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内陸大省,優勢再造,歡迎閲讀。
每經記者 劉旭強 每經編輯 金冥羽 劉豔美
" 樞紐 " 和 " 支點 "
近日,鄭州國際貨運航線密集 " 上新 ":2 月 16 日,開通鄭州至馬德裏航線;2 月 17 日,新開鄭州至達卡(孟加拉國)航線;2 月 18 日,鄭州至奧斯陸(挪威)的航線又接連起飛。
這背後,是河南 "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循環樞紐,打造國内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 " 的新目标。
内陸大省河南,近來壓力不小。2024 年,河南 GDP 連續第二年被四川趕超,未能重回經濟第五大省的位置," 中部外貿第一省 " 的寶座也被安徽奪走。
在這樣的背景下,河南正試圖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對自身進行精準定位,開啓一場 " 優勢再造 "。
壓力
在這一輪省網域經濟的比拼中,河南的處境并不輕松。
河南與四川圍繞第五經濟大省的争奪,很是膠着。2023 年,四川經濟總量首次超越河南,跻身全國第五,引發外界對川豫經濟競争的廣泛關注。
2024 年,河南前三季度均保持對四川的領先,但還是在年末被四川反超。據統計,2024 年,四川 GDP 為 64697 億元,同比增長 5.7%。相比之下,河南 2024 年 GDP 為 63589.99 億元,同比增長 5.1%。這意味着,四川進一步鞏固了對河南的領先優勢。
對河南而言,比 " 前有标兵 " 更嚴峻的,是 " 後有追兵 "。
河南身後,湖北、福建等省份也展現出更為強勁的發展勢頭。2024 年,湖北、福建兩省分别以 5.8%、5.5% 的 GDP 增速,向河南逼近。
當競争加劇,河南需要通過一場深度的自我審視,校準發展方向。
具體來看,河南經濟發展承壓,主要受進出口增速拖累。2024 年,河南進出口總值為 8201.7 億元,增速僅 1.2%。同年,鄰省安徽外貿規模逾 8600 億元創新高,取代河南成為新的 " 中部外貿第一省 "。
拉長時間來看,河南外貿在 2021 年以 22.9% 的高增速,首次突破 8000 億元大關後,已在 8000 億元出頭的規模徘徊多年,未有大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外貿指标背後,河南正經歷深層次的產業變革。
" 盡管近年來河南外貿規模提升不大,但產業結構有所調整。"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經濟學院院長郝愛民向城市進化論談到,河南外貿失速,主要是由于支撐出口的手機制造業數據跳水;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強勢崛起,對下滑份額形成一定補充。他指出,這對河南是一個積極變化,表明河南外貿抗風險的能力在提升,向上發展的動能在蓄勢。
郝愛民進一步指出,河南產業轉型還遠遠不夠,應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加快產業更新,激發市場活力,提升區網域影響力。
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也獲得河南官方層面的定調。
1 月 21 日,在河南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會上,河南省委書記劉寧表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于河南省充分發揮區位交通優越、產業體系完備等比較優勢。
今年 " 新春第一會 ",河南也将主題聚焦到 " 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 " 上,釋放出積極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造更加開放市場的強烈信号。
樞紐
定位決定地位,格局決定布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河南首先要找準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定位。
交通區位優勢是河南的傳統優勢。郝愛民分析,河南連接東西、貫通南北,可在推動中部地區與東、西部協同發展方面,發揮樞紐和支點作用。
此外,經濟、人口、糧食、文化、資源,也是河南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獨特優勢和有利條件。
基于此,河南最新提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循環樞紐,打造國内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
圖片來源:看鄭州客户端
