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真實事件改編,那個時代的人太敢拍了,歡迎閲讀。
人類的歷史上不乏造神運動,一次又一次将活人變成神,人們維護這個 " 神 " 的地位時,不知創造了多少悲劇,古今中外,從未例外。
作者 | 王重陽 LP
編輯 | 小白
排版 | 板牙
我們看待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場戰争的時候,往往很難将自身代入到戰争中。包括關于我們自己歷史上的戰争,大多以上帝視角俯視曾發生過的災難,并想當然地以為一切都是 " 英勇的 XX 赢得了勝利。"
其實這是 " 唯結果論 "。
實際上即便在距離我們最近的戰争剛剛爆發時,誰也不敢武斷地押寶在任何一方身上。如此,僅僅作為 " 人 " 的立場,首先是悲哀,其次是警醒,最後是慶幸——慶幸我們并非其中一員。
《歐洲歐洲》就是這樣一部用 " 眾生 " 視角講述戰争的電影,我甚至覺得它的氣質和《鬼子來了》很像:
都在講關于小人物真正求生的故事,卻放棄了一般意義上的 " 宏大 " 叙事。
它是一部與眾不同的二戰題材的電影,且極不 " 正确 "。
别人家都在講納粹屠殺猶太人,德國人很殘忍,猶太人很可憐。或者幹脆塑造出幾個别具一格的英雄人物,用智慧和英勇戰勝邪惡,等等。
《歐洲歐洲》突破了這條賽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猶太少年輾轉苟活的日子。極其諷刺的是,他和希特勒同一天生日。原本美好的人生卻被這個同日生的 " 偉人 " 改變了,他從家鄉一路苟到蘇聯,甚至還加入了共青團。
結果德國人如影随形一路打了過來,他被俘虜了。
接着近乎神話的故事開始:
他憑借流利的德語隐藏了自己猶太人的身份,被德軍俘虜後,加入了德軍。其中還穿插了一段戰争歷史——
斯大林的兒子同時被俘,他作為見證人成為照片中的一員。
接着,這段真實發生的歷史在他身上展開。
1
背棄
成為希特勒 " 未來的希望 " 後,他絕不會真的把自己置于一種幻境。
相反,他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自己小心暴露身份。
然後 ……
在幾次陰差陽錯中成為德軍的戰鬥英雄。
但他依然不是一個随時提醒自己不要忘本的英雄,他只是一個希望在戰争中活下來的年輕人。這是本片最棒的立意——
抛卻被刻意塑造的正邪立場,讓角色回歸成為 " 活人 "。即便在一些人眼中,這個猶太青年可能是一個投機分子,但我相信這是從歷史中苟下來的大多數人的真實心态。
他對着希特勒的畫像高喊 " 元首萬歲 ",并試圖将自己的下體用繩子固定以掩蓋猶太人 " 割禮 " 的身體特征,在過上 " 德國英雄 " 的生活後,他還愛上了個崇拜納粹的雅利安女孩。
他像德國人一樣坐着車穿梭于猶太人隔離區,在軍人身份的加持下舉起刺刀衝向假象的木偶。他小心翼翼地隐藏在德國軍隊中,卻不曾殺害過任何一個猶太人和蘇聯人(東線戰場)。
同時,隔離區裏一位神似他母親的背影始終牽痛他的内心,美麗的女孩在激情中看着他,眼中都是渴望,但他明白,到了 " 那一步 ",她會看到自己的情郎那古怪的,被唾棄的,接受過割禮的秘密。
他知道因為崇拜納粹,這個愛人對猶太人充滿殘忍無知的仇恨。
他一直在提醒自己:
我是猶太人。
不是出于自豪,而是出于恐懼。
他想活下去。
在蘇軍攻入德國後,他終于無法按捺自己内心的掙扎與痛苦,舉槍投向蘇軍,但他身上的納粹制服卻又證明着他并沒有經受他的猶太同胞的痛苦,他身上的制服恍若是他對猶太人身份的背叛 ……
約瑟夫,是他使用的德國名字。
直到在蘇聯軍營内,面對着同胞的槍口,家鄉同伴的一聲呼喊,他才想起了自己的本名,一個猶如前世的名字——
Solly,這一聲呼喊就是對他的再一次洗禮,他,終于可以承認自己是一個猶太人了。
2
掙扎
他在蜕變,在戰争中蜕變。
這種蜕變适用于所有渴望在戰争中活下去的人:
為了生存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放棄自己的民族尊嚴。後世的人對此大概都視而不見,或一味痛斥這種能屈能伸的處世準則,但大多數人必然會不自覺地首先選擇這種看似怯懦的方式。
因為戰争究其本質,和大多數普通人并沒有關系。
如他,在從軍後他的秘密被一名中年德國士兵發現,驚懼之下對方趕緊掩住他的嘴説 " 不是所有的德國人都是那樣。"" 那樣 " 是 " 哪樣 "?彼此心知肚明。這對戰場上的忘年交最終隕于戰火——
德國大叔死于流彈,同樣沒有俗套的感人話語,就是那麼眼睜睜地看着一條生命消失了。
他第一時間就是用戰地電話打給對面的蘇軍陣地,告訴他們自己是猶太人,用德國人的身份苟在軍隊中,現在他想投奔蘇軍 ……
但最後的結果是,人家先于自己投降,他卻在戰友們的臆想中成了英雄,被送往後方學習,學習什麼呢?學習雅利安人的優秀知識,并強化對猶太人的仇恨。
在這種莫大的諷刺中,他還要繼續保守秘密,他遠離所有人上廁所、洗浴。卻在體檢時再度暴露了秘密,這次替他守住秘密的軍醫動機卻更諷刺:
他在試圖侵犯這個少年時發現了猶太人的特征,想了想,無奈放棄了檢舉。
因為在德國,同性戀一樣要被投進集中營的。
畢竟希特勒認為,軍醫這類人和猶太人一樣,都屬于 " 文明的棄嬰 "。
猶太少年在這種環境下開始人格分裂,白天他是德國人眼中的未來之星,晚上他屢屢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被别人發現自己的真實身份。白天他充滿仇恨地説着消滅猶太人的言語,晚上他獨自望着自己的内心,提醒自己 " 我是猶太人 "。
可猶太人和日耳曼人真的有着那麼突兀的差别嗎?
