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便宜又大碗的安卓手表,正在全面超越Apple Watch,歡迎閲讀。
AI 是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上周,小雷賣掉了自己的 iPhone、iPad、MacBook、Apple Watch 和 AirPods,從呆了近五年的蘋果全家桶中徹底脱離出來。原因其實很簡單,蘋果全家桶好用是好用,但那極高的溢價和封閉的生态着實讓人愛不起來。
自從放棄了蘋果全家桶,小雷再也不會被存儲、信号、續航等各種問題所困擾,更别説在某些體驗上,國產安卓廠商做得遠比蘋果好上幾倍。
但安卓全家桶也并非十全十美,小雷着實沒想到,目前最不習慣的產品居然是安卓智能手表,一度讓自己懷疑是不是花了一千多塊錢買了塊裝飾品回來。到底是我的習慣問題,還是安卓智能手表跟 Apple Watch 真有差距?
01 安卓手表,到底弱在哪?
或許是因為小雷之前使用了太久的 Apple Watch,很多操作習慣一時間還無法改正過來,但抛開一些操作邏輯不談,小雷新買的這塊安卓手表,還是與 Apple Watch 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首先是與手機的契合度弱一些。畢竟 Apple Watch 與其他智能手表不同,它只能連接蘋果自家的生态產品,不需要去對不同作業系統和不同界面做專門适配,所以 Apple Watch 給小雷的印象就是切換絲滑,不管是從手表切到手機,還是從手機切到手表,都不會有很明顯的割裂感。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讓小雷察覺到明顯差異的是通知上的延遲性,或許是安卓手表無法像 Apple Watch 那樣做到「完全兼容」iPhone,因此一些微信或第三方應用的通知消息,經常會延遲個兩三秒才會出現在手表螢幕上。
其次是個性化上的差異。蘋果不但在官網給用户提供了上百種表帶選擇,而且在各種電商平台上也能買到上千種設計和風格都完全不同的表帶,這正合小雷的心意,畢竟 Apple Watch 對于小雷來説裝飾的意義遠大于其他。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而安卓手表這邊由于產品數量多,單品銷量遠不如 Apple Watch,廠商和第三方所能提供的表帶重量要少得多,因此在個性化層面,安卓手表暫時是無法比拟的。
這一點其實不難理解,iPhone 也是如此,它在手機殼和貼膜的選擇上是要遠多于其他機型的,畢竟蘋果一年就出幾款,殼膜廠商們也不用多次去開模,再加上蘋果極高的銷量,給 iPhone 做殼膜是最劃算的生意。
最後則是生态應用相對少。可能對于很多蘋果用户來説,Apple Watch 那強大的應用生态能大幅提升使用體驗,根據相關數據顯示,Apple Watch 上的應用數量超過了 10000 款。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至于很多網友吐槽的卡頓和不流暢,小雷并未在這款小米 Watch S4 上感受到,早期的安卓手表确實因為處理器性能羸弱,螢幕顆粒感嚴重,幀率也只有 30 幀,與 Apple Watch 相比确實像是兩個時代的產物。但如今的安卓手表已經完美解決了這一痛點,無論是動畫流暢度還是響應速度,都沒被 Apple Watch 拉開太大距離。
其實從產品和技術層面來看,蘋果并非是什麼完全無法擊敗的對手,Apple Watch 目前的優勢在于對生态以及資源的整合,以及足夠強的 " 獨立性 ",很多手機能做的事情它都能做,頗有一種把 iPhone 戴在手上的感覺。
02 續航是安卓手表的殺手锏
作為四年 Apple Watch 的老用户,小雷認為其最大問題還是續航,在非常極限的情況下才能做到 24 小時續航,但随着電池的老化,它的續航時間也逐漸從 20 小時左右縮減到 15 小時,基本早上戴出門,晚上回到家後就要馬上給它連上充電器。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從 2020 年的 S6 開始,Apple Watch 就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進步了,每一年的更新點無非就是增加一兩項關于健康的監測,而在用户最關心的續航和充電方面絲毫沒有提升。甚至今年 S10 還在充電方面還開了倒車(充電時長幾乎翻了一倍),這是小雷完全不能接受的。
反觀安卓這邊,曾經,市面上宣傳自家續航時間能達到一周甚至更長的智能手表,往往是關閉了大量監測功能所換來的,也因此國產智能手表一度被用户冠以「大号手環」的滑稽稱号。但如今随着安卓廠商在應用上的積極适配以及對芯片功耗的處理,已經做到了續航與生态兼得。
以 OPPO 年初發布的 OPPO Watch X 為例,OPPO 相關團隊深度參與了谷歌 WearOS 4 的研發,并且将 UDDE 雙擎混動融入了 WearOS 底層架構。該手表配備兩顆芯片,其中擁有大核心的骁龍 W5 Gen 1 負責性能要求較高的使用場景,功耗較低的小核心則負責輕智能場景,這種雙芯的方案能夠從根源上解決功耗問題。
(圖片來源:OPPO 官方)
以小雷這幾天的體驗以及對身邊朋友的采訪來看,大部分安卓手表在功能全開的情況下續航大概在四到五天左右。
(圖片來源:雷科技制圖)
以 OPPO 為首開創的雙芯「戰術」在小雷看來會成為市場的主流趨勢之一,但其不但需要深入底層更改邏輯和架構,還需要額外多放置一顆低功耗芯片,這部抽成本在短時間内是難以解決的,也因此 OPPO 的智能手表在定價上往往要比友商貴上個幾百塊錢。
