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蹭大模型風口,半年超38家AI公司“流血”赴港IPO,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US)
随着 ChatGPT 和人工智能(AI)大模型引發全球熱潮,資本市場對于 AI 公司看法轉暖,很多明星 AI 公司集體上市。
钛媒體 App 7 月 13 日消息,AI 制藥公司 InSilico Medicine Cayman TopCo(以下簡稱 " 英矽智能 ")近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公司保薦人為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法國巴黎銀行将一同擔任全球總協調的職責。
英矽智能啓動 IPO 引發行業關注,一方面原因是英矽智能是亞太首家啓動 IPO 的 AI 制藥公司,有望成為 " 亞太 AI 制藥第一股 ";另一方面,英矽智能并沒有實現新藥量產銷售,2022 年收入僅 3014.7 萬美元,年内虧損則高達 2.21 億美元,經調整虧損 6757.7 萬美元——出現和其他 AI 公司類似的短期虧損、盈利難等情況。
當然不止是英矽智能。最近一段時間,AI 智能駕駛芯片公司 " 黑芝麻智能 "、AI 語音公司 " 雲知聲 "、生成式 AI(AIGC)公司出門問問等多家 AI 公司密集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排隊等待審批上市。
據钛媒體 App 整理,2023 年上半年,在港交所排隊的 AI 或數字化和智能化相關公司超過 38 家,占整個港交所累計正在處理中的 96 家 IPO 公司的 40% 左右。
英矽兩年虧 7.8 億、雲知聲三年虧 5.6 億、黑芝麻智能虧 15.8 億
6 月末,搶在半年财務更新之前,英矽智能、雲知聲和黑芝麻智能三家明星公司遞交了招股書,這三家均是 AI 行業裏面的明星企業。
首先是英矽智能。
英矽智能由 Alex Zhavoronkov 博士成立于 2014 年,目前總部在中國香港地區,Alex 博士為公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國籍為加拿大與拉脱維亞,畢業于加拿大皇後大學。
業務方面,英矽智能是一家就 AIDD(人工智能輔助藥物發現)管線開發進程全球領先的端到端的、由生成式 AI 驅動的生物科技公司,利用快速發展的專有 Pharma.AI 平台,跨越生物、化學及臨床開發領網域,加速新藥的發現與開發過程。
2021 年,英矽智能團隊在不到 18 個月内,利用自主研發的 AI 藥物研發平台,完成了從概念到臨床前候選化合物發現的整個過程,發現了泛纖維化的新靶點,并針對該靶點設計了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臨床前候選藥物,該候選藥物已被證明在臨床前的體内體外實驗中具有顯著療效,且成本遠低于常規藥物發現的投入。(詳見钛媒體 App 前文:《AI 何以成 " 藥神 "?|钛媒體深度》)
Alex 此前告訴钛媒體 App,在他看來,盡管 AI 制藥賽道這不會在一夜之間爆發,可能需要 10 年或 15 年以上。當時從商業化角度來説,他認為這一賽道主要有 AIDD 管線推進、項目開發合作、軟體授權合作三種商業化模式。
產品方面,招股書顯示,公司的核心產品是一款 TNIK 的強效選擇性抑制劑 ISM001-055,具有很高的親和力,具有治療 IPF 的潛質。目前在新西蘭已完成的 I 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ISM001-055 對健康志願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及 PK 數據。在中國已完成的 I 期臨床試驗的結果亦顯示其對健康志願者具有類似的良好安全性及耐受性。英矽智能于 2023 年 4 月在 NMPA 的一次性審批程式下啓動了中國 IIa 期臨床試驗。于 2023 年 2 月,英矽智能向美國 FDA 提交于美國 IIa 期試驗的 IND 申請,并于 2023 年 6 月獲得 FDA 的 IND 批準,并計劃啓動 IIb 期及 III 期研究。
此外,ISM001-055 于 2023 年 2 月獲得 FDA 的孤兒藥資格認定,使公司獲得激勵資格,包括在經批準後獲得潛在七年的市場專營權。
自 2018 年以來,英矽智能經歷 7 輪融資,募集資金總額達 4.075 億美元,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啓明創投、禮來亞洲基金、藥明康德、創新工場、百度風投、高瓴、華平投資、復星醫藥等機構。2018 年 -2022 年,英矽智能投後估值從 5440 萬美元升至 8.95 億美元,估值四年增長近 16 倍。
