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墓地爆改太陽能發電場,能行嗎?,歡迎閲讀。
大家好,這裏是環境小喇叭欄目的第 7 期。在這個欄目,你可以看到氣候、污染、能源、農業等不同的議題,了解我們的環境最近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有什麼樣好消息和壞消息。
這一期,我們為大家搜羅了以下值得一看的環境研究和新聞:
1、環保新思路:将墓地改造為太陽能發電場
2、全球變暖,北極可能在十年内變得 " 無冰 "
3、極地塑料問題越發嚴峻,97% 的南極海鳥被發現攝入微塑料
4、" 塑料化學品 " 清單出爐!超 4000 種化學品對人體和環境有害
5、氣候變化加劇熱帶疾病傳播
6、天公作祟,音樂節開始追求低碳排放
墓地太陽能發電
在法國的一個小鎮,人們正計劃在墓地上方安裝太陽能頂篷。
這項計劃并非天馬行空,而是征求了當地人的意見後設計籌劃的。太陽能頂篷不僅能解決墓地排水困難的問題,還将為居民用電提供便利。在設計的建築模型中,頂篷将是半透明的,讓光線得以照射到地面;同時,項目還将使用一種特别的太陽能電池板作為材料,預計将能提供 1.3 兆瓦(MW)的電量,為超過 1000 人共同免費享用。
太陽能電池板将覆蓋 5000 平方米墓地的頂部|St Joachim township
法國過去從未建設過如此大規模的共享電力設施,這也将是當地首個連接至少 1000 户家庭的電力項目。目前,該小鎮已有約 420 名居民考慮加入該項目,只需支付 5 歐元,便能享受到其產生的電能。為了合理分配電力,項目還計劃利用算法為每個家庭提供對應的免費額度。據估計,一個家庭每年能因此節省 150~259 歐元的電費。
北極無冰
在科學家們看來,北極無冰是不可避免的結局;但關于在未來何時将變為無冰,目前仍需精确的模型計算。近日發表在《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的一篇文章認為,在未來 10 年内,北極有可能迎來第一個 " 無冰 " 的夏季。
當海洋冰層面積小于 100 萬平方公裏時,海洋就被稱為 " 無冰 "。這些年來,北冰洋海冰面積在 9 月份最小時已只有約 330 萬平方公裏。研究團隊預測,随着時間推移,在 2020 年~2030 年間的 9 月,北極可能将首次出現無冰的情況。
北極無冰已經是無可避免的結局 | Pixabay
研究人員推測,温室氣體排放應該是海冰消失的主要原因。由于全球變暖,冰雪覆蓋面積減少,海洋吸收更多的陽光熱量,進而加劇了北極的冰融化。随着海冰消失,許多依賴海冰生存的北極動物将面臨巨大的挑戰,海洋變暖還可能招致外地魚類的入侵,影響極地生态系統。對人類社區而言,海冰的消失也會減弱沿海地區對海浪的抵御能力,加速海岸侵蝕。因此,為了減緩海冰消失,全球碳排放水平還需持續下降。
南極海鳥攝入微塑料
微塑料帶來的健康隐患,在近年來已經不是新聞。這類直徑小于 5 毫米的塑料顆粒遷移性極強,在海洋、空氣等環境中都有發現,而極地更是微塑料污染的一大重災區。最近,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的一篇文章發現:在北極地區,約 90% 的海鳥攝入了微塑料顆粒;而在南極地區,這個數字達到了驚人的 97%。
研究者在其中一只海鳥體内,發現了多達 36 個微塑料顆粒。攝入塑料顆粒可能導致海鳥發生腸道阻塞、生物中毒等病症,甚至有生命危險。進一步的調查發現,在一些極地動物的食物來源(如磷蝦)中同樣發現了微塑料,意味着微塑料問題可能已經上升到食物鏈層面,将給全球生态敲響警鍾。
a ) 每種樣品類型中發現的微塑料數量,b ) 每種塑料類型,c ) 微塑料顆粒的聚合物類型以及 d ) 每種鳥類攝入的塑料類型。其中,紅線和黃線分别代表北極和南極海鳥物種|Taurozzi and Scalici 2024.
