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考研人數大幅下降,年輕人更務實了,歡迎閲讀。
李一陵 / 文 日前,教育部公布,2025 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為 388 萬,比今年減少 50 萬人,比 2023 年則減少 86 萬人。跌幅之大,引發普遍關注。
近 20 年來,研究生報考人數快速增長。2005 年,考研人數首次突破 100 萬;2017 年,考研人數首次突破 200 萬,從 100 萬人到 200 萬人用了 12 年時間;然後,僅僅在 2 年之後的 2019 年,考研人數就從 200 萬到了 290 萬;2023 年,考研人數達到峰值 474 萬。
考研人數的快速上漲,一方面是因為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後,學歷競争加劇,不少工作崗位要求求職者具有研究生學歷。很多考生則把讀研作為提高就業競争力的手段。這幾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千萬大關,就業形勢嚴峻,一些考生将考研作為延緩就業的一種策略。
但在 2023 年報考人數達到峰值之後,連續兩年下降,減少了近 100 萬人。這背後有着多重原因。
一者,考研越來越卷,顯而易見地越來越難了。雖然研究生招生規模也在擴大,但報考人數增加幅度遠超過錄取規模的上漲。以 2023 年為例,考研報錄比僅 24.23%,這意味着 474 萬考生中,有 300 多萬人落榜。2014 年,研究生招生人數雖然只有 62 萬,不及 2023 年的一半,但錄取率達到了 36%。2024 年報考人數雖然少了 36 萬,可是研考國家線和各高校的復試線卻 " 不降反漲 "。
二者,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研究生學歷能帶來的就業優勢或許并不明顯,與其繼續深造,不如先努力實現就業。即便是研究生畢業,也同樣要面對就業難題。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并不一定能換來高價值的回報。而且,随着教育體系不斷開放,終身學習體系更加完善。比如,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和肯定,工作後再來提升學歷的障礙更小了。這也讓一些對學歷有執念的考生在選擇先考研還是先就業時,多一種選擇機會。
第三則是研究生招生結構的變化:專碩招生比例持續上升。教育部數據顯示,到 2025 年,專碩招生規模将約占碩士招生總規模的 2/3。相比于學碩,專碩學費較高,一些高校的專碩專業學費甚至高達十多萬元。這也是一個影響考生選擇的非常現實的原因。綜合各種因素,考研的性價比、回報率都在降低,這是考研熱退潮的主要原因。
考研報名人數下降,然而考公人數還在持續增長。今年國考總報名人數超 340 萬,再創歷史新高,平均競争比達 86:1。有人説,這意味着學歷敗給了 " 鐵飯碗 "。這種説法不完全準确,但對當下的很多年輕人來説,在學歷提升與穩定的工作面前,更優先級的選項大概率會是穩定的工作。另外,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也由 2012 年的 22.9 萬人次躍升至 2023 年的 1265 萬人次,短短 11 年間就破千萬,而且這一增長趨勢在 2024 年依舊持續。這背後所反映也是對穩定就業的追求。對于畢業生來説,考公考編是更現實的出路與選擇。
與此同時,今年職業本科高校也迎來了 " 報考熱、招生熱、高分熱 " 現象,今年有大批高分學生進入職業本科。有媒體對全國 51 所職業本科院校在各自省份招生最低錄取分數統計分析後發現,2024 年,職業本科院校物理類最低錄取分數為 442.76 分,高出各省物理類本科最低投檔線 31.22 分;職業本科院校歷史類最低錄取分數為 425.07 分,高出各省歷史類本科最低投檔線 23.93 分。其中,以 " 雙高計劃 "(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院校為基礎,升格為職業本科的院校表現更佳,與各省本科最低投檔線的分值差達 50 分之多。一些可以上普通高校甚至是可以上名校的考生,選擇到職業本科去學技能,走技能成長之路,看重的當然也是技能所帶來的就業确定性、安全感。
無數個體的選擇匯聚成一組組生動的數據。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窺見當下年輕人在學習、就業等重大選擇中,更加理性、務實的趨勢。考研熱降温,并不會影響高校選拔優質生源,反而可能更有利于篩選以學術為志業的學生,提高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年輕人不再在卷學歷的路上狂奔,或許也有利于扭轉本科教育淪為 " 研究生預科 " 的趨勢,有助于本科教育回歸其本質。當然,在考研降温,考公、考編持續升温的背景下,提振經濟形勢、改善就業環境,讓年輕人可以更勇敢地擁抱市場,能夠少一些顧慮地随心闖蕩,是一個更重要的命題。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