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這一次,Keep成為Keep,歡迎閲讀。
互聯網時代,最大的價值就是創造。新商業模式的出現,成為刺激增長的新動力,也讓市場不再以過往的經驗去定義一個產業。
2014 年,Keep 的誕生填補了互聯網健身的空白。9 年後的今天,Keep 敲響了上市的鍾聲,成為港股運動科技第一股。
從 289 天用户破千萬到 9 年收獲超 3 億用户,從線上工具到完整的運動生态,Keep 是移動互聯網紅利的受益者,也是垂直行業内產品和服務的特殊存在。閉環的商業模式,加上穩健的用户增長,Keep 跑出了屬于自己的故事。
這一次,Keep 成為 Keep。
9 年長跑,Keep 衝過港交所 " 終點線 "
挖掘新的流量,需要準确的坐标。唯有與用户需求的動向相結合,才能刺激新的增量市場誕生。對于創業公司來説,這是必修課,也是能否完成上市這場 " 馬拉松 " 的關鍵。
從 0 到 1,憑借對運動賽道的判斷力以及慢積累,Keep 已成長為國内最大的線上健身平台。超 6 億美元的融資額,也在印證着資本對其商業模式的認可。從工具類產品到運動科技平台,要充分了解 Keep 的價值,便需要對其業務結構以及產品邏輯進行拆解。
根據招股書公開的信息,Keep 產品和服務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分别為線上健身内容、智能健身設備以及配套運動產品。其中,線上健身内容主要包括直播課和錄播課,智能健身設備包括手環、智能單車、跑步機等,配套運動產品包括瑜伽墊、啞鈴等。
圖片來源:Keep 招股書
這三部分組合而成了一體化的業務模式,形成了商業閉環,覆蓋了用户的整個健身周期。智能健身設備能夠與線上健身内容協同配合,增加平台對用户的價值,配套運動產品則為線上健身内容和智能健身設備提供補充。
如果説商業上的閉環,來自于對用户以及市場的前瞻觀察和調整。那麼 slogan 的變化,則是 Keep 多年來在業務上的演進與產品理念的更新。從 " 自律給我自由 " 到 " 自律給我快樂的自由 ",Keep 努力讓更多人的健身變簡單,發掘運動中的 " 趣 " 和 " 甜 "。
時針撥回到 9 年前,成立之初,Keep 定位為一款 " 好用的運動工具 ",通過提供健身工具 App+ 免費訓練課程的方式,圈定了大批用户。上線不到 3 年,注冊用户數突破 1 億。招股書顯示,截至 2022 年年底,Keep 平均月活躍用户已達 3640 萬。
2018 年,對于 Keep 來説是關鍵的一年,多項產品和業務走向前台,也是 Keep 商業化以及轉向全生态公司的開端。這一年,Keep 開始探索線下業務,落地線下健身空間 Keepland,在 2 年内開出 15 家自營店。推出了會員訂閲計劃和消費品業務,包括自營商城和第三方電商平台上的智能健身設備、健身裝備、服飾、食品等商品。
截至今年 2 月,Keepland 通過與傳統健身房合作的模式實現 8 個月内拓店 100 家。最新發布的智能硬體體感運動主機 KS(Keep Station),更是與智能手環一起成為了 Keep 布局 AIoT 的關鍵產品。值得注意的是,自有品牌產品為 Keep 商業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在 2021 年與 2022 年貢獻了全年一半以上的營收。
收入之外,如何給用户創造更高的價值,也是 Keep 商業化過程中優先思考的問題。2020 年,Keep 全面聚焦家庭運動場景,上線了直播課,以更好的體驗降低運動門檻。至此,Keep 的定位及屬性逐步從工具進化為運動科技平台。
9 年時間,在長期主義、慢積累的生意經下,Keep 跑完了自己的第一場 " 全馬 "。7 月 12 日,港交所大屏顯示的 "03650" 代碼,便是 Keep 衝過終點的見證。
難以被定義的生态玩家
熟知 NBA 的人都知道,幾乎每一名球員在選秀時都有着自己的球星模板,這是對其能力的判斷,也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定位。創業市場亦是如此,給一家公司定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對标的對象,新生代公司基本都被冠以 " 中國版 XX" 的稱号。
不過,對于 Keep 來説,其特有的健康生态難以被定義,能夠對标的永遠只有自己。
從運動工具到運動科技生态公司,Keep 從來都不是模仿者,創新的商業模式改變了行業的服務方式,也開創出屬于自己的一條路徑。中國版的 Peloton、健身屆的 "B 站抖音小紅書 ",從來都不是對 Keep 最準确的定義,這種對标也經不起推敲。而那些 " 被巨頭擠壓 " 的言論,更是基于不了解 Keep 生态下的誤解。
過往,在解釋 Keep 的模式以及估值的時候,必定會提到美國互動健身平台 Peloton。這家早于 Keep3 年創立的公司,已在美股上市,市值一度接近 500 億美元。不過,細探二者的商業模式以及運營邏輯,會發現,雖然同處一個行業,但不能簡單地對标套用。