從業績上看,英矽智能處于盈利不佳、長期虧損狀态:2021 年、2022 年,英矽智能的收入為 471.3 萬美元、3014.7 萬美元,增幅 539.6%;年内虧損及全面開支總額為 1.31 億美元、2.21 億美元;經調整虧損分别為 4285.8 萬美元、6757.7 萬美元。兩年内虧損及全面開支總額合計 3.52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25.23 億元),經調整虧損合計 1.10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7.8 億元)。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港股财務數據上的核算方法與 A 股、港股不同,尤其是要添加一些員工和股權激勵支出數據,顯示整體虧損額較大;二是該公司收入只有藥物研發合作服務、軟體解決方案服務兩種,高度依賴與企業的藥物研發合作模式,軟體方案收入增長緩慢,而且在沒有新藥量產和銷售的同時,還要大量的研發支出投入,從而造成虧損狀态。
招股書顯示,2021 年和 2022 年,英矽智能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淨額分别為 3807.0 萬美元和 4751.7 萬美元。
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英矽智能的管線包括 II 期研究的一項臨床階段資產、I 期研究的兩項臨床階段資產、十項臨床前資產及多項早期發現階段資產。
另外,英矽智能與其他創新藥研發公司不同,其是有美股參照企業作為 AI 新藥研發行業标的——薛定谔(Schrodinger)、Exscientia(NASDAQ:EXAI ) 等,他們和英矽智能處于類似情況,沒有藥物而是賣軟體、賣合作服務,尤其軟體毛利率很高。
财報顯示,2022 年,薛定谔公司總營收為 1.81 億美元,相比 2021 年 1.379 億美元增長 31%;其中全年軟體收入 1.356 億美元,同比增長 20%,毛利率為 78%;全年淨虧損 1.492 億美元,比 2021 年 1.01 億美元虧損擴大。另外,同期,Exscientia 全年總收入為 3290 萬美元,比 2021 年有所減少,而且研發投入高達 5320 萬美元,是總收入的 161%,而淨虧損達 1.43 億美元。
因此,從整體來看,英矽智能業務與薛定谔、Exscientia 處于類似水平,不同點是薛定谔依賴軟體服務,而英矽智能需要合作夥伴支撐,Exscientia 則依靠實驗合作以及基因測序業務收入。另外,很多 AI 制藥公司股價持續走低,較最高點平均跌幅達到 78% 左右,這對于英矽智能來説有一定的挑戰。
招股書顯示,英矽智能此次赴港上市拟将募集資金用于以下用途:為核心產品 ISM001-055 的進一步臨床研發提供資金;用于為其他管線候選藥物的研發提供資金;用作進一步發展及擴充機器人實驗室;用于開發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及相關驗證工作;及将用作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
其次是從科創板轉戰港股的 AI 語音公司雲知聲。
此次雲知聲拟香港主機板挂牌上市,聯席保薦人為中金公司、海通國際。公司使命從此前 AI 語音方向變成了 " 通過通用人工智能 ( AGI ) 創建互聯直覺的世界 ",也就是説,雲知聲希望建立 AGI 方向的業務模式。
雲知聲表示,公司具有最大的 AGI 商業化潛力。在 2017 年 Transformer 算法及 2018 年 BERT 算法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取得突破後不久,利用在互動式 AI 方面技術為垂直行業領網域客户推出首個基于 BERT 大語言模型 UniCore(山海)及相關 AI 解決方案。公司 AI 技術不斷發展,具有多模态能力及大量動态、不同應用場景的用户互動迭代。
業績方面,招股書顯示,2020-2022 年,雲知聲實現營業收入分别為 2.61 億元、4.56 億元與 6.01 億元,實現同比增長分别為 19.65%、75.29% 與 31.33%,增速較快但整體收入規模仍很小;同期年度虧損分别為 2.98 億元、4.34 億元與 3.75 億元,近三年來累計虧損超 11 億元,2022 年虧損幅度相對有所收窄;經調整年内淨虧損分别為 2.10 億元、1.72 億元與 1.83 億元,三年累計虧損 5.6 億元。
雲知聲在研發支出很高。2020 年 -2022 年,公司年研發費用分别為 1.89 億元、1.88 億元和 2.87 億元,占同期總收入的 72.6%、41.3% 及 47.8%。
融資方面,2023 年 4-6 月,雲知聲完成了 D3 輪融資,交易金額達 7 億人民币。截至目前,雲知聲投資方包括啓明創投、中網投、京東、高通創投等機構。
今年 5 月下旬,雲知聲推出具有 600 億個參數的自有大語言模型山海大模型。公司創始人黃偉表示,山海的目标是 2023 年内通用能力比肩基于 GPT-3.5 的 ChatGPT,并在醫療、物聯、教育等多個垂直領網域能力超越 GPT-4。
