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吳伯凡: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更強大,歡迎閲讀。
内容來源:5 月 12 日,青島市科學技術局、青島市商務局、城陽區人民政府主辦,新物種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甦 · 新商業論壇。
責編 | 金木研
第 7449 篇深度好文:3121 字 | 8 分鍾閲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説:
2023 年 5 月 12 日,甦 · 新商業論壇(城陽發布)在青島城陽舉辦,主題為「再造復原力 · 城市新活力」,由青島市科學技術局、青島市商務局、城陽區人民政府主辦,新物種研究院聯合主辦。新物種研究院院長吳伯凡做開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今年主題是 " 復原力 "。這讓我想到了古代的一個習俗——折柳送别。有一種説法,送别時折柳是在表達挽留的意思(" 柳 " 與 " 留 " 諧音),我更願意相信折柳是在表達一種臨别的祝福——祈望遠行的人像柳枝一樣有頑強的生命力,雖然與故土、母體被迫斷開,但也能在陌生的地界插地即生根,茁壯成長。柳枝看似脆弱,卻藴藏着一種強大的復原力。
生命的力量很多時候就表現為這種復原力。有一種叫海星的海洋生物就将這種復原力展現到極致。如果一只海星身上發生了這樣一個悲劇——它在被攻擊的時候一個角(腕足)被撕掉了,接下來将會發生兩件事:
第一,這只角的缺留部分會慢慢地再度長成一個角,而且比以前的更加粗壯;
第二,被撕掉的角會慢慢地變成一只小海星,作為獨立的生命生長發育。
最近讀書常看到一個詞—— Strategic Resilience。這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譯為「戰略韌性」「戰略彈性」「戰略抗挫力」「戰略復原力」。疫情的衝擊,讓 Strategic Resilience 的重要性突顯。後疫情時代的競争力,首先表現為這種復原力。
這裏所謂的「復原」,不是簡單回復到原初狀态,而是在接受了某種「創傷性洗禮」後的增強性復原,這和接種疫苗的原理有相通之處。注射疫苗其實是對身體實施某種非致命傷害,身體在經受這種傷害後悄悄變得強大和儆醒,足以應對致命性傷害。
非致命創傷引發的正面效應,就是所謂的「反脆弱」效應。機體、組織在受到「微創傷」的直接後果是喚醒、激活「過度補償機制」,而反脆弱機制的後果就是強大和堅韌。
芭蕾舞演員的腿,網球運動員的胳膊之所以特别粗壯,就是在反復的微創傷後持續過度補償的結果,或者説是復原力之所致。
人們常常用尼采的名言「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更強大」來概括反脆弱效應,我們所説的復原力也可以用這句話來界定。當我們從巨大的衝擊和壓力中恢復過來時,我們已經不再是從前的我們了。
「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危機」,丘吉爾的這句話是在提醒我們,危機中我們不只是在受傷、出血。只要我們不是在沮喪中未敗先輸,我們都在被「賦能」、被「增強」,以一種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輸」,不僅意味着「輸出」,還意味着「輸入」。
恐龍在 6500 萬年前的小行星撞地球後滅絕了,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但這個常識也許并不可靠。
我們可以説,恐龍既滅絕了,又沒有滅絕。作為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物種,恐龍的确滅絕了,但在我們的世界上,它的後裔随處可見。形形色色的禽鳥(與恐龍一樣,都是卵生動物),大到駝鳥,小到蜂鳥,都是恐龍的後裔。
在滅絕與繁衍之間,舊物種與新物種之間,演化的痕迹并非那麼顯而易見,而常常如草蛇灰線一般,如同經由 " 始祖鳥 " 形态,恐龍演變成今天的百鳥千禽。
新物種從舊物種中金蟬脱殼或脱胎換骨,也可是理解為一種「復原力」——在巨大的、災難般的變故中以「大轉型」、「大蜕變」的方式,以大異其趣的形态,大某種程度上實現物種的延續,也是一種復原,或者説復甦。
生物的邏輯如此,一個產業,一個城市的邏輯也同樣如此。中國產業用了兩個「20 年」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來的三次工業革命之路。
三次工業革命分别實現了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自由移動。
