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醫院最缺的醫生,正在集體出逃,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網易數讀,作者:睡着、葉榆北,數據:睡着、樂樂,設計:秋瞳、卜卜脆,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做過全麻手術的朋友都知道,如果順利的話,可能前一秒還在和醫生閒聊,下一秒便天旋地轉失去意識,再睜眼手術已經結束,途中甚至連個夢都沒有。
如此絲滑的體驗,錯使許多人以為幕後的麻醉醫生只是打一針麻藥,工作就結束了,更談不上什麼技術難度。
但其實,全麻手術好似開飛機,飛機在起飛和着陸時最容易出事故,全麻手術的麻醉誘導和麻醉蘇醒階段同樣驚險萬分。既得讓你迅速麻醉迎接手術,更要讓你安全蘇醒,這都離不開麻醉醫生的精密調控。
可以説,麻醉醫生這一醫院最需要的崗位,更是與每個人都性命攸關的職業,真的被誤解太久了。
麻醉科缺人,由來已久
關于麻醉醫生的地位,聽業内流傳的 " 一台成功的手術,功勞一大半該歸麻醉醫師 "" 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 " 便可見一斑。
這是因為當病人在手術台上被放倒,生死便交到了麻醉醫生手裏。他們不僅要術前摸清患者身體狀況的細枝末節,術中精準給藥,時刻緊盯病人的生命體征,還要随時準備搶救藥劑,與死神對線。
然而等手術成功,聚光燈全打向了主刀醫生," 妙手回春 " 的錦旗也屬于他們。麻醉醫生們卻被簡單喚作 " 麻師 "" 師傅 ",聽起來更像是洗浴中心的按摩技師。
得不到足夠尊重的麻醉醫生,在醫院内也是長期緊缺的狀态。《柳葉刀》2021 年一篇關于中國麻醉科現狀的研究顯示,2015-2017 年,中國麻醉醫生的工作量增加了 10%,但麻醉醫生的數量同期只增加了 5.97% [ 1 ] 。
在巨大的缺口面前,2018 年衞健委發布《關于印發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意見的通知》,提出要将中國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提高到 0.65 人 [ 2 ] 。這一目标在随後兩年很快達成,2019~2020 年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都達到了 0.69 人。
然而麻醉醫生數量并未持續上漲。根據《2023 中國衞生健康統計年鑑》,2022 年麻醉科執業(助理)醫師占到執業(助理)醫師總數的 1.9%,根據後者總數計算麻醉醫師數約為 8.43 萬人,較 2020 年人數巅峰時減少 1.38 萬。
更讓人無奈的是,在許多醫院的整體規劃裏,麻醉科也不受重視。
來自上述《柳葉刀》的研究指出,截至 2019 年,在中國 31 個省級行政區的 11432 家醫院中,設立獨立麻醉科的比例為 45.15%,更多麻醉科還是由外科科室監管,占比 50.79%,此外還有 4% 由手術室管理。相較之下,三級甲等醫院獨立麻醉科的比例最高 [ 1 ] 。
獨立麻醉科最常見的下屬科室,要數麻醉復蘇室(PACU),通俗來講就是術後病人在轉回病房前的 " 中轉站 ",等待他們從麻醉狀态恢復到清醒狀态。
除此之外,獨立麻醉科還可能開設疼痛門診、疼痛科與重症監護病房(ICU)。
麻醉醫生既要服務于需要麻醉支持的各類無痛檢查或治療,譬如無痛腸胃鏡、無痛人流,也得同各種疼痛 " 死磕 ",在疼痛門診治療頭痛、骨關節痛等。
可以説,獨立麻醉科的工作範圍,絕不僅被框定在手術室這一方天地,也絲毫不悠閒輕松。
疲于奔命,超長待機
巨大的人手缺口之下,工作強度大、時間長成為了麻醉醫生每天的日常。
如果説坐在醫院行政樓工作的,是按部就班;那麻醉醫生的生活,卻是圍繞手術來轉。有時候遇上 24 小時連軸轉,黑眼圈便成了他們的 " 勳章 "。有麻醉醫生這麼總結道:
日復一日,看不見太陽,蹲 12 小時 " 監獄 ",陪着月亮回家,脱下一共只穿了半小時的自己的衣服,等着不知何時響起的電話。