從業務模式上,雲知聲收入來源主要包括智慧生活、智慧醫療,去年兩個業務收入占比分别為 81%、18.9%。
從招股書看,雲知聲前五大客户變動較大、客户集中度高、客户群體不穩定、而且公司回款周期較長。最近三年現金流持續淨流出,去年為 -1.66 億元。截至去年底,公司現金及等價物僅有 0.74 億元,到今年 4 月随着應收款部分回收則達 1.93 億元。
" 我們認為,未來的收入增長将取決于(其中包括)我們能否開發新技術、成功将 AI 技術商業化、提升客户體驗、有效競争及擴大客户群。此外,我們預期公司将產生大量成本及開支。倘我們無法產生足夠收入及管理開支,我們日後可能繼續產生虧損,且可能無法實現或随後維持盈利能力。" 雲知聲招股書中表示。
此次,雲知聲赴港上市拟将募集資金用于以下用途:投資 Atlas 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雲知大腦更新、人才培養與共同研發、國際擴張及戰略合作以及一般用途等。
最後是首家根據港交所 18C 規則遞交招股書的科創公司,智能駕駛計算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
為加大對特專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的吸引力,港交所于 2023 年 3 月 31 日在《主機板上市規則》中新增第 18C 章,推出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機制,允許無收入、無盈利的科技公司來港上市。新規則适用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體、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食品及農業技術五大特專科技行業的公司。
黑芝麻智能成立于 2016 年 7 月,是車規級智能汽車計算 SoC 芯片解決方案供應商。公司自有的車規級產品及技術,包括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先進成像及互聯等,現階段戰略性地優先開發及商業化 L2 至 L3 級智能駕駛芯片產品,相繼推出華山系列 A1000、A1000L、A1000 Pro 以及武當系列 C1200 車規級 SoC。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按照 2022 年車規級高算力 SoC 的出貨量來看,黑芝麻智能是全球第三大供貨商,全球市場占有率和中國市場占有率分别為 4.8% 和 5.2%,僅次于英偉達和地平線。
融資方面,成立至今,黑芝麻智能已完成 10 輪外部融資,公司估值超 22.18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158.95 億元),投資方包括蔚來資本、北極光創投、君海創芯、上汽集團、SK 中國、招商局集團、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武嶽峰資本、聯想創投、臨芯資本等。
不過,從黑芝麻智能招股書來看,盡管其在自動駕駛領網域處于領先地位,但目前仍是巨虧、高研發投入狀态。
2020 年 -2022 年,黑芝麻智能實現收入分别為 5302.1 萬元、6050.4 萬元、1.65 億元;年内虧損淨額分别為 7.60 億元、23.57 億元及 27.54 億元,合計虧損 58.71 億元;經調整虧損淨額分别為 2.73 億元、6.14 億元以及 7 億元,三年調整後虧損達 15.87 億元;同時,研發投入分别為 2.55 億元、5.95 億元及 7.64 億元,三年高達 16 億元左右。
具體業務上,黑芝麻智能主要依賴自動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智能影像解決方案。其中,2022 年,智能駕駛業務收入占比高達 86%,比 2021 年 56.6% 有所增長,主要由于其產品及解決方案的銷量增加及自有 SoC 于 2022 年底量產。
截至目前,黑芝麻智能已獲得 10 家車企 OEM 及一級供貨商的 15 款車型意向訂單,累計合作用户已超過 30 家,其中主要包括一汽集團、東風集團、吉利集團、江淮集團、博世等公司。截至 2022 年,黑芝麻智能客户群已由 2020 年末的 33 名增長至 89 名。
此外,钛媒體 App 梳理招股書注意到,黑芝麻智能收入依賴大客户。招股書顯示,2022 年,黑芝麻智能來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占總收入 75.4%,其中來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當期的 43.5%。黑芝麻智能稱,若未來公司失去一名或多名大客户或銷售額大幅度減少,或将對黑芝麻智能的業務、經營業績及财務狀況造成不利影響。
