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投資人AI修羅場:坐在風口焦慮風向,投入巨資何時盈利,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何珊珊
" 足夠熱,且足夠卷。"
Selena(化名)是一位工作多年的資深風險投資财務顧問,她近日向時代周報記者描述目前投資界在 AI 賽道投資的狀态。
" 大家都很焦慮,因為 AI 大模型發展快,壁壘高,每天都有非常多的新信息要理解。現在投資人每天要花大量時間看論文,學習最前沿的技術發展情況,為了理解大模型迭代程度。" 她表示。
自美國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 在 2022 年 11 月推出聊天機器人 ChatGPT,在全球範圍内點燃 AI 熱潮,截至 2023 年 7 月,全球已發布數百個大模型,僅我國年内就發布 80 多個,各大廠基本已躬身入局。
即便是百度、阿裏、華為、微軟、Google 、Meta 這樣走在 AI 技術前沿的公司,都在這場 " 終極玩家 " 厮殺賽中面臨難以回答的問題—— " 投資巨大,如何盈利?"
飓風刮了大半年,幾天前,微軟、Google 、Meta 相繼發布 Q2 财報,并宣布接下來将繼續加大對人工智能的投入以穩固優勢地位,但此前上百億美金的投資并未帶來及時的回報。此前憑借 ChatGPT 股價大漲的微軟,财報會後股價連續 2 日收跌。資本隐隐有躁動迹象。
AI 大模型的投融資熱度看似前所未有的高漲,但真正出手的資方并不多,當前大多投資人更是困于無法出手的焦灼,看得到卻吃不着。
之所以難出手,第一是魚龍混雜,難以判斷項目前景;二是頭部玩家已站位,普通資方無法擠入賽道。
某資深風投财務顧問表示,當前投資更多是 " 熟人間投融資,高層對高層。"
另外一名具有外資背景的風投機構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由于各種因素,盡管對 AI 領網域一直有關注,但出手很謹慎。
事實上,多位投資人認為,當前圍繞 AI 大模型的首輪競争與投資已然結束,接下來的競争輪次中,只有解決商業化落地,才能緩解投融資難。第二第三梯隊是本輪未上車資方的出手方向。
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田豐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目前對大模型評測的題庫、排行榜已超過了 40 個,從技術角度講,大模型的基礎能力、湧現能力、專業能力(垂直領網域)是考核重點。
前方行路難,AI 大模型硝煙四起,卻仍然有太多問題等待解答。
看得見吃不着
AI 大模型發展如火如荼,但找到應用方向與盈利模式的闖關難度之高,卻如達摩克利之劍,緊緊盤旋在每個相關人人上方。
即使是行外人也不禁產生一個疑問 " 大模型熱度帶來的究竟是泡沫還是未來?" 畢竟,上一個令人如此興奮的概念還是元宇宙,但如今幾乎不聲不響。
" 目前 AI 與各行業的結合都有企業公司在積極嘗試,之前的互聯網公司高管紛紛再度投入 AI 大模型創業領網域中,但國内對 AI 大模型的投資出手并不多。" 對于當前投融資情況,非凡產研聯合創始人吳畏總結道。
據時代周報記者此前梳理,今年上半年 BAT 除了自己發布 AI 大模型,也紛紛當下最熱門的 AI 領網域。二級市場上,上半年 A 股 AI 板塊大漲,有 32 只股票漲超 100%。
但與 AI 大模型在二級市場的熱度相反,一級市場的投融資情況卻相對低調。
6 月底,美團以約 20.65 億元人民币的價格收購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打造的大模型創業公司光年之外 100% 股權。騰訊、好未來則出手入股一家清華系背景的 AI 公司深言科技(自然語言處理)。騰訊還參投了前商湯科技副總裁闫俊傑等人創立的專注通用大模型研發的人工智能企業 Minimax,A 輪融資 2.5 億美元。百度投資的西湖心辰、生數科技、渡鴉科技 3 家公司均為人工智能相關領網域企業。其中,生數科技天使輪融資近億元人民币。
