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芯片戰”最大的輸家,暴跌34%,歡迎閲讀。
8 月 1 日起,中國對金屬镓、鍺的出口管制正式實施,外界正密切關注管制令生效後的實際影響。
當前,最為緊張的或許是韓國,當地媒體觀察評論稱,這或 " 動搖 " 韓國半導體產業。
當地時間 8 月 1 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緊急召開镓、鍺供應鏈檢查會議,半導體協會、顯示器協會等行業協會以及材零設(材料、零部件、設備)供應鏈中心、稀有金屬中心、礦害礦業公團等部門出席會議。
此次會議達成的共識是,将緊急建立供應鏈協商機制,共享全球供需動向等信息,調查需求并采購儲備礦產,攜手促進資源再生及替代技術研發。
與此同時,韓國政府也已經開始為中方出口管制的長期化或品類擴大的可能性進行應對準備。
對此,《韓國經濟》發表了一篇題為《動搖韓國半導體》的報道,其中指出,随着中國開始對镓、鍺實施出口管制,将對韓國半導體產業產生巨大影響。
報道提到,中國的镓產量約占全球總產量的 80%,鍺產量約占全球的 60%,前者是未來半導體研發和 OLED 顯示屏的核心關鍵材料,後者也被用于半導體產業關鍵氣體的生產。
韓國方面如此緊張的原因或許是,自出口管制措施公告以來,镓、鍺價格在國際市場已經出現了一波大幅上漲。
據韓國光海礦業公團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 7 月 28 日,镓價格為 43.3 萬韓元 /kg(約合人民币 2375 元 /kg),較 6 月末暴漲了 20%;鍺價格也漲至約 122 萬韓元 /kg(約合人民币 6850 元 /kg),漲幅超過 4%。
據悉,韓國政府當前持有 40 天的镓庫存,顯示器企業持有 6 個月至 1 年的庫存,產業部正在讨論将鍺追加為儲備礦物的方案。
韓國產業研究院副研究委員趙恩教坦言,在半導體、電池等尖端產業的核心原材料上,韓國對中國的依賴度非常高。
有業界人士警告稱,如果出口管制延長,今後半導體技術開發可能會被推遲。如果今後相關材料價格繼續呈上升趨勢,對韓國國内產業界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
此外,韓國半導體業界擔憂,若美中關系持續緊張,中國對稀有金屬的出口管制措施有可能長期化,甚至擴大到钛、鎢、稀土等軍用礦物。
暴跌 34%
當前,韓國半導體產業 " 寒冬 " 仍在繼續。
韓國貿易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 年 7 月,韓國出口額為 503.3 億美元,同比下降 16.5%,連續第 10 個月下滑,跌幅更是創出三年最大,遠超市場預期的 -14.5%。
拖累韓國出口的暴跌的主要產業便是,半導體。
數據顯示,芯片需求進一步惡化,韓國半導體 7 月出口同比大幅下滑 34%,較 6 月 28% 的降幅更為嚴重。此外,石油產品出口的暴跌 42%,石化、鋼鐵產品出口分别下滑 25%、10%。
韓國產業經濟和貿易研究院分析師 Cho Chuel 表示:半導體是韓國出口的關鍵,在需求恢復、價格反彈之前,不可能會看到韓國出口復蘇。
寒冬之下,韓國芯片巨頭也未能幸免。
近日,三星電子披露了第二季度财報,數據顯示,第二季度營收為 60 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币 3364 億元),同比下滑 22.28%,營業利潤為 6685 億韓元(約合人民币 37.6 億元),同比大幅下滑 95%,創下十四年單季度新低。
其中,半導體業務是三星電子最重要的營收來源,今年第二季度,半導體業務的營業利潤虧損高達 4.36 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币 244 億元);營收為 14.73 萬億韓元,同比大幅下滑 48.3%。
三星電子負責半導體業務的設備解決方案部門預計,2023 年年度虧損總金額将超過 10 萬億韓元,因半導體產業陷入衰退。
需要指出的是,三星的半導體業務對智能手機行業的依賴非常深,每次手機需求下滑,三星半導體業務便會遭到衝擊。
據媒體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 年以來,智能手機行業至少對上遊芯片廠商 " 砍 " 了三輪訂單。甚至有手機行業資深人士稱,目前手機芯片整體行情幾乎是 " 全在砍單、沒人提貨 "。
市場調查機構 Canalys 最新報告顯示,2023 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降 11%,這是自 2022 年以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連續六個季度下滑。
" 芯片戰 " 最大的輸家
半導體,全球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正在成為國際博弈的焦點領網域。
芯片戰之下,韓國,作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生產國和存儲芯片的霸主,正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中國一度是韓國最大的半導體出口市場,2018 年占韓國半導體出口總額的 41.6%。
自從美國開始阻礙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以來,韓國半導體設備對中國的出口連年下降。據韓國貿易協會進出口統計數據稱,2021 年 1 月出口額為 3.3 億美元,2022 年降至 2.3 億美元,2023 年上半年進一步降至 1.4 億美元。
近日,韓國《時事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韓國成為美中半導體戰争的最大受害者》的文章,其中指出,當前情況下,最大受害者就是韓國。中國台灣芯片企業已與大陸企業形成牢固合作關系,堪稱 " 安全閥 "。與之相比,韓國企業則處于必須尋找中國礦物替代來源的 " 火燒眉毛 " 境地。
另外,在 AI 芯片的訂單争奪戰上,以三星電子、SK 海力士為代表韓國公司也已經落于台積電。據相關媒體的報道,由于英偉達、AMD、蘋果等公司訂單的大量湧入,台積電 5nm 工藝平台的各條產線產能利用率已接近滿負荷。
當前,韓國半導體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無疑是,如何在中美半導體競争中權衡利弊,謀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