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意味深長,大眾入股小鵬及其他,歡迎閲讀。
撰文 / 張霖郁
編輯 / 張 南
設計 / 師 超
貝瑞德(Ralf Brandstaetter),這位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管理董事,在一些重要的官宣場合,總會拿出那些自拍照放到微博上。
上一次引發熱點的自拍照是去年 10 月和餘凱以及地平線聯合創始人兼運營副總裁陶斐雯的合影。這一天,大眾汽車集團官宣了 CARIAD 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的消息。
7 月 26 日晚,貝瑞德放了一張和何小鵬的自拍照在微博,兩人都穿着長袖,這樣的合影配合了大眾集團當晚宣布注資小鵬汽車 7 億美元的消息。
照片中的何小鵬穿着一件棕黃色毛衣,小鵬内部的人告訴汽車商業評論,兩家公司的談判從去年三季度開始。那段時間正是何小鵬遭遇小鵬 G9 電動車滑鐵盧、公司組織架構大調整、銷量下滑的焦慮期,但何小鵬對這一消息始終守口如瓶。
他在自己的微博上也發了這張照片,配文:" 這張照片拍了很久了,一直沒有放出來。"
就在最近這段時間關于大眾汽車集團旗下大眾品牌及奧迪品牌分别與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達成戰略合作被外界議論紛紛之時,沒想到的是,與小鵬汽車的合作突然從天而降。
7 月 26 日晚上消息,大眾汽車集團宣布将向小鵬汽車增資 7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50 億元),以每 ADS ( * ) 15 美元的價格收購小鵬汽車約 4.99% 的股權。交易完成後,大眾集團将獲得一個小鵬汽車董事會觀察員席位。
或許,這就是好事成雙。這不僅僅是針對大眾汽車集團,實際上也是對中國合作夥伴,包括小鵬汽車,包括上汽集團。
對于小鵬汽車來説,不僅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融資,而且再次證明了自己作為造車新勢力頭部企業的價值,先前因為銷量未如預期,它飽受輿論诟病。
當天晚上大眾汽車集團新聞稿裏還傳達了奧迪與上汽集團深化合作的信息。綜合來説,大眾品牌和奧迪品牌将與各自合作夥伴聯合開發新電動車型。中國一汽和上汽集團将根據自身優勢和大眾集團進行聯合開發新車型。這意味着大眾集團不再像過去一樣,從歐洲統一導入車型到合資企業,車型的開發權将下放到合資企業。
大眾集團早在 1984 年 10 月和上汽集團籤約成立合資公司,6 年後又與中國一汽籤約,成立了一汽-大眾第二家合資公司。當時合資的目的之一是培養本土供應鏈,二是來用市場換技術,學習他們的經驗。
近 40 年後,中國的本土企業開始反哺外方和合資企業,甚至像小鵬這樣成立不到 10 年的本土企業可以對外輸出技術,大眾集團通過下放研發權限給合作夥伴、入股造車新勢力,開啓了新的合資模式。
這裏面的核心是,大眾集團開始真正正視自己在新汽車時代的掉隊或不足,重視中國在新汽車時代的力量,開始從軟體到硬體進行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時代的本地化布局。
" 過去大家都在談合資企業本土化問題,那時候可能更多説的是人才或是供應鏈怎麼本土化。将來合資企業的本土化可能是從產品、技術到整個運營模式都需要本土化。過去看到更多的產品和技術,甚至品牌都是外方導入,下一步可能合資企業應該從中方的合資方導入一些產品和技術,尤其是在智能化和電動化的時代。" 北京現代常任副總經理吳周濤在第十五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如是説。
如今,大眾汽車集團正在加速并引領一進程,因為它離不開中國汽車市場。
2022 年,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銷量 318 萬輛,同比下降 4%,市場份額 15.1%。雖然中國市場達到全球份額的 38.3%,仍然是大眾汽車頭号重要的市場,而且利潤更高。它不能容忍這一市場任何閃失。
不久之前,貝瑞德接受《南德意志報》采訪時説:在技術層面,脱鈎早已在進行中,現在中國市場的需求不同了,不可能再簡單把歐洲汽車帶到中國,我們有必要發展 " 在中國,為中國 "。到目前為止,一切都用了太長時間。" 中國人用兩年時間開發出一款新車,而大眾則需要四年不到的時間 ",貝瑞德用了批評的口氣,他説 " 中國速度 " 是大眾集團應該效仿的。
2023 年 4 月的上海車展前夜,大眾集團發布了 ID.7。這款車是一輛純電轎車,今年下半年将先投放給一汽-大眾,上汽大眾稍晚些上市。