天眼查一份統計數據能更好的體現投融資熱度。從 2023 年上半年的人工智能相關的融資事件的輪次分布來看,天使輪、A 輪以及戰略融資事件數量位居前列,分别擁有 59、57 以及 38 起,共計 154 起。
當前大多數投資人 " 出手難 " 的關鍵,在于怎麼找到适合自己的應用場景去落地,實現商業化,而大多數公司目前可能連過河的石子還沒摸到。
一個可供參考的信息是,OpenAI 成立的前 15 個月,都沒有一個明确的研究目标。2016 年 5 月,時任谷歌首席 AI 研究員參觀 OpenAI,對其工作方式曾相當困惑。
即便到了現在,Meta 仍在飽受 AI 盈利前景不明确的困擾,扎克伯格在幾天前的電話會中親口承認:" 目前還不太清楚人工智能将如何轉化成有意義的收入來源 "。
對于 AI 大模型話題火熱,國内投融資低調的情況, Selena 判斷,當前階段來看,大家處于悶聲做事的時間點。各家都在找方向,不确定性很高,現在過多講自己的方向會招來更多的競争對手。因此首要是先落地,小規模把商業模式跑起來,把相對領先位置确定。
除卻悶聲研究,少有破圈好產品也是問題。
" 半年過去了,目前發布的 100 多個大模型,從界面設計到用户使用體驗能有明顯變化的 B 端公司,相對而言太少,沒有破圈的存在。最近的妙鴨相機算是在 GPT 火了以後,國内 C 端應用第一個有破圈感知的小高潮。"Selena 説道。
有業内人士對于當前情況表示," 現在大模型公司挺多,90% 都是魚目混雜,2023 年成立的新公司很多是以前 AI 1.0 的公司穿個馬甲。今年百度等各大廠才公開入局,其他小廠怎麼可能那麼快?" 而對于投資難,其表示," 基于上述原因,加上很多投資人不了解 AI 大模型,所以沒有足夠信息下判斷。"
無論如何,多名投資人認為,圍繞 AI 大模型的首輪競争與投資已然結束,接下來的競争輪次中,只有解決商業化落地,才能緩解投融資難。第二第三梯隊可能是本輪未上車資方的出手方向。
對話過程中,多名投資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投資一方面也就是投人,這幾乎是投項目的共識。然而對于投什麼樣的人才會成功,鮮有人能體驗 " 見證偉大公司 " 的美妙 Sense(感覺)。
" 今年以來聊的 AI 項目确實非常多,但在看到好的項目之前,你不知道它具體長什麼樣,所以更願意多聊,聽他人的好想法,去篩選。"Selena 説道。
深圳投控資本投資總監楊帆相比之下顯得格外 " 幸運 "。他于 2021 年投資國内的 AIGC 公司聯匯科技,早于該賽道火熱的 2023 年。
據楊帆回憶,他 2016 年就一直研究 AI 賽道,2020 年開始重點關注 Ai 賽道,當時國内相關概念并不熱門。
他表示,當時首先看好的就是聯匯科技的團隊,據介紹,聯匯科技的創始人趙天成是 CMU 計算機博士,其三位導師分别是大模型預訓練處理、多模态表征、向量數據庫等前沿核心技術的提出者,趙天成是這些核心技術實現的重要實踐者,其僅用四年半時間就獲得了 CMU7-8 年的博士學位。
有趣的是,面聊當天,他注意到對方創始人前半個小時漫不經心,後來才知道,自己去之前已經去了 10 來家投資機構。一開始創始人非常熱情,最後大家沒了下文。當創始人對他再次講起當時世界最前沿的東西,逐漸發現楊帆能聽懂,兩人有來有回,最後從下午 2 點一直聊到晚上 10 點。
楊帆回憶起這段仍然十分激動," 當時我很興奮,心裏有一個結論,我認為這家公司的技術跟之前的 AI 完全是兩回事。是颠覆式的,屬于 0 到 1 的創新。這和我 12 年接觸骨傳導領網域的絕對龍頭時的感覺是一樣的,我知道優秀的公司在行業、公司初期是什麼樣的,要具備什麼基因,這種感覺又回來了。" 于是果斷出手。
對于當時敢于下判斷,楊帆表示,投資第一條先看人,特别是在 AI 領網域,團隊需要具備足夠的認知高度,其次,是要有落地場景。如果人、技術方向、落地場景都是對的,為什麼不投呢?