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決了物質的自由移動。英國人發明蒸汽機最初是為了提高把煤從礦井拉上來的效率,蒸汽機被紐卡門發明,經瓦特改良之後,應用于蒸汽輪船,同時導致火車的出現,于是實現了物質的自由移動。
第二次工業革命,實現了能量的自由移動。我們通常稱之為電氣化革命,是因為這一階段人們發明了發電機,修建了發電站和遠距離電力傳輸網絡。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與信息有關的工業革命。從電報的發明到收音機、電視機的問世,再到互聯網的出現,已經完全實現了信息的自由移動。
在第一個 20 年(1980~2000),中國「二合一」地完成了前兩次工業化。
在第二個 20 年(2000~2020),中國快速地實現了第三次工業化(互聯網),甚至在某些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兩個 20 年中,先後出現了產業和城市的奇迹。前者的典型是青島,後者的典型是杭州。在第一個 20 年,擁有海爾、海信等多家行業領導性企業的青島,讓杭州自愧弗如。
在第二個 20 年,杭州的產業發展速度同樣讓青島望塵莫及。讓一個城市勝出的,不是城市本身,而是產業的趨勢和邏輯。正如《道德經》所言:「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產業、區網域、城市甚至國家間競争的背後,是對「道」(即「產業的趨勢和邏輯」)的合與離。
不言而喻,我們正處在第三個 20 年(2020~2040)。城市和產業正在接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洗禮。
如果説前三次工業革命分别實現了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自由移動的話,此次革命要實現的是意願的自由移動,前三次工來革命的自由移動要解決的都是物理距離的問題,而此次工業革命解決的是心理距離的問題。
借用李商隐的詩句來説,前三次工業革命要解決的都是「身無彩鳳雙飛翼」,第四次工業革命要解決的則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前三次工業革命通過極大增強人的體力(力量和速度)機器來改變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通過極大增強人的智力的機器來再造世界。
不僅是萬物互聯,而且是「萬物有靈」,有靈魂的、與人心心相印的工具、設備、工廠、城市将無可逆轉的替代無靈魂的工具、設備、工廠和城市。這個「已經發生的未來」未來企業、城市競争的真正主題。
我們把這個 20 年及其後的時代稱為「新 IT」時代。它已經不是信息時代(Information Time),主導性的技術不是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而是後信息時代,或者説是智能時代(Intelligence Time),主導性的技術是智能技術(Intelligence Technology)。
無論對工業化還是對城市化來説,「新 IT」也指新基礎設施技術(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通過以智能化為本質特征的新的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產業、城市都将被刷新。
所有這些,我們都可以稱為企業、產業、城市的「智能化轉型」(Intelligence Transformation,縮寫為 IT)。
這就是我們説的「新 IT」。「新 IT」是這個時代的基本的產業生态,也是所有創新的基本生态。
新的生态下,必定會持續不斷地湧現大量的「新物種」。而且,大量的新物種看似橫空出世,其實是一種創造性復原,是舊物種以新的方式和新的形态延續由來已久的物種,在新 IT 中實現自我刷新的新產品,新組織,新城市。
這就是我們對這個 20 年充滿樂觀的深層理由。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最不容易被淘汰的永遠是快速學習、主動擁抱變化的人。
而未來,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熟練使用 AI 工具的人,另一種是可以生產 AI 工具的人。
6 月 10 日,筆記俠将在廣州南豐朗豪酒店,舉辦第一屆 "AI 新視野,增長新勢能" 新商業大會。我們将聯合知名科技企業家、大廠 AI 負責人、頂級戰略咨詢專家和行業生态夥伴,共同打造這次融合 AI、面向未來的盛會。
掃碼了解,别錯過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