研究者還發現,極地的微塑料成分主要是聚乙烯(PE),此外還有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等。這些化學物質主要來源于塑料袋、塑料容器以及塑料包裝材料等的分解,它們以碎片的形式通過大氣、海洋環流等方式流入極地。此外,人類在極地附近的生產活動(如捕魚等)也加劇了極地的塑料污染。目前,北極洲和南極洲分别栖息着數十種海鳥,它們的數量正在不斷減少。為了緩解微塑料污染對極地生物的影響,研究者呼籲全球各國共同商榷,加強對微塑料的監管。
塑料化學品
塑料造成了極大的環境問題,但我們對于 " 塑料 " 的了解其實還遠遠不夠。
最近,由挪威研究委員會資助的研究小組編制了一份 " 塑料化學品 " 的報告清單,列出來超過 16000 種塑料化學品。這些化學品均在塑料中被發現,或被認為在塑料生產中存在;其中至少有 4200 種塑料化學品被認為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積性、可遷移性甚至毒性。
然而,在這 1.6 萬種有編制的塑料化學品中,卻超過 10000 種化學品缺乏相關的危害數據,更有超 9000 種缺乏具體應用于哪些塑料的公開信息。目前,由于行業對這些化學品信息的緊密封鎖,導致塑料工業領網域仍存在許多不透明的地方。
塑料制品在生活中已經無處不在|Pixabay
過去,許多科學家認為,大多數有害的塑料化學品都已不再用于塑料生產;可該報告清單指出,事實恰恰相反——上百種有害的化學物質至今仍存在于塑料生產線中。更令人擔憂的是,盡管全球已有近 1000 種塑料化學品受到了監管與控制,但仍有 3600 多種化學品未受管制,這些化學品應當盡快被各國納入到監管名單當中。随着聯合國全球塑料污染條約的下一輪談判開啓,這份報告清單将作為有力的材料敦促各國各行業共同采取行動,完善對塑料化學品的監管,走向綠色發展的道路。
氣候變化加劇熱帶疾病傳播
登革熱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其傳播在過去幾個世紀都較為有限,多在東南亞、南美洲等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流行。然而,近幾年,登革熱開始在過去鮮有報道的地區蔓延,美國、法國以及非洲亞熱帶地區等都相繼發現登革熱病例。在一些地區,登革熱已經成為當地的長期威脅。
登革熱主要通過蚊蟲(尤其是伊蚊)傳播 | Pixabay
登革熱傳播加劇的主要原因,一是氣候變化,二是快速的城市化與基礎設施的落後之間的不協調。全球變暖為蚊子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一些熱帶國家,潮濕的天氣更是助長了蚊蟲的泛濫,登革熱也因此得以肆虐。還有一些地區,城市化進程迅猛,人口大量湧入城區,落後的衞生系統不堪重負,為蚊子的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目前,許多國家都采取了相關措施來控制登革熱的發展。除了常規的殺蟲劑噴灑外,巴西已經着手推進登革熱疫苗的研發,此外,基因工程蚊子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面對登革熱的侵襲,各國還需要合作尋找解決方案,以免疾病的進一步爆發。
音樂節開始追求低碳排放
在雨中看演唱會或許是觀眾心中的獨特記憶,然而現在,天氣卻成為了音樂節籌辦路上的攔路虎。去年 11 月,一位巴西歌迷在泰勒 · 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巡回演唱會上中暑身亡,引發全網關注;而在早些的 6 月,路易斯 · 湯姆林森(Louis Tomlinson)的音樂會更是遭遇冰雹,導致 100 多名觀眾住院。在澳大利亞,僅是 2022~2023 年間,便至少有 22 場音樂節因極端天氣被取消或中斷。
現場音樂行業減少碳排放的意識開始增強|Pixabay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與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息息相關;但反過來,音樂節的舉辦卻也加劇了氣候變化。英國一項研究統計,每年英國的現場音樂產業能產生 405,000 噸温室氣體的排放,主要來源分别是觀眾出行(占 43%)和現場音樂場所的運營(占 23%)。如此大量的温室氣體排放,讓音樂演出產業開始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澳大利亞,有的音樂節已經開始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并号召觀眾回收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垃圾產生;還有音樂節通過與植樹活動聯動,抵消其舉辦所帶來的碳排放。未來,極端天氣還将不斷出現,通過追求低碳排放,音樂節開始通過自己的方式來為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 1 ] https://www.euronews.com/green/2024/03/12/a-beautiful-idea-this-french-town-is-making-its-cemetery-a-source-of-solar-energy
[ 2 ] https://phys.org/news/2024-03-arctic-ice-free-decade-scientists.html
[ 3 ] https://phys.org/news/2024-03-polar-plastic-sampled-antarctic-seabirds.html
[ 4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805-2
[ 5 ] https://www.vox.com/future-perfect/24099834/dengue-fever-virus-mosquito-brazil-vaccine
[ 6 ] https://phys.org/news/2024-03-music-festivals-affected-climate-industry.html
作者:小小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