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吉利汽車2024:從“買買買”到“卷卷卷”,李書福的背水一戰,歡迎閲讀。
文 | 觀潮新消費
2024 開年,被比亞迪壓制 2 年的吉利汽車稍微喘了口氣。當年 1-2 月,吉利汽車銷量 32.49 萬輛,以 0.11 萬輛的微弱優勢反超比亞迪。
這份短暫的優勢雖沒有延續全年,但和自己往年對比,吉利汽車銷量創新高,2024 年吉利汽車累計銷量 217.7 萬輛,同比增長 32%,超額完成年目标銷量 200 萬輛。
規模增長助力吉利收獲了一份可圈可點的财報。2024 年,吉利汽車總收入首次突破 2400 億元,達 2402 億元,同比增長 34%,全年歸母淨利潤 166 億元,同比大增 213%。
淨利潤增速遠高于營收增速背後,除了有賴于降本增效,更在于吉利已擺脱新能源板塊的虧損狀态,和比亞迪一樣進入了收獲期。
但不同的是,吉利的大半邊江山還得靠燃油車來撐。
規模制勝的 AB 面
在汽車行業,靠的是規模效應賺錢,賣得越多,成本越低,利潤自然而然跟上。
根據馬克西—西爾伯斯通曲線,随着汽車產量的增加,成本會大幅下降,然後下降幅度逐漸放緩,等到達平均成本的最低點時,就會進入即使產量持續增加但成本也不變的階段。整體來看,該曲線是一條變形的 U 型線。
參考理想汽車的表現,國内新能源汽車要盈利,邁過 30 萬年交付量的大關才算是走到盈利起點。如果能突破 50 萬輛,成本優勢會更加明顯,競争力進一步增強。
2022 年,理想汽車交付 13.3 萬輛車,虧損 20.12 億元。2023 年理想交付 37.6 萬輛車,同比增長 182.2%,實現 117.04 億的淨利潤,成為繼特斯拉、比亞迪之後全球第三家實現盈利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進一步看規模下的成本優勢,2022 年理想汽車的單車收入為 34 萬元,單車成本約 27.4 萬元。到了 2024 年,其全年交付 50.05 萬輛,單車收入雖降至 28.8 萬元,但單車成本也降到 23.1 萬元左右。
然而,吉利汽車卻偏離了這樣的規模經濟曲線。2022 年,吉利汽車全年累計銷量達到 143.3 萬輛,營業收入為 1480 億元,單車收入 10.3 萬 / 輛。到了 2024 年,其單車收入約為 11 萬 / 輛。
相應的,按銷售成本來算,2022 年吉利單車成本為 8.9 萬元,2024 年其單車成本上升至 9.3 萬 / 輛。
雖貴為國内汽車第一梯隊,但當比亞迪靠全部押注新能源汽車大殺四方時,吉利的新能源業務其實正處于起步階段。
起了個大早,趕了晚集,這是吉利新能源造車的縮影。吉利曾是開啓新能源轉型的傳統車企之一,早在 2015 年,其掌門人李書福就提出頗具野心的 " 藍色行動計劃 " ——争取到 2020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吉利整體銷量 90% 以上。
圖片來源:吉利汽車
現實是,即使去年吉利新能源汽車業務大爆發,旗下三大品牌新能源累計銷量超 88.8 萬輛,同比增長約 92%,但銷售占比只達到 41%,尚未過半。
而去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 427.21 萬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 425.04 萬輛,吉利剛達到比亞迪的五分之一。顯然,吉利還有很大的差距要追趕。
在價格戰激烈的 2024 年,吉利汽車守住了毛利率,從 15.3% 提升至 15.9%,也仍落後于比亞迪的 18.7% 和特斯拉的 23.6%。
這背後,規模效應依然是賽點。
比亞迪遙遙領先的銷量能夠将研發、采購、制造等攤薄至最低。例如,比亞迪 2024 年賣了 427 萬輛車,把 542 億元研發費攤到每輛車是 1.27 萬元。而 2023 年,396 億研發費用攤到每輛車是 1.31 萬元,而吉利新能源車的規模效應較弱。
此外,吉利的垂直整合度不足,也拉高了成本。比亞迪的電池、電機、電控等三電業務均實現了自研自供,吉利則需向外部購買。
積極的信号是,吉利的新能源汽車業務已能賺錢養家,擁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2024 年下半年起,吉利的新能源板塊已經開始實現全面盈利,新能源轉型取得初步成功。" 吉利汽車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桂生悦表示,2025 年有望成為吉利汽車真正徹底扭轉頹勢、重回發展快車道的轉折之年。
從燃油車時代到新能源汽車時代,在李書福看來,汽車行業 " 規模制勝 " 的基本規律不會改變,只有規模企業才能生存下去。
品牌矩陣的攻守道
吉利業績創新高,旗下三大新能源汽車品牌功不可沒。
銀河全年銷量 49.4 萬輛,同比增長 80%。極氪延續高速增長,全年交付 22.2 萬輛,同比增長 87%,穩居中國純電豪華品牌銷冠。領克合營公司全年銷量 28.5 萬輛,同比增長 30%,按新能源銷量占比 59% 算,相關銷量有 16.8 萬輛。
絕對體量尚小,意味着增長空間大。吉利在新能源賽道 " 掉隊 ",很大程度是吃了歷史遺留問題的虧。
在吉利歷史上,有兩份著名的宣言。
