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理财經驗: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李浩:資本市場對科技企業的支持還遠遠不夠,歡迎閲讀。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蔡越坤 " 資本市場對科技企業的支持還遠遠不夠,許多真正有科技含量的企業難以滿足現有的上市标準。" 中科創星合夥人李浩如此表示。
他認為,資本市場的變化對硬科技投資環境的影響是正面的。硬科技投資環境和投資過程與過去相比有很大進步,但與未來的發展需求和競争需求相比,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中國有很優秀的大模型企業,但沒有将其更好地推向二級市場。
他認為,讓優秀科技企業上市是最好的金融支持方式。
3 月 28 日晚,李浩在西安市曲率引擎硬科技企業社區接受經濟觀察報的采訪。
中科創星是專注于 " 硬科技 " 的早期投資機構。截至 2024 年底,中科創星投資孵化的企業數量超過 500 家,管理基金規模超 120 億元。作為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李浩長期從事硬科技投資孵化工作,參與發起專注于 " 硬科技 " 的早期風險基金、創建 " 硬科技冠軍營 ",也聯合發起了共性技術服務平台——光電子先導院,搭建科技創業孵化生态體系。
從十年前至今,李浩愈發深刻地認識到,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是一場漫長的長跑,而耐心資本始終是這場長跑的堅實陪伴者。
呼籲金融支持科技
3 月 6 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表示,為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國人民銀行将會同證監會、科技部等部門,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 " 科技板 ",支持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等三類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豐富科技創新債券的產品體系。
這一利好政策讓長期在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深耕的李浩倍受鼓舞。
在他看來,政策對風險投資的關注,旨在推動未來產業和科技創新的發展。風險投資作為科技創新和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顯。科技創新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往往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與耐心,因此,與之相匹配的金融屬性也應具備長期性和耐心。這種長期投資策略有助于解決科技創新企業在成長初期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李浩認為,中國硬科技投資不是過剩或有泡沫,而是不足,因為真正能給科技創業者提供耐心資金、賦能并幫助他們成功、成長的投資機構和資本太少,數量遠遠不夠。應當推動更多新質生產力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并加大資金等各類要素供給。
對于當下創投圈面臨退出難的問題,李浩表示,許多創投機構主要依賴二級市場上市作為退出渠道,因此 IPO(首次公開發行)節奏變化等情況對其退出策略產生直接影響。然而,作為一家專注于早期投資的機構,中科創星的投資策略有所不同。中科創星通常參與項目的種子輪或天使輪投資,因此企業上市節奏對中科創星的影響相對有限。中科創星的收益主要來源于投資後至上市前的估值增長,而非單純地依賴上市退出。
" 盡管近兩年 IPO 節奏放緩,我們認為投資步伐可以保持甚至加快。我們對五六年後的上市政策持樂觀态度,并相信中國資本市場整體将不斷向好。基于這些判斷,我們依然堅持自己的投資策略,專注于挖掘具有長期潛力的項目。" 李浩稱。
聚焦颠覆式創新
從投資領網域來看,中科創星聚焦于投資具有颠覆式創新的項目。
李浩更關注的是具有颠覆式創新的項目。他認為,這種創新模式着眼于未來產業,致力于在新興技術領網域進行布局。中科創星通過在技術的關鍵節點上進行一系列布局,找到并培育具有潛力的未來產業冠軍企業。因此,中科創星的項目來源往往集中在研發機構,如高校和科研院所,這些機構在下一代技術的前瞻性研究和探索上有深厚積累。
談及與 CVC(企業風險投資)投資的不同,李浩認為,創新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改良式創新或漸進式創新,另一種是颠覆式創新或破壞性創新。在 CVC 領網域,投資的項目大多是改良式或漸進式創新。這些投資通常聚焦于在現有產業中尋找能夠提升效率、改善環境并增強競争力的項目。這種創新模式能夠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實現穩步提升,通過優化流程、改進技術或拓展市場來實現增長。
" 與 CVC 相比,我們的投資策略既有優勢也有劣勢。CVC 的項目通常更貼近產業,能夠更快地實現收入增長和利潤提升。相比之下,颠覆式創新項目需要更長的培育時間,需要投資者更具耐心,投入更多時間,并且面臨的風險也更大。然而,一旦這些颠覆式創新項目取得成功,它們所帶來的回報率和潛在收益也将遠超傳統項目。" 李浩稱。
李浩堅信,只有被投企業成功,中科創星的一切工作才有價值。因此,李浩稱,在選擇投資項目時,中科創星必須挑選那些具有發展潛力的優質 " 種子 "。一旦選定了項目,剩下的唯一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幫助他們成長,不再考慮其他事情。
" 唯一的出路 "
" 幫助被投企業成功是我們唯一的出路,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只要被投企業成功了,所有的事情都是對的;反之,如果不成功,所有的事情都是錯的。" 李浩説。
李浩指出,科學家創業過程中存在諸多挑戰。部分投資者期望在短時間内獲得高額回報,認為僅憑資金投入,科學家便能在兩三年内實現商業成功,然而這種想法并不符合實際。科學家創業具有顯著的優勢,例如他們往往懷揣着改變世界的熱忱,希望通過技術賦能產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然而,他們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尤其是在商業經驗方面相對欠缺。
他認為,随着科技創業和科技成果轉化生态的不斷完善,未來或許能達到一個相對理想的狀态:很多科學家可以将專利技術轉讓給科技型企業,讓企業來負責產業化,而科學家則專注于從 "0" 到 "1" 的創新工作。然而,從當前狀态達到這樣的理想狀态,可能還需要以十年、二十年為部門,甚至更久的時間。
李浩認為,從事風險投資,向科技初創企業提供資金僅僅是風險的起點;盈利只是投資的結果,更為關鍵的是要确保投資決策的正确性,助力企業實現成功發展。從本質上看,風險投資的最終歸宿是資源配置。這一過程考驗的是投資者的判斷力和甄别能力,需要對資源進行精準地選擇與判斷。
" 硬科技投資雖前期投入較大,但其潛在收益極為可觀。從科技行業的發展歷程來看,每一次硬體與軟體的協同進步都催生了新的業态,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回報。以個人電腦的普及為例,其推動了微軟作業系統的廣泛應用,進而帶動了整個軟體產業的蓬勃發展。随後,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進一步重塑了全球商業格局,創造了無數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機會。如今,人工智能領網域的發展亦是如此。" 李浩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