這款車是基于 MEB 平台,之前 ID.3、ID.4 和 ID.6 都在這一平台生產。ID.7 将是大眾集團向電動出行轉型中寄予厚望的一款車型。但當晚舞台上展示的兩款車型,沒有給觀眾帶來驚喜,從外觀上,它們很像 ID 系列的套娃,内飾同樣沒有當下國内車企的科技感。
"MEB 平台的車差不多都長這樣,大眾他們也沒有辦法。内飾和車機在國内還做了一些調整,但和我們的新勢力比,還是落後。" 一位在現場的汽車專家告訴汽車商業評論。
大眾安徽目前規劃的首款車型是集團旗下 Cupra 品牌的第一輛純電車型 Tavascan。Cupra 純電車基于大眾 MEB 平台打造,定位轎跑 SUV,預計将在 2024 年上市并出口至歐洲市場,大眾汽車集團預計該品牌年銷目标超 7 萬輛。
2022 年 9 月,大眾發布 2023 戰略表示将在大眾安徽投產 SSP 純電平台,該平台将分别打造包括奧迪 Grandsphere、大眾 Trinity 及定位高于 Cayenne 的保時捷新車。
SSP 平台是 2021 年由前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 · 迪斯(Herbert Diess)首次宣布,他當時表示,該平台将于 2026 年推出大眾品牌的緊湊型車型,代号為 Project Trinity。而現任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博穆(Oliver Blume)推遲了該平台的推出,等待重新評估,推出時間又改為 2026 年。
大眾安徽預計到 2025 年生產 20 萬 -25 萬輛新能源汽車,到 2029 年生產 35 萬 -40 萬輛汽車;預計到 2025 年總收入達 300 億元人民币,到 2029 年達到 500 億元人民币。
大眾集團在 MEB 相對落後、SSP 尚未成熟的狀況下,為彌補時間差,小鵬便成為大眾集團很好的選擇,智能化能力可以補足大眾集團當下的短板。
大眾這次入股,大眾汽車品牌将與小鵬合作,利用他們的 G9 平台、車聯網和 ADAS 軟體開發兩款 B 級純電車型,預計 2026 年投產。
對于這次合作,小鵬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何小鵬的説法是:" 大眾汽車集團和小鵬汽車高度互補的優勢是雙方長期戰略合作的基礎。我們将互相分享智能電動汽車的技術和世界一流的設計及工程能力,并相互學習。我很高興能為雙方的戰略合作貢獻我們的技術專長,同時為小鵬汽車和我們的股東創造價值。"
自成立以來,小鵬汽車一直堅持全棧自研智能電動汽車平台,在智能駕駛領網域已經成為中國頭部企業。它已經成功構建起了基于自研算法的本土化高速 NOA 和城市 NOA 落地方案;同時,為了這個方案,小鵬汽車還專門打造了一個算力規模達 600 PFlops 的智能駕駛計算中心,來處理本土化數據。同時,作為一家中國本土新勢力車企,小鵬汽車在智能駕駛層面也具備數據層面的本土化優勢。
小鵬内部人士透露,大眾在合作之前拆解了幾乎所有中國車企的智能電動車做研究,小鵬在硬體、軟體、架構各方面都受到德國人認可。技術和產品實力是大眾選擇小鵬的基礎。
根據新聞稿,雙方将在多個領網域探索其它潛在的戰略合作,包括未來電動汽車平台、軟體技術和供應鏈方面的合作。小鵬與智駕相關的技術或扶搖平台将用來開發大眾集團更多的車型。
汽車商業評論注意到,大眾汽車集團與小鵬汽車合作的公司主體是新近成立的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這一科技公司 100% 大眾集團控股,匯集研發、創新及采購功能,是大眾汽車集團除沃爾夫斯堡外最大的研發基地。未來,這裏将有超過 2000 名研發及采購專家開展全新智能網聯電動車型的相關工作。大眾集團在華新能源車型的開發都在這家公司。這對于大眾集團在華發展未來意義深遠。
" 這次的行動説明大眾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從認知到行動的決心,以及願意和中國合作夥伴合作的大格局,產品迭代的速度也會因此而加快,競争力也會得到顯著加強。" 一位大眾在華合資公司的高層這樣説。
事實上,大眾與小鵬的合作标明大眾在中國正在面希望未來嘗試更多可能性,以保證如果脱鈎等最極端的情況發生,大眾在中國的業務依然能依靠本土力量運行和發展,等于在總部之外建立一套能夠獨立生產發展的體系。如果沒有極端情況發生,這個體系能夠發生什麼樣的價值,同樣有想象空間。
在未來產品技術方面,包含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的智能化顯然是競争的制高點,大眾與小鵬、地平線、中科創達的合作,包括之前傳言但并未實現的收購華為團隊都是圍繞智能化。
汽車商業評論注意到,入股消息發出後,小鵬汽車美股最高漲幅 40.9%,收盤漲超 26.6%。但大眾集團在法蘭克福股市并沒有上漲。
這種落差也意味深長,或許德國市場還沒有來得及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