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降價對二線汽車品牌已經沒用了?,歡迎閲讀。
如果降價就能多賣車,那為什麼二線汽車品牌們的價格明明已經降到位了,但它們的市場份額還是在縮減呢?當越來越多的主流品牌從規模上已經變成了小眾品牌,它們在中國市場還有沒有機會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二線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處境。
BBA 降價了,消費者會覺得挺值,然後紛紛購買。大眾豐田降價了,消費者會覺得合算,銷量也能穩住。
但如果換成一個二線汽車品牌,消費者的心态會完全不一樣。他們會認為,如果一個品牌力沒那麼強的品牌價格壓得很兇,要麼是價格背後有什麼貓膩,要麼是在中國市場賺完最後一筆然後就要跑路了。
這種消費者對品牌的 " 信任感 ",其實就是品牌力在消費者層面的最直接的映射。
從 2020 年至今,雖然海外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在下滑,但是頭部品牌的集中度卻越來越高。大眾、豐田、本田三個品牌在主流海外品牌市場中的份額,從 2020 年的 58% 變成了 2023 的 69%。而 BBA 在海外傳統豪華品牌中的份額,在 2021 年 70% 的基礎上,每年還在以 1 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
也就是説,随着中國市場的競争日趨激烈,海外品牌的市場基盤也呈現向頭部幾個品牌集中的趨勢。即便像現代已經把全新索納塔的價格打到了 13 萬,起亞也把 CLTC 續航 720km 的 EV5 賣到了 18 萬,但是他們所獲得的輿論聲量以及對銷量的正向增益,顯然沒有像價格一樣看起來那麼 " 勁爆 "。
而且類似的價格,其實早已在經銷商層面通過終端優惠實現了。2023 年中國最大的汽車經銷商集團中升,新車銷售的毛利率僅有 0.78%,也就是説單看賣新車這一項已經幾乎是批發價銷售。
考慮到集團能還有一些盈利情況相對較好的豪華品牌,那麼二線品牌在經銷商口徑的狀況其實已經相當不樂觀了。更何況現在汽車消費的主要動力,已經是以增換購為主的更新消費,二線品牌的降價效果更加會被大幅削弱。
這個時候,哪怕繼續降價、虧本賣車,二線汽車品牌也無法破除消費者心目中對于 " 信任感 " 的固有認知。反而是将品牌的個性發揮到極致,不追求規模,不追求主流,只專注把特定人群的 " 信任感 " 建立起來,可能會把經營情況重新拉回到正向循環上。
比如這兩年的福特,雖然體量規模只有頂峰時的 1/5 乃至 1/6,但是依靠品牌在硬派市場的積累與口碑,福特在國内的產品線縮窄成只有大 SUV、越野車和皮卡,并且專注為這類車型的愛好者打造良好的生态,實現對特定人群的反復觸達。這個時候,經銷商反而能夠有比較好的利潤回報。
而接下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二線汽車品牌,不會再去盲目追求銷量,而是設法抓住有質量的銷量,抓住中國市場占比雖小但體量仍然不小的長尾市場,再利用中國市場的產能與供應鏈,在政治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外出口。
所以,二線汽車品牌如果已經沒有成為主流品牌的希望,那麼坦然接受現實,然後靠創新、靠激進、靠偏執找到市場空白,或許是他們逆境求生的唯一希望。
如果你也和我們一樣,對汽車行業的變革式發展滿懷憧憬,歡迎大家到 B 站關注《童濟仁汽車情報所》,我們會在每周五與探讨一個你可能感興趣的新話題。大家有任何意見與建議,也歡迎留言與我們交流。
入駐媒體平台
商務聯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為《童濟仁汽車評論》獨家稿件。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須注明出處為《童濟仁汽車評論》和撰寫作者。如有任何侵權行為,侵權者将承擔相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