一項在 2021 年新冠肺炎疫情高峰後,針對中國麻醉醫生職業倦怠情況的全國調查顯示,2021 年,中國 60.3% 的麻醉師每周工作時間超過 50 小時,這其中更有 6.4% 的麻醉醫生每周工作超過 70 小時 [ 3 ] 。
當加班成為家常便飯,死神的鐮刀也逐漸浮出水面。
一篇發表于《公共衞生期刊》(Public Health)的研究,在分析了 46 例中國醫生過勞死病例時發現,猝死發生最多的科室便是麻醉科 [ 4 ] 。
2024 年初,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也是抖音知名醫療科普達人朱翔突發猝死,其家屬解釋 " 因為感冒沒好,連續加班,導致急性心肌梗塞 ",年僅 45 歲的生命就這樣隕落 [ 5 ] 。
盡管大家眼中的麻醉,約等于 " 打一針睡一覺 " 的魔法表演,但對麻醉醫生而言,熟悉每一台手術的流程是自己的必備功課,并要終日為此疲于奔命。
從早上交班,拿着籃子領取藥品,準備器械迎接手術開始,到手術途中,除了精準給鎮靜、鎮痛和肌松藥,然後插管、固定、麻倒,還得每隔幾秒就抬一次頭觀察病人生命體征,好似一台 " 人形監護儀 "。
此外,麻醉醫生還要不停面對突發事件,且不乏過敏反應、呼吸心跳驟停、術中大出血、肺栓塞等危急狀況。從發病到處理,他們僅有短短幾十秒的思考決策時間,時間緊張但責任重大。
面臨這樣具有挑戰性的病例,難免神經緊繃,精神壓力陡增。然而,這樣的時刻并非偶爾才有,而是家常便飯。
前述針對中國麻醉醫生職業倦怠情況的調查發現,26.9% 的受訪麻醉醫生每兩到三天甚至每天就會遇到一次挑戰性病例,而幾乎沒遇到的醫生僅占 3.9% [ 3 ] 。
除了精神緊繃常态化,麻醉醫生終日在麻醉—復蘇—送恢復室—接病人這樣的循環之中,一刻不得閒,好似流水線上的工人,日常也少有彈性變化。
更慘的是,他們長期處于壓抑的工作環境裏,在布局相似的手術室,聽着監護儀此起彼伏的滴滴聲,三餐沒個正點,去吃飯上廁所還要找人替并快去快回,長此以往很難不壓抑。
錢少事多,紛紛出逃
常説 " 金眼科,銀外科 ",在這段關于醫院各科室的順口溜裏,後面還有 " 吃錯藥去麻醉科 "。之所以如此調侃,是因為麻醉醫生們幹得多卻掙得少。
雖然如今醫院公開招聘的學歷早已博士化,可這也不代表着醫生一入職就能捧上金飯碗。前述關于中國麻醉醫生職業倦怠狀況的調查,也同步統計了月收入情況。
結果顯示,麻醉醫生内部同樣有着貧富收入懸殊的情況,雖然有一成比例的麻醉醫師月收入不足 5000 元,接近四成月收入分布在一萬元以下,卻也有 17.4% 的麻醉醫生月入兩萬甚至更多 [ 3 ] 。
處在收入末位的,大多是剛入行不久,還處于規培階段的住院醫師們,另一項發表在《臨床麻醉學雜志》,專門調研這一群體職業倦怠情況的調查顯示,接近五分之一的二級及以上醫院的麻醉科住院醫師收入不到 5000 元 [ 6 ] 。
而且他們還時常被調侃為輔佐性質的醫技崗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即便常説 " 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 ",但病人不會因為 " 睡 " 得好贊美你,卻會因為疼痛而投訴你。
除了臨床工作,87.4% 的麻醉科住院醫師要參與值班,54.6% 還需要承擔科研任務,這些都成了誘發麻醉科住院醫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 [ 6 ] 。畢竟沒有哪吒一般的三頭六臂,任誰都難免分身乏術:
越來越迷茫,科室氛圍還不太好,一上班就如驚弓之鳥,家人朋友都覺得自己高薪體面又輕松,只有自己知道過得有多艱難。
然而,壓垮駱駝的從來不是最後一根稻草,麻醉醫生們因為持續的身心疲憊不堪重負,一旦產生職業倦怠,便很容易醫療水平下降,甚至出現醫療差錯,最後無奈離開。
在中國麻醉科主任看來,麻醉醫師選擇離職的原因裏,低收入排名第一,占比 81.3%,同時還包括高醫療風險、高工作量、缺乏社會認可等因素 [ 7 ] 。