2018 年,趙天成發表的多模态大模型方面的一篇論文(涉及零樣本啓動、人機互動、多模态大模型、向量數據庫),因為方向夠好,甚至讓微軟研究院只好把他們内部原本預發布的研究推遲,改方向重發。中位數 7 到 8 年才畢業的 CMU 博士,他 4 年半就畢業。2019 年回國後,他把 AI 等世界最前沿的東西引回來,在 2021 年逐步實現大模型落地。
但不是人人都像楊帆如此幸運,如今,想要再投資一家類似團隊配備的公司十分困難。在 ChatGPT 火了之後,聯匯也火了,有多家再次找來洽談。
一名資深投資人認為," 當前很難有合适項目出手,在首輪競争結束後,投融資洽談都是高層間的對話,想投的基本已站隊一兩家,其餘的則認為當前标的過于龐大,不是自己可以投的。"
此外,創業也很難輕易進入該領網域,據一名行内人透露,之前曾有位公司高管想要創業做 AI 相關項目,但最終被某微軟前高管的團隊收編。
找人與找方向
相比投資找人難,AI 大模型賽道也面臨找人的困境。
楊帆對時代周報記者透露:" 人工智能的人才非常稀缺。僅普通崗位,需求 5 個,只有 1 個人能匹配上,也就是有四個崗位招不到人,供需比 1:5。做向量數據庫、多模态大模型、智能體,需要的是頂級的人才,不僅僅是執行層。這就難上加難。"
但找人的難關絲毫不會影響大模型的熱度,更無法阻擋產研界的興奮。
多名業内人士都堅定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這次,一定會改變千行百業!"
在這次大模型概念爆火前,2021 年擊敗人類圍棋世界冠軍,多次登上熱搜的 Alpha Go,被打造出 ChatGPT 的 OpenAI 團隊劃入 " 弱人工智能 " 的範疇,換句話説,并不具備自主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這次不同,預訓練多模态大模型可能會改變一切。
落地場景方面,楊帆分析,之前 AI 1.0 時代是主要是落地在三個領網域的高頻場景,影像識别、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處理合成。還有大量的中低頻場景因收益太低、Ai 落地成本太高導致無法落地。當弱人工智能轉向強人工智能,至少能降低 90% 的落地成本,中低頻場景也可以落地。因此,真正的 AI 2.0 強人工智能,可以克服成本,解決商業化的本質問題,就能改變千行百業。
受到當前 AI 大模型行業火熱态勢的衝擊,一些投資人產生焦慮感。一邊擔心投錯,一邊害怕投晚了無法 " 上車 ",考慮到第一輪的投資基本結束,後續想再搶占市場很難。
Selena 認為,之前已經有一年多,市場沒有一個相對達成共識的投資方向。但 AI 大模型這波從一開始就有很多機構在觀望,更多的頭部機構比較認定這個方向,算是小圈子裏的共識,然後更快的出手。
" 有些大的機構可能不止布局一家大模型,因為大家都認為這是類似安卓系統誕生的時代。布局多家則是認為裏面大概率是有一家能跑出來,雖然目前還不知道是哪一家。"
對于大模型的能力評判,田豐院長認為,目前對大模型評測的題庫、排行榜已超過了 40 個,從技術角度講,大模型的基礎能力、湧現能力、專業能力(垂直領網域)是考察的核心與重心。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大模型可與傳統軟體(作業系統、OA、數據庫等)、互聯網平台(電商 / 社交 / 廣告 / 遊戲 / 搜索)、傳統硬體(例如 3C)、新終端(智能車、AR 眼鏡、機器人等)結合。
百舸争流與一支獨秀
對于未來的 AI 大模型競争的發展态勢,百團之戰究竟誰會勝出,多名業内人士均有相似的看法:雖然當前上百個大模型公司競争,但最後能進入終極形态的玩家并不多。
大家都認為,未來通用大模型領網域可能會一家獨大,而細分領網域則出于數據保密性需要,要打造自己的垂直行業大模型。
在多位投資行業人士看來," 通用大模型領網域,創業公司的技術、資金、數據支持無法與大廠競争。對于投資人來説,投資中間層和應用層的 AI 項目,相對投資成功率和回報率更高一些。"
行業脈絡上看,在楊帆看來,多模态大模型是下一個熱點,再下一個是向量數據庫,再下一個是智能體。
向量數據庫當前少有報道提及,最近也是最新一次,是騰訊雲在 7 月 4 日發布國内首個 AI 原生向量數據庫。