若成功上市,黑芝麻智能有望成為港股 " 國產自動駕駛芯片第一股 "。
此次,公司赴港上市拟将募集資金 2 億至 3 億美元,主要用于未來三年的研發:80% 投資于智能汽車車規級 SoC 研發、智能汽車軟體開發、自動駕駛方案研發;10% 提高公司商業化能力;10% 用于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尤其是采購存貨用于 SoC 芯片量產。
" 造血難 ",AI 公司 " 錢 " 途陌路
自去年 11 月底以來,ChatGPT 引發全球 AI 新熱潮,資本市場湧進 ChatGPT 和 AI 大模型概念股,使得寒武紀、海天瑞聲等多家 AI 公司股價節節攀升。年初至今,寒武紀上漲 245.70%,海天瑞聲上漲 94.57%,科大訊飛上漲 98.28%。
與此同時,這也讓很多未上市的 AI、雲計算公司看到了最佳的上市審批視窗和曙光,超過 38 家公司湧進港交所。
然而,根據钛媒體 App 梳理,上述提及的三家 AI 公司英矽智能、雲知聲和黑芝麻智能面臨共性的業績挑戰:營收不高、長期大額虧損、研發降不下來、盈利和 " 造血 " 能力較差、投資人急需退出變現等。
比如黑芝麻智能,一年營收 1.65 億元,但研發就高達營收的 7 倍多,達 7.64 億元,再加上 " 流片 " 和銷售支出,那麼就造成公司虧損程度高居不下。
AI 公司長期 " 造血 " 能力,依然是全行業面臨的重要挑戰。
東方富海合夥人王兵認為,中國在軟體和算法領網域環境,跟美國差别很大。" 我們看到有幾個比較大的差距,首先就是公司。中國大公司其實沒有邊界的,誰做的好我就抄一個,也不管 To B 還是 To C,基本上沒有它不會幹的事兒。所以對小公司來説,做算法或軟體的創業者們需要‘卡’到一個點,這個點要麼大公司不能幹,要麼是大公司不會幹,但不會幹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創業公司需要找到一些資源或者壁壘,就是真的大公司進不來的地方。"
盛景嘉成董事總經理劉迪對钛媒體 App 表示,目前 AI 大模型底層主要是數據、算力、算法,核心技術難度較低——算力需要堆英偉達顯卡、算法也可以用開源的,數據則有法規限制,所以投資人的興趣降低了。" 這就意味着,大家的起跑線是一致的,那麼水平差距就不大。"
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王旭輝表示,目前 ChatGPT 處于概念炒作階段,對相關企業經營和盈利的短期影響不大。不過 AIGC(生成式 AI)賽道長且市場空間大,近期市場情緒更加積極樂觀,對包含 AIGC 在内的科技成長方向更有利。但 AI 技術發展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投資者還是要适度規避相關概念股的波動風險,把握好投資節奏。
近期,無論是 AI 產業鏈上遊的數據采集、分析類和算力公司,還是產業鏈中遊 AI 軟體公司,都出現了股價回落現象,尤其是最近浪潮信息、科大訊飛等個股公告上半年業績不佳的情況。
7 月 11 日晚間,浪潮信息發布業績預告稱,公司預計上半年實現歸母淨利潤 2.86 億元至 3.82 億元,同比下降 60%-70%;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 627.96 萬元 -1.02 億元,同比下降 88%-99%;科大訊飛 7 月 10 日晚公布的 2023 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上半年歸母淨利潤 5500 萬元至 8000 萬元,相比上年同期下降 71% 至 80%;而扣非淨利潤預計虧損 2.7 億元至 3.3 億元。
當下,整個 AI 行業迎來新熱潮,大模型到底誰能勝出,現在是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的,但是基本上都是 " 燒錢 " 的,持續不斷的投入卻很難盈利,無論是上遊賣伺服器 " 鏟子 " 的浪潮信息、寒武紀,還是中遊賣算法和軟體的科大訊飛,都已證明了這一點。
盡管大模型促使 AI 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可能會成為社會的發展引擎,成為人類新的生產力,可以極大的造福社會,能極大推動發展。但 AI 和任何事物一樣,它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個人信息收集問題、個人隐私保護問題,挑戰更加突出,政策上會持續規制 AI 產業,公司自身也在不斷适應環境。長期來看,AI 行業盈利狀況仍面臨巨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市場 " 冷靜 " 思考。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林志佳)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