其中,Peloton 是以硬體為切入口,用户群體是專業健身用户。對比之下,Keep 則是以内容為切入口,面向的是大眾用户,只要打開 App,便可以跟着課程鍛煉。二者模式上的差異,也導致用户體量上巨大的差距。财報顯示,去年二季度 Peloton 月活躍用户為 690 萬,而同期 Keep 的這一數字則為 4108 萬。
至于健身屆 "B 站抖音小紅書 " 的定義,雖説有着内容的通性,但也并不準确。眾所周知,疫情期間,泛内容健身平台火了起來,許多教練在抖音、小紅書等平台上開啓直播帶課,流量上甚至一度搶走了 Keep 的風頭。
只是,這些平台内容相對來説娛樂性大于專業性。對比之下,Keep 的内容更為标準和體系化,那種循序漸進的層次感和連貫性也更為專業,二者在模式上依舊存在較大的差異,更不可在同一個維度用同一個邏輯對标和競争。一個是短期的流量,Keep 則是提供的長期價值。
與此同時,蘋果、華為、小米等硬體廠商對于健康產品和内容的投入,也讓外界對 Keep 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擔憂。客觀地説,這種擔憂不無道理,考慮到蘋果和華為等廠商的體量以及在消費終端的優勢,先天具備将產品迅速鋪開的能力。
但是,擔憂終究還是多餘了,許多人還是忽略了一點:Keep 的核心優勢在内容,有着更為完善的内容生态,健身用户的粘性更強。招股書顯示,Keep 會員滲透率由 2019 年的 3.5% 升至 2022 年的 10%,每名月活躍用户收入也提升至 60.8 元。
三大業務的協同能力,使 Keep 打通了軟硬體體系,通過工具 + 智能硬體 + 健身設備完善 AIoT 版圖,為用户提供更完整的服務。數據顯示,Keep 是 2022 年中國最大的瑜伽墊品牌,市場份額為 18.3%,動感單車的銷量也是行業第一,這些都是内容生态價值的延伸。
内容、硬體、服務,Keep 已成為業内更為全面的健康生态玩家,單純以工具或者是内容屬性來定義 Keep 肯定是不妥的。這三條業務線相輔相成,形成一個協同的業務模式,也讓 Keep 難以被定義,模板只能是自己。
重估 Keep,新的增長在路上
賽道決定了天花板的高度,對于 Keep,由于涵蓋了健身用户幾乎所有的關聯需求,而構建了自己的競争壁壘,已不能用單一賽道的體系來評估其上限。放眼整個互聯網行業,都很難給 Keep 找到一家對标的公司,它提供的服務以及業務模式,讓其成為行業内特殊的存在。
上市,不僅僅是對 Keep 的認可,亦是對其商業模式的肯定。數據不會説謊,招股書中的一個又一個數字,诠釋了 Keep 健康生态在過去幾年的價值成效。按月活躍用户以及用户完成的鍛煉次數計算,Keep 已成長為國内最大的線上健身平台。
從 2019 年到 2022 年,Keep 的營收一直呈現正增長趨勢。2022 年,近四成的收入增速,也是業務模式高價值轉換的體現。同時,Keep 的研發投入占到總營收的 22.4%,對技術的重視,也将成為未來在競争中保證持續探索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高收入的同時,Keep 虧損的收窄也是一大亮點。2022 年,Keep 的經調整淨虧損從 2021 年的 8.27 億元收窄至 6.67 億元。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的 3 個月内,Keep 調整後淨虧損為 1.18 億元,對比之下,2022 年同期虧損額為 1.55 億。
根據灼識咨詢的報告,中國的健身市場規模龐大,2022 年中國的健身人群數量為 3.74 億,位居世界第一,預計到 2027 年将達到 4.64 億。2022 年中國健身人群的平均年支出為 2518.3 元 / 人,遠低于美國的 16425 元 / 人,增長潛力巨大。
虧損,并不意味着造血能力不足。從内容延伸到硬體,Keep 打通了運動科技的全場景生态,還在不斷尋找新的可能性和增長點,為未來的規模爆發積攢觸點和能量。比如虛拟線上賽事,就為 Keep 帶來了新的業務增長點,實現用户群體破圈,撬動更大的商業價值。
圖片來源:Keep 社區
2022 年,Keep 全年上線了超過 150 場線上賽事。通過線上線下的打通,降低了運動門檻,提高平台活躍度的同時,也拓展了新的用户,迎合了 Keep 提出的 " 自律給我快樂的自由 " 主張。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止三個月,Keep 的收入由 4.17 億元增長 7% 至 4.46 億元,主要是由于虛拟體育賽事的收入增加。
終點過後,又是新的起點。作為 " 港股運動科技第一股 ",上市之後,Keep 還将借助資本的力量,書寫新的故事。(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