2007 年,在汽車行業普遍奉行 " 多生孩子好打架 " 的時代,吉利跟随潮流,發布了《寧波宣言》,宣布不打價格戰,而是打技術戰、打品牌戰、打服務戰、打道德戰,這奠定了之後十多年的發展主導思想。
在此期間,吉利開啓一系列 " 買買買 ",拿下沃爾沃、英倫汽車、路特斯等品牌,構建起一張龐大的商業版圖。
時過境遷,近年來自主品牌力壓合資強勢上位,吉利手中的國外品牌沒能靈活适應時代的變化,迎戰新能源時代還得靠吉利重新建立品牌," 孩子多 " 成了一種拖累。畢竟," 孩子多 " 容易打起來,搞得家裏不得安寧。
最明顯的例子,要數領克和極氪兩個品牌互搏。領克是由吉利控股集團、吉利汽車集團與沃爾沃汽車合資成立的品牌,以前一直是以燃油車為主,2018 年才向新能源轉型,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但存在感長期不強。
2021 吉利推出極氪品牌,主攻高端市場,走純電路線,代表性產品是極氪 001。問題是,極氪 001 原本為領克進軍純電賽道的車型 ZERO,這導致領克首款純電車型 Z10 的上市整整晚了 3 年,直到去年 9 月才得以推出。
被截胡的領克,就這樣被迫錯失搶占市場的機會。因領克 Z10 同樣基于吉利浩瀚架構打造,其外觀和極氪 007、極氪 001 類似,品牌辨識度或多或少受到些損害。
自家孩子打架,受益的只會是競争對手,吉利顯然不願看到這種情況。2024 年 9 月,吉利重返造車夢開始的地方台州,發表了《台州宣言》,宣布進入戰略轉型全新階段,将未來集團重點放在了 " 戰略聚焦、戰略整合、戰略協同、戰略穩健、戰略人才 " 上。
随後,吉利旗下多個品牌進入整合階段,幾何并入銀河,成為銀河的智能精品小車系列;極氪與領克 " 握手言和 ",改善資源分配問題。
幾何于 2019 年成立,對标特斯拉,走純電路線,但銷量慘淡。據乘聯會發布的月銷量數據,2024 年幾何 E、幾何 A、幾何 C 等車型月銷量都徘徊在三位數,幾何 G6 最低時只有兩位數。
在集團有限的資源面前,品牌整合不僅是為衝銷量,也是更好地降本增效。
相較比亞迪、理想汽車動辄上千億的現金儲備,吉利 2024 年淨現金儲備為 398 億元。好在去年極氪成功上市,給吉利減輕了點資金壓力。
在今年吉利 2024 年報業績會上,CEO 安聰慧再次強調衡量整合價值的目标,即成本和費用的下降。" 通過整合,研發投入要下降 10%-20%,研發費用率要從 11% 降到 6%,銷售費用下降 10% 到 20%。"
銷量和技術都得繼續卷
不難看出,2024 年吉利确實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但遠未到慶祝之時。無論車企業怎麼卷,都會殊途同歸到產品打造和技術實力上。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達 38%,增速從 2023 年的 56% 放緩至 28%。在基數效應下,競争轉為存量博弈,2025 年車企目标已喊出新的銷量目标。放大規模效應仍是重要方向,但變得更加務實。
比亞迪預計今年全球銷量從 427 萬輛增長至 550 萬輛。表面上看激進,但 30% 的增速,較其 2023-2024 年平均 50% 的增速明顯放緩。
吉利汽車相對保守,把 2025 年設為 217 萬輛,看似停留在現有成績,實則是減少燃油車銷量,向新能源汽車要更多增量。極氪目标定在 32 萬輛,較 2024 年銷量增長 44%;領克定在 39 萬輛,同比增長 38%;銀河試圖挑戰年銷百萬銷量,直接翻倍。
壓力還是不小的。為了實現目标,又不能依賴價格戰,吉利只能走智駕這條路。目前,智駕早已是車企必打的牌。
今年 3 月 3 日,吉利發布了統一的智駕解決方案 " 千裏浩瀚 "。據其介紹,銀河未來的全新產品都将搭載千裏浩瀚,真正實現智駕平權與安全平權。
值得一提的是,2021 年 10 月吉利發布 " 智能吉利 2025" 戰略,構建 " 一網三體系 ",即搭建包括芯片、作業系統、大數據、智算中心、大模型、衞星星鏈等科技生态,夯實算力、算法、數據這三個高階智能駕駛系統的技術 " 底座 ",今年正好是驗證成果落地的一年。
據吉利介紹,千裏浩瀚規劃了 H1、H3、H5、H7、H9 共 5 大層級智駕方案,H1 屬于起步配置方案,算力也超過 100TOPS,遠超行業同級的最高标準,而 H9 方案是首個具有量產落地能力的 L3 級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極氪搭載 L3 級技術的新車預計年底具備量產車交付能力。
不過,L3 智能駕駛賽道已擠滿車企。廣汽集團宣布将在今年内啓動國内首款 L3 自動駕駛車型量產上市銷售,小鵬今年内将在中國率先實現 L3 級自動駕駛的軟體能力和體驗,比亞迪計劃 2025 年第三季度在仰望 U9 上量產搭載 L3 級城市領航系統,留給吉利證明自身的時間不多了。
圖片來源:ECC 情報局
2025 年已過去一個季度,新能源汽車 1-3 月累計上險量榜單中,銀河、領克、極氪分别排名第 5、第 8、第 11,整體比較靠前,總計上險量達 176740 輛,在傳統車企中排名第二,與比亞迪拉近了約 10% 的距離。
品牌整合就位,内耗暫告一段落,在剩下的三個季度,就看吉利的智駕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