楊帆認為,每一家有核心能力的大模型公司都應該有自己的向量數據庫,如果沒有向量數據庫,大模型就是空中樓閣。
據他介紹,簡單説向量數據庫是一種非結構性數據庫,具有速度快,存儲大,可随時擴容三大特性。而之前的數據庫都是結構化數據庫。
假設數據庫是一個表格,在原本結構化數據庫中,要描繪定義一個蘋果,首先你得有數據标注(這需要标注人員具有相當經驗,知道什麼特征需要标注),在 AI 1.0 的時代,80% 成本和時間是花在人工标注上的。但是 AI 2.0 時代,最大特點在于無需人工标注,把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海量投給大模型,它就學會了。節約大量人力、時間、财力。
如果沒有自己的向量數據庫,将來要 update 大模型系統、數據庫,那如何保障客户數據安全性、私密性就會是個問題。
楊帆認為,只有具備了預訓練多模态大模型和向量數據庫這些能力,才有可能做智能體。這裏面任何一項不具備,都演化不到智能體。
至于對未來的應用趨勢,田豐院長從產業的角度考慮,認為參照 Garnter 技術成熟度曲線,AI 大模型已經從 " 創新啓動期 " 進入 " 期望膨脹期 ",在天使投資進入後,将在 " 多模态基礎模型 "(例:GPT-4)、" 領網域大模型工具軟體 "(例:Runway)、" 垂直行業大模型解決方案 "(例:BloombergGPT)三個方面,快速試錯,并在下一個階段校準產業價值型產品、淘汰非剛需性技術。
Garnter 技術成熟度曲線
在通用大模型之外,是垂直領網域的大模型。
有觀點認為,部分行業出于安全性、數據保密的需要,比如運營商、國家電網,沒法用通用大模型。因此這個行業的大模型,需要專精于垂直領網域的大模型。而優先進入私密行業的大模型公司,就具備先發優勢,行業數據越多,客户越用越好,兩者形成一個小循環的螺旋上升,越咬越緊,别的大模型公司就進不來了。
AI 将去往何方?
如今的階段,無論投資還是融資,都需非常謹慎。
吳畏認為," 與往年相比,今年 ChatGPT 大火後推動了基于大模型的研發、投資及商業化落地進程。從國内外進程來看,美國硅谷今年的主要的投資方向都是與 AI 結合項目,中國内部的投資目前更加關注應用場景和商業化機會。而各國對 AI 的政策環境和法規有所不同,會影響投資者判斷,需要根據政策導向及時進行權衡和調整。
從投融資角度來看,Selena 表示," 大多的資方在看到場景之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多可能是看到國外有新形勢出來,在國内找對标項目,并且這個方向的公司剛好競争者少,場景能夠實現降本增效,公司在相關應用有先發優勢,可能會比較好拿到錢。如果找不到應用場景,大模型其實也只是空架子。"
而各大科技巨頭在享受 AI 紅利的同時,也在承受 AI 帶來的麻煩。
此前,OpenAI 因泄漏用户隐私信息在韓國、意大利等多地遭到監管機構罰款。7 月 14 日,OpenAI 再因生成虛假信息遭 FTC(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正式調查。Google Bard 則接到來自加州的律師事務所向聯邦法院提起的集體訴訟,指責其竊取用户數據,要求給予補償。
楊帆認為,當前國内頂尖的人才太少,最頂尖的團隊在海外是用美金投的,但回到國内,因為對應市場在國内,如果接受了美元的基金,市場和資本就錯配了。
Selena 從融資角度分析," 對于公司接受人民币還是美元的投資,第一是要考慮是否做海外市場,未來市場在哪裏,第二就是最終在哪裏上市。如果是考慮在國内上市,也主做國内市場,肯定接收人民币投資。"
國外方面,今年 Meta 表示到 2023 年,人工智能相關總支出費用将達到 880 億至 910 億美元;而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首席财務官表示 2023 年到 2024 年人工智能領網域的投資都将繼續增加;微軟則預計 2023 年整個财年都會繼續增加資本投入人工智能研發,支出将達到 450~600 億美元。
無論是否出手 AI 大模型,切實參與其中,大部分投資人都深切地相信:" 這次 AI 是真的,與以往的人工智能不同,這次一定會改變千行百業!"(本報記者謝敏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