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國企業可以從日本企業的全球化中學到什麼?,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美訊彭家榮
SCE 歐洲前總裁,CEO 兼 COO David Reeves 在回憶錄中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2005 年初,索尼計劃在歐洲推出 PSP 掌機,但是由于随機附帶的耳機沒有對最高音量進行限制,根據歐盟法律無法被市場準入。
David Reeves 出差日本,并對時任 SCE 總裁的久多良木健匯報了這件事。久多良木健的回復是,給 David Reeves 的團隊一個月的時間去布魯塞爾(歐盟總部所在地),遊説并推動歐盟修改這項法律。David Reeves 解釋説,這是不可能的,歐盟制定這條法律就用了 9 年時間。
最終索尼并沒有成功推動歐盟修改法律,反而為了迎合歐盟的要求不得已重新設計包裝,由于這方面的耽誤,索尼 PSP 在歐洲市場比預計上市時間晚了整整 6 個月,被競争對手任天堂搶占了市場先機。
另一個案例是,2 天前,索尼在北美發布了新版 PS5 的海報,不過官方宣傳圖 " 立式支架單獨出售 " 的英文單詞 "separately" 被錯誤地拼寫為 "separetly"。在社交媒體上,這一事件引發了廣泛讨論,有人認為索尼為了壓縮成本而沒有足夠的經費來校對廣告,另外有人則認為,至少説明索尼的營銷人員還沒有學會使用人工智能進行產品檢測和校對。
日本企業早在 70、80 年代就已經開啓全球化步伐。時至今日,在歐美市場依然需要解決本地團隊缺乏充分授權等問題。我認為,日本企業全球化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對今天正在展開全球化的中國企業而言十分重要。
在我看來,今天的中國企業與當初開啓國際化步伐的日本企業相比,有如下共同點:日本在二戰後,誕生了一批有競争力的企業,這些企業在日本市場取得成功後,開始參與國際市場的競争。同樣,中國在經歷了改革開放後,也出現了一批在國際市場上充滿競争力的企業,這些企業憑借優質的產品和領先的技術,同樣開始進入國際市場。
日本企業當初在進入北美市場時,曾遭遇過各種不公平對待。比如 80 年代初,沃爾瑪就曾在北美發起過把美國貨帶回家的活動,間接号召用户抵制日本產品。資料顯示,80 年代初期,美國各地還出現過砸日本車的情況,1982 年,僅印第安納州就有 40 多輛日本車被砸,甚至還有人開美國卡車碾壓日本車進行表演。今天部分中國企業在進入北美市場時,同樣遭遇了不公平對待,比如 TikTok 等來自中國的 APP 產品就遭遇了各種打壓。此外,很多擁有技術領先優勢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即使在歐洲或南美打開了市場,但是對進入北美依然非常謹慎。
我認為,無論是日本企業曾經遭遇的問題,還是目前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正在遭遇的不公平對待,都是全球化過程中在融入本地市場時所必須經歷的挑戰。總結來説,我認為中國企業可以從日本企業的國際化過程中學到這些經驗:
一、要決心本地化
從日本企業的經驗看,随着越來越融入本地市場,前期挺過那些不公平對待後,最終會被本地市場所接受。比如 80 年代出現過抵制日本汽車的情況,但是在豐田、本田這些日本車企并沒有因為抵制而退出北美,反而開始紛紛在北美建廠,在北美本地招募了大量員工。在企業宣傳上,開始強調雇主形象、企業社會責任。這些綜合起來,再加上日本汽車獨有的技術優勢,最終在北美市場取得了成功。
二、給本地團隊充分授權
索尼當年曾經因為自己是消費電子巨頭而要挑戰歐盟法律,最終的結果是耽誤了自己的產品在歐洲上市。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久多良木健試圖讓索尼歐洲用一個月時間遊説歐盟修改法律的事情幾乎成為了競争對手嘲笑索尼的素材。
我的建議是,中國的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需要給本地團隊充分的尊重、授權。比如你要做北美市場,那麼就找當地的設計師來設計產品,而不是中國的團隊設計好之後,再找北美的團隊進行翻譯。在決策時,應該由北美的團隊來拍板決定,授權給本地團隊去試錯,而不是總部做好決定後,讓北美的團隊去做執行。
三、不要犯低級錯誤
這幾天,索尼因為在官方海報上把單詞 "separately" 拼寫錯了而在社交媒體上被廣泛嘲笑。我認為,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應該全力避免出現類似的低級錯誤。一旦出現這樣的錯誤,哪怕你的產品再好,也會被外界認為你的公司不夠專業。試想一下,你會不會願意選擇一家犯低級錯誤的公司作為合作夥伴?同樣道理,只有你對外展現出足夠的專業,合作夥伴才會信任你,并願意同你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