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缺席的爸爸,焦慮的媽媽,養出失控的孩子!,歡迎閲讀。
現在的孩子,主要活在 " 媽媽的世界 "。有一項調查顯示,55.8% 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親。父親陪伴較多的僅占 12.6%。父親在工作日陪伴時間為 2.9 小時,遠低于母親的 4.6 小時。
缺席的爸爸,是孩子教育上的悲哀,也是一個家庭深深的遺憾。不得不承認,現在孩子出生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給了媽媽。
1. 孩子剛出生,每隔幾個小時就要喂一次奶,媽媽都熬成了熊貓眼,爸爸卻在旁邊呼呼大睡;
2. 上了幼兒園,孩子想要跟爸爸玩,卻被爸爸往旁邊一推:" 乖,去找媽媽,爸爸上班好累。"
3. 上了小學,每天陪娃寫作業都跟打仗一樣,媽媽經常氣得血壓飙升。不經常輔導孩子的爸爸,卻突然跳出來:" 就不能好好教嗎?至于把孩子逼成這樣嗎?"
4. 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叛逆,跟家長對着幹。媽媽急得團團轉,爸爸又總在忙,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01
完整的家庭教育,缺一不可
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各自肩負着不可替代的使命:
母親的愛是走向融合。決定了孩子最初的世界認知,媽媽有愛,孩子就覺得世界是有愛的;媽媽在孩子面前是憂郁焦慮的,孩子就會覺得世界是灰暗的。
媽媽在孩子 0-3 歲給予孩子的安全感,也決定了孩子一生與外界的情感鏈接模式。
父親的愛卻是走向分離。它帶給孩子成長中所需要的心理力量、與對真實世界的感知。爸爸的男性特質,教會孩子生活規則、界限,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抗挫折、堅強,成為生活的強者。
父母不同的職能與特質,組合起來就是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需的完整教育。
只有父親和母親的參與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以健全的方式朝社會化發展,更好地成為他自己。
當父母某一方功能缺失,容易出現叛逆、厭學,拖延,沉迷遊戲等 " 熊孩子 " 問題,甚至會讓孩子患上 " 父愛缺乏綜合症 ":
產生性别認知障礙:男生性格過于陰柔,女生成為 " 假小子 ";
產生性格缺陷:如自卑、敏感、怯懦,意志力薄弱等;
更容易產生情感障礙:如抑郁、焦慮、缺乏安全感;
產生身體發育障礙:孩子的身高、體重、動作及反應速度均要比同齡兒童落後一大截。
孩子成年後,這些心理缺陷極大可能發展為 " 啃老 "、" 恐婚恐育 " 等嚴重心理障礙,将原生家庭的陰霾延續到自己的下一代。
02
做爸爸,是一份無法取代的工作
奧巴馬曾説過:" 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説出這番話的他并沒有食言。
女兒學遊泳,他親自當教練;孩子放假時,抽時間也要帶孩子去遊樂園,一起享受歡樂時刻;會認真對待家庭的每一個節日,比如女兒的生日。
即使在長達 21 個月的總統選戰期間,他也從來沒有缺席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奧巴馬的女兒都很優秀,大女兒成為了家裏的第三個哈佛學生,小女兒也如願就讀于密歇根大學。
工作固然重要,但是長遠來看,爸爸這個身份,才是一輩子的工作,并且無人可以替代。爸爸的陪伴在孩子的每一個階段都至關重要:
0-3 歲:語言發展期,父親參與越多,孩子語言能力提高越快。原因是爸爸不會經常説寶寶語,使用的是成人語言,更能刺激語言的發展。
3-6 歲:能力發展期,孩子開始模仿。爸爸身上的男性特質,是孩子的重要榜樣。爸爸的言傳身教,能夠幫助孩子認知世界真實的模樣,分辨善惡。
6 歲之後:孩子開始上學,所面對的環境會比 6 歲之前復雜,需要學會如何面對困難、抵抗挫折。更重要的是爸爸要發揮 " 規則 " 作用,讓孩子懂得自控。
不僅僅在人生中重要的時刻,其實孩子的每一次成長,每一次進步,都需要父母雙方的積極參與和正确引導。
作為爸爸,不要忘記自己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工作以外的時間,盡量多的留給家庭,留給伴侶和孩子。
因為,那将成全一個孩子的成長,成就一個家庭的幸福。
03
如何給孩子完整的家庭教育?
只有父母的參與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以健全的方式朝社會化發展,更好地成為自己。
可是多年來,大多數家庭都曾陷入過這樣的誤區:
緊張的媽媽覺得爸爸什麼都做不好,讓爸爸陷入了 " 不會帶娃→媽媽不放心讓爸爸帶娃→不會帶娃→媽媽不放心… " 的怪圈,同時孩子也非常容易出現問題。
那麼,想要解決 " 隐形爸爸 " 這個育兒難題,母親是至關重要的角色——她既是接納者又是協調者與驅動者。
從緊張的關系裏抽身,從根源去理解丈夫對于育兒的手足無措。接納丈夫的矛盾,幫助、引導着丈夫一步步真正回歸家庭。
媽媽可以這樣做:
1. 走出焦慮,給丈夫足夠的信任與支持;
2. 循序漸進,讓丈夫參與孩子教育,發現育兒樂趣;
3. 放手放心,給丈夫與孩子自由的相處模式。
爸爸可以這樣做:
1、養成陪伴的意識
每周主動規劃出專屬的家庭時間,不再用 " 忙 " 做借口
2、學會陪伴
發揮爸爸天職,多和孩子分享溝通,陪孩子參與親子遊戲、親子運動。
3、陪伴,質比量更重要
和孩子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20 分鍾的有效陪伴遠比 3 小時的心不在焉更有價值。
本文内容來自網絡版權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