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這國產6.2還是沒學會,歡迎閲讀。
幾個月前,《花束般戀愛》中國版開拍的消息傳來,引起過不小的反響。
人們一邊不相信能拍好。
一邊樂此不疲地構建着屬于自己城市的故事。
中國版《花束》目前還沒有影子,不過前兩天,Sir 在看《沙丘》之後抽空看了部熱門的國產愛情片。
然後想,這不就是國產《花束》的一次預演嗎——
被我弄丢的你
導演韓琰,上一部作品是影版《燃野少年的天空》。
主演則是檀健次與張婧儀。
故事改編自鄭執的書《我在時間盡頭等你》裏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説《被我弄丢兩次的王斤斤》,講述的是一對 " 文青 " 相遇相愛幾年,卻最終被生活打敗的過程,看上去的确很《花束》。
可是。
這本書在豆瓣評分只有 6.3,熱門評論是:
完全是十五歲小孩讀的書
而這大概也是 Sir 在看這部電影時的強烈感受——
明明聊的是現實。
然而呈現出來的效果,卻與現實八竿子打不着關系。
永遠 " 低幼至死 "。
01
國產《花束》?它不配
還是要從這個故事説起。
和《花束》一樣,這是一個因喜好相同,而在一起的故事。
但不同的是。
《弄丢》多了一條 " 一見鍾情 " 的設定。
在四年前的高考考場上,白曉宇(檀健次 飾)突然肚子疼,提前交卷去廁所時,不小心撞倒了王斤斤(張婧儀 飾)的桌子,導致她的答題卡被劃了一條很長的線。
然後,就互相一見鍾情了。
四年後。
兩人在一場畢業招聘會上再度見面。
本來是一個考場的考生,此時其中一個正在找工作,而另一個,則莫名其妙地成了一家公司的招聘人員。(提前畢業?)
然後在酒吧裏,因為得知彼此都喜歡愛倫 · 坡。
兩人當晚便在一起了!
而第二天,王斤斤就把白曉宇拉回了自己的老家海城去見她母親了。
突飛猛進。
怎麼説呢,Sir 在看到這個戀愛部分情節的時候是一頭霧水的,僅僅因為見一面就一見鍾情了?僅僅因為喜歡同一個作家就在一起了?
要知道愛倫 · 坡可不是什麼小眾作家啊。
還記得蕭伯納説過這麼一句話:" 美國出了兩個偉大的作家——愛倫 · 坡和馬克 · 吐温 "。如果這是相愛的理由,那可相愛的對象至少也是百萬級的吧?
而這樣的情節在《花束》裏是怎麼處理的呢?
他們首先發現彼此都喜歡并認識押井守本人。
而這只是前提。
更重要的是他們有着全方位一致的愛好:穿着同款球鞋、看同類的小説和電影、還有同樣的用電影票做書籤的愛好。
女主到男主家時説了這麼一句話:
跟我的書架幾乎一模一樣
這樣的巧合才會讓觀眾相信,也許他倆真的是緣分天注定,是世另我。
而不是像《弄丢》一樣。
矯情地在出租車上背誦着愛倫 · 坡小説的原文。
但不管怎樣,二者的故事走向也大體相似,都是在説愛情在現實面前的不堪一擊。
《弄丢》裏是 "事業不同步" ——
白曉宇跟哥們開密室逃脱館,但因為意外讓顧客毀容,為了賠償不得不賣店,事業一落千丈。
另一邊的王斤斤則放棄了小説夢,轉身投進影視行業的文學策劃,還因為得到了一個演員的賞識,升職做了制片人。
一個在走下坡路。
一個則開始閃閃發光。
這樣的反差,也導致了他們的愛情出現了裂痕。
白曉宇覺得王斤斤漸行漸遠,遺棄了當初的夢想與追求,而王斤斤則覺得白曉宇止步不前,使得她時刻小心翼翼,生怕刺痛了他。
終于在一次沒帶鑰匙的小事中,兩人大吵一架。
并分道揚镳。
而《花束》呢?説的卻是 "精神不同步" ——
這裏沒有什麼成功的傳説,男主的不得已上班,所帶來的也大多是精神層面的背離。
而女主則一直堅持自己。
前面我們説到兩人喜歡的小説類似。
但後來。
一個細節是在書店,女主看到兩人共同喜歡的純文學作家出了新書,開心地想要跑過去讓男主看。
卻發現他拿起了成功學的書籍。
更讓 Sir 感同身受的是。
原本男主下班玩的遊戲是《塞爾達傳説》,可随着工作壓力的日漸侵蝕,他最終只能将 switch 束之高閣,而打開手機,玩類似寶石消消樂的遊戲了。
當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徹底改變。
當初相愛的那些基礎,也是悄然崩塌了。
所以你看。
雖然《弄丢》看起來是《花束》的性轉版,但本質上,二者的方向截然不同。
質量也就有了天差地别。
尤其是當前者連 " 愛情 " 的基礎都沒打好時。
至少 Sir 在看片的途中,如坐針氈。
02
國產愛情之集大成
《弄丢》目前豆瓣開分為 6.2,比原著略低,但要 Sir 説,還是有點高了。
不僅是因為對照《花束》。
更是因為,在這其中我們幾乎可以看見所有國產愛情片的通病,它毫不掩飾,并試圖通過俗套來應付觀眾。
比如,前面所説考場上的 " 一見鍾情 " ——
兩個人到底為什麼相愛?