除河南外,其他省份也有類似提法。如廣東、江蘇這兩個經濟大省代表,在各自最新省份國土空間規劃(2021 — 2035 年)中,都提到要 " 打造國内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支點 "。
又如湖北,也在國家層面被賦予了 " 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 的定位。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長江經濟帶智庫聯盟秘書長秦尊文表示,同為中部大省的湖北、河南," 支點 " 定位範圍有所不同。湖北定位是圍繞中部六省的區網域戰略支點,河南則把自身放在了全國新發展格局中進行定位。
更高的定位,意味着更高的要求。
在郝愛民看來,河南樞紐經濟更像是 " 通道經濟 ",存在樞紐大而不優、大而不強的問題——多式聯運标準化體系尚未建立,機場、各類口岸以及公路、鐵路貨運場站之間相關運營信息還是各自為戰,影響了市場運行效率。
在市場競争力方面,河南相比于其他省市,也存在產業層次較低,創新能力弱、龍頭企業數量少、競争力不強的制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仍有不少梗阻點。
而當下河南最直接的痛點,還在于市場經濟不活。以鄭州為例,郝愛民認為,鄭州的營商環境在中部省會中常年處于靠後位置,外商來鄭的隐形經營成本較高。
為完善市場公平競争制度體系、提升市場活力,河南已經動了起來。
2 月 2 日,農歷大年初五,河南省委書記劉寧、省長王凱在鄭州與多名民營企業家代表餐叙交流。
2 月 5 日,節後上班第一天,鄭州召開營商環境大會,提出優化營商環境是把握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新機遇的關鍵一環。
2 月 6 日,河南 " 新春第一會 ",也将 " 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争的各種規定和做法 ",視為建設統一大市場的一大抓手。
郝愛民指出," 制度和規則是市場公平有序、高效競争的基礎,河南亟需通過市場制度和規則的統一,保護經營主體特别是民營經濟的利益 "。
開放
為放大 " 樞紐 " 和 " 支點 " 功能,河南把 " 開放 " 放到突出位置。
對此,秦尊文表示,中部大省由于不沿海、不沿邊,普遍存在開放水平不足的問題。具體而言,中部地區中,安徽靠着長三角一體化機遇,開放水平整體處于領先地位。河南近年在中歐班列和空中絲綢之路上有所建樹,但仍有提升空間。
開放,不僅是河南引進外資、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的渠道,更是其強化在全國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增強國際競争力的有效手段。
秦尊文特别提到,河南要奮起直追,不僅要重視對外開放,也要強調對國内市場的開放。通過對内對外開放協同,對 " 打造國内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 " 形成支撐。
河南也對強化區網域協同進行布局,提出向北對接京津冀,向東融入長三角,向南挺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向西聯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新亞歐大陸橋。
這意味着,河南省内鄭州、洛陽、商丘、南陽等綜合性交通樞紐,定位和功能都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變化。
近段時間以來,河南部分地市也提出新的發展抓手:
鄭州提到,要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洛陽提到,主動開展跨區網域產業協作,形成 " 總部研發在沿海、生產配套在洛陽 " 等跨區網域合作模式;
南陽提出,常态化開行南陽—舟山港鐵海聯運班列,提升河南自貿區南陽聯動創新區建設水平。
同時,處于河南省際邊緣地帶的商丘、信陽、安陽等地市,也有了新的任務:以交界區網域為重點,深化省際協同發展,加強重大規劃、政策、項目等方面的對接,從省際邊緣地區走向開放前沿。
郝愛民表示,每個城市地理條件、交通區位、產業基礎各不一樣,應結合自己的固有的優勢,定位自身在全省樞紐經濟中的角色。
郝愛民強調,發展樞紐經濟,仍以交通物流為根基。目前,相比鐵路、航空和公路運輸,水運是河南的突出短板。
實際上,河南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水系,淮河、沙颍河、唐白河、沱浍河等均具有較好的航運條件。
根據河南此前确立的 "11246" 工程目标,力争到 " 十五五 " 初,全省港口吞吐量突破 1 億噸,完成投資 1000 億元,通航裏程達到 2000 公裏以上,打造淮河等 4 條通江達海新通道,基本建成周口港等 6 個中心港口。
料想本輪内河建設完成後,河南内河航運水平将進一步提高。
記者 |劉旭強 編輯 |金冥羽 劉豔美 杜波
校對 |陳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