着濃厚德國血統的合資公司。
而傳奇之處,就在于它不但收購了外資的股份,變成了一個純中國品牌,反過來在專業上還吊打了外資品牌。
德賽西威的前身最初是和飛利浦合資的,主要業務是汽車音響。後來飛利浦這塊業務被西門子收購了,再後來西門子的這塊業務又被德國著名零部件巨頭,大陸集團收購了。
2007 年的時候,大陸集團持有德賽西威前身 70% 的股份,想收購剩下的 30%,實現全資控股。
但是德賽西威不但沒有同意收購案,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要反收購外方那 70% 的股份。
談判異常艱難,最終,經過 2 年多,幾十輪的談判,德賽西威終于從外方手裏拿回了 70% 的股分。企業性質從合資變成了中資。
但德賽西威沒時間高興,因為沒有了西門子、大陸的技術支持,沒有了德資企業的身份,還面臨博世、偉世通的激烈競争,德賽西威的日子并不好過。
不過德賽西威也因此實現了轉型:在 PPT 造車風起雲湧的時候,在市面上還沒有 " 智能座艙 " 這個叫法的時候,理想就找到了德賽西威,希望共同開發一款流暢程度不亞于 ipad 的車機。
理想之所以找到德賽西威,是因為當時的頭部供應商根本看不上新勢力們。于是理想和德賽西威,開始了共同創業。
最終,德賽西威為理想 ONE,提供了一套四塊螢幕的智能座艙,網域控制器和底層架構也都由德賽西威提供,理想自己在底層上做應用開發。
理想和德賽西威,一起推動了中國智能座艙最早的發展。也培養了一個智能座艙領網域的隐形冠軍。
速騰聚創
在車載激光雷達領網域,曾經是中、美、歐三足鼎立,但僅僅兩三年的時間,已經變成了中國一家獨大。
最新的統計是,中國廠商已經占據了全球超過 80% 的份額,當之無愧的遙遙領先。
與之相對的呢,是歐美企業紛紛破產:激光雷達行業的鼻祖,德國 Ibeo 已經破產;美國激光雷達元老 Quanergy 也破產了。
曾經的激光雷達全球第一股,美企 Luminar,市值從 120 億美元,縮水到了 4 億多,也在破產邊緣了。
中國激光雷達廠商,用卷天卷地的性價比,卷的全世界都快沒朋友了。
而在一眾國產廠商中,遙遙領先的就是速騰聚創。上半年市場份額高達 40%,已經獲得了 22 家整車廠的 80 多款車型的訂單。
比起份額,更誇張的是增速,上半年速騰聚創的增速高達 415%。
很多人質疑,説現在純視覺方案越來越多,激光雷達還有市場嗎?
用純視覺方案的是越來越多,但也要看到啊,以前三五十萬的車上,才用得上激光雷達,現在 20 萬的車,都開始用了。未來還要卷到 15 萬的車上。
這麼看的話,激光雷達的市場還是在快速擴大。
當然了,這也是因為激光雷達的價格,一天比一天便宜。2024 第一季度,速騰聚創激光雷達的平均單價只有 2600 元,短短幾年時間,中國廠商把激光雷達的價格,從幾萬元,卷到了 2000 多。再一次用性價比征服了全球同行。
孔輝科技
這兩年,車圈出現了一個讓人振奮又温暖的現象,那就是中國品牌和咱們中小供應商的互相成全。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孔輝和岚圖、理想的一段 " 三角戀 "。
先來介紹一下孔輝吧,它是 2018 年才成立的,到今年上半年,就已經獨占了國内空懸超過三分之一份額,成了妥妥的隐形冠軍。
孔輝科技雖然成立的晚,但來頭可不小,它可是院士創業。郭孔輝是汽車工程領網域的著名院士,現在孔輝科技 CEO 就是院士的兒子。
孔輝在空懸的核心技術上,有院士幾十年的積累,但一直苦于根本沒人用。以前,空懸都是用在大幾十萬的豪華車上,BBA、保時捷這些客户,根本不會給中國小廠機會。
而随着國產新能源的崛起呢,咱們把 30 萬的車就配上空懸了。可問題也來了,大陸、威巴克這些空懸領網域的全球巨頭,根本看不上我們的新能源品牌。
比如岚圖 FREE,本來是先找的大陸和威巴克,但當時他們根本不信岚圖這種品牌每個月能有穩定的訂單,并且價格上非常傲慢。
岚圖沒有辦法,這才找到了孔輝。當時的孔輝,因為沒有量產裝車的經驗,也是狀況頻發。但好在雙方日夜趕工,最終成功上車。
不只岚圖,當時理想也面臨着大陸、威巴克的刁難。比如大陸只賣整套產品,這就意味着得根據空懸的參數調整其它硬體,很難适配。
威巴克到是願意供貨,但是每月限量 5000 套。
而完成了岚圖那一單之後,理想也願意給孔輝機會了。随着 L9 的月銷過萬,孔輝也實現了騰飛。
新勢力和一眾國產供應鏈小廠,作為難兄難弟、互相扶持,最終也互相成就。
匯川電機
當年,油車時代,三菱給所有生產不了發動機的國產品牌,提供了動力。如今,匯川也給所有生產不了電機的車企,提供了選擇。
在電機和電控上,匯川是除了主機廠之外,最大的第三方供應商。小米的 V6S 就是和匯川聯合研發的。另外,匯川還和理想成立了合資公司,常州匯想。
總之,匯川是一直是站在車企身後的默默無聞隐形冠軍。
匯川的成功,還要從華為説起。華為曾經有個業務板塊,叫華為電氣,搞了 20 年。後來為了專注主業,把這塊業務賣給了美國電氣巨頭艾默生。
當時華為電氣的負責人叫朱興明,在并入艾默生之後不久,就離職創業了,成立的新公司就叫匯川技術。公司 14 個高管裏,有 12 個在華為工作過。
匯川在成為新能源電機巨頭之前,就已經是變頻器和伺服系統裏的标杆企業了。而在電動車上,也早有布局。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研發電機控制器,早在 2009 年的時候,匯川就開始給海馬、江淮的電車做電控系統了。
在電氣領網域本身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再加上前瞻的布局,又趕上電動車的騰飛,匯川也就成了快速崛起的隐形冠軍。
限于篇幅,今天只能聊這麼多了,大家感興趣的話,我們下期接着盤點。
最後還想再説幾句,總有人認為,中國新能源車沒什麼核心技術,誰只要有錢,都能來造車。
現在确實誰有錢都能造車,但那是建立在我們強大的供應鏈基礎上的,而強大的供應鏈,不是一朝建成的。一個個行業隐形冠軍,都是每一個都是在中國不斷成長的工業體系中孕育出的結晶。完善、高效、還低成本的供應鏈,就是中國電動車的體系優勢,而這就是核心競争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