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解決芯片編譯技術“卡脖子”問題,「中科加禾」獲數千萬元融資,歡迎閲讀。
文|武靜靜
編輯|鄧詠儀
36 氪獲悉,「中科加禾」近日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本輪由元禾原點領投,新尚資本、中科院創投、晨山資本、BV 百度風投跟投,指數資本繼續擔任獨家财務顧問。本輪融資資金計劃用于產品研發和公司運營。
中科加禾創立于 2023 年,致力于打造面向大模型領網域的國產編譯工具以及配套的軟體适配及優化工具。公司創始團隊是中科院計算所最早期做編譯器研發的人員,創始人崔慧敏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是中科院計算所編譯團隊負責人,在芯片和編譯器領網域頂級會議和期刊發表論文三十多篇。
編譯器在人工智能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過程中都離不開編譯器,它就像 " 指揮者 " 一樣,能夠将復雜的計算任務映射到芯片,從而高效地完成模型訓練和推理。
當下,大模型時代底層的算力主要由 GPU 主導,NVIDIA 一家獨大,不僅提供編譯器,還提供了包括編程語言在内的一整套 CUDA 系統和配套工具鏈。如今英偉達也在通過增加各種限制舉措,想法設法的加強自己的壟斷地位—— 3 月 5 日,一則英偉達的 " 封殺令 " 引發了市場熱議,外媒報道稱,英偉達決定禁止在其他硬體平台上使用翻譯層運行其 CUDA 應用程式。
一位業内人士告訴 36 氪,此舉無疑是英偉達進一步強調了 CUDA 生态和工具鏈的物權,對于國内市場而言,接下來也要更加聚焦在自身的芯片生态構建上。
中科加禾看中的就是當下國產芯片在推動大模型技術落地過程中,屬于國產芯片生态構建和落地的機會。
目前,中科加禾產品線定位是打造通用化、低成本、高性能的基礎軟體工具鏈,為用户提供 AI 應用跨多種 CPU、GPU、NPU 執行的統一軟體平台,補齊國產芯片生态體系的缺失環節。
市場定位方面,中科加禾是基于統一的、模塊化的中間層平台,向上接入豐富的 AI 應用;向下适配更多的硬體平台,解除應用、基礎軟體、硬體之間的強綁定,在 AI 芯片的碎片化生态孤島之間建立橋梁。
" 編譯技術、編程框架和編程語言是芯片推向應用的必要選項,大模型時代,編譯技術能夠促進芯片性能提升、跨平台優化及安全性增強。由于國產芯片架構的多樣性以及與英偉達架構之間的差異,因此需要适配國產芯片的工具軟體的存在",創始人崔慧敏告訴 36 氪。
在她看來,以往國内市場對算子定制化開發的需求巨大,阻礙編譯層形成規模化效益。而由大模型時代帶來的技術路線變化和基礎軟體更新,使市場對編譯技術和軟體工具鏈有了更高的要求。為 AI 應用提供端到端的生态支持,幫助大模型更高效地完成工程落地,使每顆國產芯片都能融入人工智能主流生态,是市場的迫切需要。
商業化發展方面,崔慧敏透露,接下來,公司一方面會加速構建軟體棧,加快與 AI 生态夥伴的合作;另一方面将推動編譯技術納入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讓軟體工具鏈的收費模式更加明朗化。
本輪融資領投方元禾原點合夥人樂金鑫表示,基于對人工智能時代長期布局的美好願景以及致力于推動自主創新和可控的產業使命,元禾原點堅定的與中科加禾崔老師團隊攜手合作,鑑證我國在人工智能基礎算力生态的發展上補齊重要一環。中科加禾突破性的技術實現及商業落地将大力推動我國自主算力產業的發展,并為即将爆發的人工智能廣泛應用帶來效率提升!
新尚資本表示,政府在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 " 人工智能 +" 的行動,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AI 產業鏈國產化、自主化成為了重要的攻堅點。中科加禾很好的順應了這一產業趨勢,所提供的編譯器等國產基礎軟體產品很好地串聯起產業鏈國產化的上下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中科院創投表示,大模型熱潮帶來 AI 基礎軟體的更新迭代需求,也為編譯器帶來新的市場機會。中科加禾基于全鏈路編譯優化技術,提供大模型訓練推理加速及算子自動生成工具產品,致力于提高算力使用效率,突破大模型應用落地的算力瓶頸。中科加禾團隊來自中科院計算所編譯實驗室,擁有 20 餘年的編譯領網域研究及產業化經驗,構建了獨特的技術壁壘。目前產品已經在頭部客户形成商業化訂單,下一步将推動產品規模化落地。我們看好中科加禾在 AI 基礎軟體賽道的獨特優勢。
歡迎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