在這裏,基本可以概括為兩個字:
"看臉"。
按道理説,一個人在連膀胱都憋不住的情況下,顯然是無暇顧及身邊 " 風景 " 的,而一個人的桌子被趕去廁所的人撞翻,也顯然是不會產生愛意的。
那麼解釋只能是一個:
兩人都被彼此的顏值深深地吸引住了。
以至于兩人之後四年沒見,男主也念念不忘,不談一場戀愛,而女主,也一眼認出這是當年有過一面之緣的男子。
現實感微乎其微。
或者,國產愛情片常見的咯噔文學——
這裏充滿了大量的自我感動。
有這麼一個情節:
王斤斤和白曉宇分開,一個進組拍戲,一個回老家開分店,這次分開也就意味着兩人大概率是分手了。
在分開的時候,兩人都在賭氣。
一個在心裏默數十個數,想着數完了對方回頭,自己就撲上去,另一個也在心裏默數十個數,想着數完了對方開頭挽留,自己就留下來。
可沒有一個人先開口。
拜托,這種設定,除了 "自戀",還能是什麼?
既矯情,又讓人迷惑。
甚至,我們還看到了國產愛情常見的懸浮——
就當你們在説事業的落差吧。
可這 " 事業 " 兩字,在你們這裏是不是太兒戲了些?
兩人剛在一起時有這麼個設定:男主拿着 6800 的工資,在北京卻租了一個 4500 的房子。
Sir 知道你想説兩人很窮。
但你覺得這樣的設定真的符合正常人的心理嗎?
而女主的成功之路更随意。
她原本是文學策劃,但後來因為幾句話勸動了一個大牌演員演女二,後面升為制片人。
一步登天。
你可以説,也許現實也有着這樣離譜的例子,但既然要襯托女主的能力,你至少在言談舉止方面讓觀眾看得出來吧?而不僅僅是幾句簡單的話:
雖然是女二,但很出彩。
Sir 在看到這句話時還以為女主開始和别人一樣,學會了忽悠呢。
説到底。
這樣的電影更像是拿着國產愛情的大數據,進行 AI 化的一部作品,愛情籠統、劇本懸浮、煽情與矯情齊飛,誇張與離譜共舞。
你甚至看到最後都不理解。
為什麼要設定男主視力變弱的戲份,為什麼女主突然就和男主復合了,為什麼是愛倫 · 坡而不是蘇東坡?
所有的一切都是符号。
包括愛情。
03
愛情的空中樓閣
當然,你可以説根本原因是愛情片在當下早已不吃香了。
就像前些年。
《非誠勿擾》《失戀 33 天》《北京遇上西雅圖》,不僅有高票房,豆瓣評分也不差,而後來口碑差了,也有《你的婚禮》《我要我們在一起》《這麼多年》這些電影的高票房。
回看去年一年。
國產愛情僅有《前任 4》與《一閃一閃亮星星》等大 IP 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
所以是觀眾不相信愛情了?
這樣的説法有一定的道理。
畢竟在現實的壓力下,人們寧可 " 迎财神 ",也不過 " 情人節 " 了。
但。
這裏更重要的原因,其實是創作者早先一步,本就不相信愛情了。
就拿《弄丢》來説。
看完全片,我們會發現,哪怕是在兩人接吻的鏡頭裏,你都很難在男女主的眼睛裏看到愛意。
這裏只有 " 冷靜 "。
它會讓人很明顯地感受到,角色們對着鏡頭表演的痕迹。
這裏當然有演員演技的問題。
但更重要的,還是導演要求和理解的問題。
比如在説到王斤斤這個角色的時候,導演曾經説過一句話,讓 Sir 難以理解,就是認為 " 她會讓人容易相信愛情 "。
會有人天生讓人相信愛情嗎?
Sir 不這麼認為。
愛情本就是不可定義,是暧昧而復雜的,它需要創作者反復探索。
而斬釘截鐵地説出某個人天生就讓人相信愛情。
與其説是盲目自信。
不如説他自己也不想搞清愛情是什麼,這是一種偷懶。
是的。
并不是我們不再相信愛情,而是國產愛情身處空中樓閣太久了。
創作者不再琢磨愛情這個詞。
不然你沒辦法解釋,為什麼在我們越來越不在乎愛情的時候,王家衞的《繁花》還能爆火成那樣,阿寶與三段女子的感情,也能被津津樂道許久。
他的不停 NG。
與其説要的是角色的美,不如説,是要找到一種感覺。
一種從眼神到肢體散發出來的暧昧。
一種可以被定義為愛情的東西。
可惜的是,當下國產愛情片的導演們,相信愛情的人越來越少了。
就像陳可辛所説的:
" 現在導演拍愛情片時,永遠都只有男女主角這一層矛盾,我覺得肯定不好看,因為這樣的愛情片沒有分析,沒什麼可拍的,全憑感覺是很虛的。"
于是他們只能靠着 " 煽情 " 或者 " 儀式感 " 來修修補補。
用一句一句的口号。
把愛情這個詞變成了 " 硬設定 "。
而這樣的愛情片,誰還會真的相信?
説到這裏,Sir 想到了《花束》的結尾。
與《弄丢》不同的是,《花束》在兩人試圖復合的時候,看到了旁桌的年輕情侶,終于意識到了他們所謂的深情,不過是自我感動。
畢竟殺死愛情的不是現實。
而是現實放大的,你我之間的差異。
于是最終。
兩人在大街上相遇後,依舊同頻地揮揮手,互相道别。
我們不需要自我感動。
哪怕彼此依舊百分百地合拍。
而這樣的體面。
已然勝過了國產片裏,無數強扭的大團圓。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