2020 年發表在《衞生職業教育》上,一項針對麻醉科主任的調查也顯示,三年内科室出現過麻醉醫生辭職的占到 53.1%,其中出現五名及以上辭職的占 7.4% [ 8 ] 。
也不怪麻醉醫生們自嘲,這份工作表面看起來是三甲光環、工作穩定有格調,實則沒有成就感、還不敢擺爛。
而那些選擇留下的麻醉醫生,依舊是一輩子做着重復的内容,直至退休,盡管這份工作一眼就望得到頭。
本文科學性已由女王大學病理及分子醫學碩士伍麗青審核。
參考文獻:
[ 1 ] Zhang, C., Wang, S., Li, H., Su, F., Huang, Y., Mi, W., & Chinese Anaesthesiology Department Tracking Collaboration Group ( 2021 ) . Anaesthesiology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anaesthesiology departments.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Western Pacific, 12, 100166.
[ 2 ] 醫政司 . ( 2018 ) . 關于印發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意見的通知 . Retrieved 19 February 2025 from 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q/201808/4479a1dbac7f43dcba54e6dce873a533.shtml.
[ 3 ] Che, L., Ma, S., Zhang, Y. L., & Huang, Y. ( 2023 ) . Burnout Among Chinese Anesthesiologists After the COVID-19 Pandemic Peak: A National Survey.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137 ( 2 ) , 392 – 398.
[ 4 ] Shan, H. P., Yang, X. H., Zhan, X. L., Feng, C. C., Li, Y. Q., Guo, L. L., & Jin, H. M. ( 2017 ) . Overwork is a silent killer of Chinese doctors: a review of Karoshi in China 2013-2015.
[ 5 ] 薛永玮 . ( 2024 ) . 46 歲 " 網紅 " 醫生猝死:疲于奔命的麻醉醫生,困境何解?. 三聯 · 生活 · 周刊 . Retrieved 19 February 2025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G1yl22LyDeRwipYtH7xBjQ.
[ 6 ] 車璐, 張越倫, 阮俠, 李旭, 李晗歌, 申樂, & 黃宇光 . ( 2024 ) . 麻醉科住院醫師職業倦怠現狀調查與研究 . 臨床麻醉學雜志, 40 ( 5 ) , 508-513.
[ 7 ] Du, Y. J., Zhang, X. Q., Liu, L. D., Zhang, J. Y., Han, N., & Wang, G. Y. ( 2021 ) . Overfatigue amongst Chinese anaesthesiologists from 2017 to 2019.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6 ( 1 ) , e17-e19.
[ 8 ] 杜英傑, 張新慶, 王古岩, 張錦英, 韓寧, & 吳秀英 . ( 2020 ) . 麻醉科醫生過度疲勞現狀及誘因分析——基于對 626 名麻醉科主任的調查 . 衞生職業教育, 38 ( 2 ) , 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