未來,安卓手表們或許會進一步強化續航優勢。從去年年底開始,手機廠商們便通過各種新技術提升了電池密度,原本 5000mAh 就算大電池的标準,到了今年已經只能算得上是「中規中矩」。而智能手表們也同樣能夠用上容量更大且體積不變的新技術電池,但何時才會推出,就看哪家廠商更重視自家的智能手表產品線了。
03 AI 大模型讓安卓手表彎道超車
AI 會成為安卓手表們超越 Apple Watch 的機會之一,以小米和華為為例,它們最新發布的 HyperOS 2.0 和 HarmonyOS NEXT 均已能在智能手表端完美運行,自然也将新系統中的各種全新特性帶到了智能手表上,其中便包括了 AI。
智能手表是一個集健康管理、運動監測、信息提醒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智能終端,AI 的加入無疑能夠進一步提升智能手表的表現。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用户購買智能手表都是為了那套完善的運動數據記錄和心率監測功能,但在 AI 的幫助下,或許能夠根據用户的運動狀态實時調整訓練計劃、提供個性化的運動建議等,不但能幫助用户更科學地進行鍛煉,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在運動時存在的風險。
(圖片來源:小米官方)
再比如,像 Apple Watch 這類功能繁多的智能手表,對于不熟悉智能手表的用户群體來説,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學習上手。而 AI 的加入或許就能夠根據用户日常的使用習慣和偏好,自動調用用户經常需要使用的功能,突出一些關鍵信息點,即符合用户個性化的需求,又能降低使用門檻。
而大模型自帶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也能進一步優化智能手表上的智能語音助理,從而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各種語音指令。
(圖片來源:華為官方)
另外不同于過去長期使用的 Apple Watch,安卓手表還能充分發揮開放優勢:在主題市場中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方、第三方表盤供用户選擇。
總之,安卓手表們目前想要從生态方面超越蘋果仍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但完全可以通過 AI、以及更長的續航表現超越 Apple Watch,就如同如今的安卓旗艦手機們,幾乎已經全方位超越了曾經高高在上的 iPhone。
04 安卓超越 Apple Watch,蘋果神話已崩塌
國產廠商們在智能手标領網域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這一點同樣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根據洛圖科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 年前三季度中國智能腕戴設備在傳統電商平台的銷量達到了 674.3 萬台。而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卻并非蘋果,而是華為,它以 30.9% 的市場份額超越了蘋果(20.9%),成為國產智能手表領網域的新「大哥」。
(圖片來源:洛圖科技)
而小米也以 10.3% 的市場份額緊跟蘋果其後,可以説如今的 Apple Watch 在市場認可度方面,已經不再像當年那般高高在上。
Apple Watch 的問題與 iPhone 相似:「擠牙膏」、「不思進取」、「定價太高」、「生态封閉」等。在小雷看來目前市面上沒有任何一款智能手表在綜合體驗上能做到完全超越 Apple Watch,但僅憑更低的定價、更長的續航就足矣讓消費者們轉投陣營。
當前,國產廠商們的主要戰場還是在中低端市場,在高端市場的表現還是難以和 Apple Watch 正面抗衡。不難發現,功能和設計較為基礎的智能手環仍是國產廠商們的出貨大頭,其中小米以 40% 的出貨量獨占鳌頭,排名第二的是華為,占比 23%。
在入門級產品上,國產品牌一如既往地有着顯著優勢,以小米手環 9 為例,基礎版售價僅為 249 元,但是其功能已經與不少智能手表相差無幾,再加上小米為其精心配備了各種風格的穿搭表帶,讓它受到了不少年輕用户的喜愛。
(圖片來源:小米官方)
華為則是走的另一條路線,除了跟小米手環相似的智能手環外,華為還先後推出過能夠測量血壓的 WATCH D 系列、定位輕薄和運動的 Fit 系列以及主打旗艦市場的 GT 系列以及非凡大師系列。在功能上覆蓋了日常佩戴、運動健身、健康監測、户外冒險等不同場景;在價格上也覆蓋了從入門級到高端的廣泛價位,相比起蘋果那「死板」的定價,國產廠商們提供的選擇明顯要更多。
(圖片來源:華為官方)
當然,蘋果也曾嘗試推出過定價更低的 Apple Watch SE,但接近 2000 元的定價依舊不算親民,這給了國產品牌極大的活動空間。
智能手環雖説确實大幅提升了自己的市場份額,一定程度上也瓜分了智能手表的蛋糕。因此廠商們還需要進一步劃分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之間的界限,例如智能手表主打高顏值和全功能,智能手環延續輕巧外觀和低功耗,讓兩者都有着不可互相替代的賣點。
(圖片來源:小米官方)
放眼未來,國產廠商們需要在智能生态和品牌認知度構建上做長期投入,讓自己能夠在高端手表市場站穩腳跟,實現量價齊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雷科技 ",作者:雷科技,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