他在德國軍校中所謂 " 如何識辨猶太人 " 的課堂上,被那自稱了解猶太人能夠在第一時間辨認出猶太人的教官喚出做教學範例,并最終鑑定他為 " 雅利安人 " 時,我想 Solly 應該在膽戰心驚之餘,感到荒謬而可笑。
外貌、身材、動作根本就無法辨别出一個人是猶太人還是日耳曼人,唯一的标志就是猶太人出生後所施行的 " 割禮 ",而這也是真正與其相随一生不可改變的标志。
每日餐前的祈禱,豐收節時吃蘸着鹽水的煮雞蛋,還有對上帝的忠誠,是他們不可改變的信仰。但這信仰,在面對戰争、死亡、颠沛、流離中,一次又一次被颠覆。
影片側面也在展示一種對比:
如他在蘇聯時為了過好一些的生活,加入了共青團,而蘇聯的共青團不可能讓他崇拜上帝。當另一個猶太青年人斥責他抛棄上帝時他沉默以對,但是當那個猶太年輕人對着屋頂高喊 " 上帝賜予我們糖果 " 時,他們所得到的是一片沉寂。
可當蘇聯那位年輕的指導員高喊 " 斯大林,賜予我們糖果 " 時,透過天窗竟掉落下數以百計的糖果,孩子們争相搶奪。
荒誕的情節,卻告訴我們在蘇聯,斯大林已經被等同于上帝。原本的俄國人大多是信仰東正教的,在革命與戰争中,那虛無缥缈的神被遺棄了。
斯大林,成為了蘇聯人的 " 神 "。
3
沉默
德國人在信了他的謊話後,将他當作兄弟一般關懷,他們讓他看到了德國戰敗時自己的眼淚,他卻是困惑的,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僅僅因為一個身份就會讓他們态度變化如此之大。
已經站在這段歷史之上的我們當然清楚,德國人同樣也在此前經歷了一種新的信仰洗禮,他們認為 " 雅利安人是優秀的民族,理應支配一切 "。
這和二戰前期的日本如出一轍,只是東瀛獨裁者在萬世一系的神話基礎上,妄圖打造 " 王道樂土 "。大多數人後來當然不信這些鬼話,我想只要是正常人都不信。
如他,他相信神創造了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都在為生存而掙扎。
但希特勒不相信神,他要成為 " 神 "。
由于當時德國的經濟蕭條與動蕩,他很快就獲得了大量的堅定的信徒。影片中 Solly 所愛的女孩認為自己應該為元首獻去一個純血統的孩子 …… 年輕人對希特勒的崇拜也已如神一般的狂熱。
然而對于猶太少年來説,無論斯大林還是希特勒,都不是他的神。
活下去才是他唯一的信仰,唯一的 " 神 "。
他知道自己是猶太人,上帝不能讓他活下去,他只能依靠一個又一個的謊言,蜷縮在身份的陰暗處。
影片中有兩處夢境般的場景,一處是斯大林和希特勒親密共舞。這兩位 " 神 " 為了彼此的利益,犧牲了小國的利益,結成了龌龊的秘密協定。
一曲舞畢,斯大利和希特勒之間出現了一個斯大林的塑像,突然從中間裂開一分為二——
兩位 " 神 " 之間的戰争開始了。
另外一個場景是他夢見自己戴着納粹的袖章回到了家中,可家人對他都是一片漠然。轟炸機駛過,房屋顫抖,戰争又開始了,家人驚慌的要他藏在壁櫃裏,壁櫃裏藏的另一個人竟是希特勒!
" 他總是将雙手護在前面,他也是一個猶太人!" 他想。
關于希特勒有猶太人的血統一事相傳已久,而在電影中更是讓人感到犀利的諷刺。
很多年後,當他有了孩子時,他略微猶豫了一刻,還是決定讓他的孩子實施割禮,這是他對自己民族的最終的認同。認同來得是如此不易。尤其當這認同僅僅為血緣信仰所維系時,卻也變得更加脆弱,甚至荒謬。
在他的記憶中,斯大林也好,希特勒也罷,他們都是歷史上的昙花一現,他們所謂的信仰論和血統論,最終都崩塌了。
人類的歷史上不乏造神運動,一次又一次将活人變成神,人們維護這個 " 神 " 的地位時,不知創造了多少悲劇,古今中外,從未例外。
在猶太少年看來,上帝同樣也沒有賜給他安穩的生活,當他在廢墟中掙扎,當他在炮火中躲避時,上帝在哪裏?
但這種思緒,最終同樣被掩蓋在了宏大的歷史繪卷中。
" 神 "?
就在當下。
許多人依然如此固執地想。
出品人 | 總編輯 :譚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