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上市剛滿一周年,百果園集團股價就崩了!兩天市值縮水超33億,歡迎閲讀。
圖源:視覺中國
繼昨天股價大跌後,1 月 17 日,百果園集團(02411.HK)延續了前一日的頹勢,好在跌幅有所收窄。
1 月 16 日本是百果園集團上市一周年的日子,不曾想公司股價卻在這個值得慶祝的日子裏迎來閃崩,盤中跌幅一度達 33.17%,報 3.7 港元,創上市以來最低價。雖尾盤有所回升,但收盤仍大跌 30.17%,單日市值蒸發約 27.33 億港元。
截至今天港股收盤,百果園集團股價報收 3.78 港元,跌 9.57%,成交額為 3223.25 萬港元,當前公司總市值約 60.05 億港元。
對于百果園集團前一日的股價暴跌,曾有業内猜測或與公司股東解禁有關。據悉,在上市之前,公司曾引入香港百嘉達、南通道森和個人投資者葉榮钜基石投資者,三者累計認購 1.5 億港元。根據分配結果公告檔案,基石投資者的禁售截止日期為 2024 年 1 月 16 日。
針對股價異動,百果園集團相關人士對外稱:" 股價波動屬資本市場正常現象,目前公司經營一切正常。"
公開信息顯示,百果園集團成立于 2001 年 12 月,主營業務為銷售水果以及果幹、果汁等果制品。目前公司還通過手機應用(APP)及微信小程式分銷其他大生鮮產品,包括蔬菜、肉類及海鮮、糧油及乳制品。
钛媒體 APP 查閲資料發現,百果園集團一直都有 " 壯志雄心 ",可以從多個方面得到驗證。
早年間,百果園集團運營主要以加盟的輕資產模式,加上公司走的是精品水果路線,導致水果存在高損耗、高物流費等問題。為了打通上下遊,百果園集團将希望寄托于經營模式的改變上,拟通過自身的規模優勢,布局全產業鏈,來解決行業的痛點。
在種植端與果農合作,推進產品的标準化;還通過品牌賦能、數字化建設等手段,減少水果的分銷環節和損耗。但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公司運營變成了全產業鏈的重資產模式,成本壓力劇增。
公司招股書顯示,2019 年至 2021 年,百果園集團的銷售成本分别為 80.99 億元、80.46 億元、91.33 億元,穩定占銷售總成本的 95% 左右。銷售成本過高,壓縮了百果園的盈利空間。
2021 年和 2022 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别為 102.9 億元、113.1 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别為 2.3 億元、3.23 億元,毛利率為 11.24%、11.62%,淨利率為 2.19%、2.71%。
為此,公司只能通過壓縮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等擠利潤,終于在 2023 年上半年,将淨利率做到了 3.98%,較往年同期有了一定提升。2023 年中期報告顯示,公司在報告期内實現營收 62.9 億元,同比增加 6%;淨利潤為 2.6 億元,同比增加 34%。
此外,作為目前國内最大的水果零售商,百果園集團已在全國擁有數千家門店,但公司并不滿足于此。
早在 2015 年,百果園創始人、董事長餘惠勇就曾放出豪言:要通過 5 年時間,将門店數量做到 1 萬家,年銷售規模做到 400 億元。但截至 2023 年上半年,百果園的門店數量僅為 5958 家,其中加盟門店和自營門店分别為 5945 家和 13 家,預計全年有可能突破 6000 家門店。
在 2023 年的中期業績會上,餘惠勇重提萬店計劃,目标達成時間為 2027 年。更長遠的目标是,到 2042 年開店 3 萬家。
進入 2024 年,百果園集團再次 " 畫餅 " ——計劃用 10 年時間,實現千億 GMV(成交總額),并主動披露了 3 個 " 三年計劃 ",聚力發展集團的零售、"To B"、品類事業,同時開拓國際化業務。
餘惠勇表示,如果僅靠零售,理想狀态下,百果園集團最多能實現 10% 的市場份額,而剩餘的 9 成市場中,至少有 70% 為 " 不具備全品類供應鏈、實現端到端采購 " 的小 "B" 業務,這些将是百果園集團 To B 業務布局的重點。
對此,百果園表示,若十年規劃順利推進實施,将有助于實現 " 品質首選、全球領先、全球果王 " 的戰略目标,最終成為全球領先的農業生态科技型平台公司。(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鄧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