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寫下“申”動注腳,歡迎閲讀。
方廳水院效果圖
春夏交替的鮮亮時節,在被稱作 " 長三角原點 " 的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新池村,大型挖機落下鏟鬥,挖下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 模範間 " ——水鄉客廳最核心項目方廳水院奠基的第一鏟。
沿着時間之河溯流而上,去年 6 月,也是在這裏,10 個長三角一體化重點項目宣告開工。水鄉客廳 " 藍環 " 工程先導段、江南圩田展示園一期等紛紛 " 落子 ",代表着水鄉客廳建設按下加速鍵,今年 5 月,這一象征有了現實的印證。而明年底,跨省網域 " 四合院 " 方廳水院就将完工,步于廊橋之上,上海、江蘇、浙江間的省級 " 通勤 " 僅需以分鍾計數。
長三角區網域 " 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 " 的一體化發展有了真實注腳。產業合作、互聯互通、制度創新、公共服務、生态環境聯保共治……過去一年,上海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留下了一幅幅生動畫面。
" 長三角數字幹線 " 點燃科創引擎
以上海青浦區為起點,一條萬億元級别的 " 長三角數字幹線 " 延伸開來。作為幹線的重要節點,西岑科創中心将打造成一座 " 世界級科創小鎮 "。據青浦區長三角區網域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蔡智慧介紹,位于西岑科創中心東片區的華為青浦研發中心,8 個建設組團已于去年全部實現結構封頂,預計 2024 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将成為華為全球最大的科技研發中心之一;西片區的西岑科創園區正加快推進建設,預計下半年進入實質性開工建設階段。
而被稱為改革試驗田的長三角國創中心,是由科技部批復,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牽頭,聯合江蘇、浙江和安徽相關機構共建的綜合類國家級技術創新平台,于 2021 年 6 月揭牌成立,總部位于上海張江科學城。長三角國創中心副主任譚瑞琮告訴記者,中心在上海和江蘇建設了 92 家研究所和功能型平台,與國内龍頭企業成立了 310 家細分領網域龍頭企業聯創中心," 這些都為揭榜挂帥項目的成功對接打下堅實基礎 "。
據悉,截至今年 5 月,長三角國創中心擁有 1.5 萬多名研發人員,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能源與環保等領網域,轉移轉化技術成果近 6000 項,服務企業累計超過 2 萬家。
天藍、水清、岸綠築就 " 詩畫江南灣 "
吸引 " 好經濟 " 離不開 " 好風景 "。緊靠華為青浦研發中心,一條由 7 個天然湖泊綴連而成的 " 珠鏈 " 蜿蜒而過。 青浦區水利管理所副所長向赟旭告訴記者,這裏正是藍色珠鏈一期工程,項目共整治河道中心線長度 12.3 公裏,岸線 56 公裏,将重點構建 " 珠鏈十二景 ";二期工程預計明年開工,2025 年建成完工。
而在鑲嵌于示範區這塊 " 世界級料子 " 上的翡翠——元蕩湖,生态岸線貫通工程三期(青浦段)已經完成,新增 3.1 公裏貫通岸線。這裏還結合大觀園内十二金钗的故事,以濱水景觀和水岸植物打造了一座 " 十裏畫廊,江南尋芳 " 的 " 詩畫江南灣 "。年内對外開放後,附近居民在湖畔散步,能看到林木葱茏、碧波蕩漾,更能享受清幽雅致的古典園林意境。
不止水清岸綠,在三省一市生态環境聯保共治下,區網域裏 " 水晶天 " 也更多了。空氣質量方面,去年長三角地區 41 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 83.0%,PM2.5 濃度為 31 微克 / 立方米,連續 3 年達到國家二級标準。
軌道上的長三角也跑出了 " 加速度 ",湖杭鐵路建成運營,滬渝蓉沿江高鐵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通蘇嘉甬鐵路等項目開工建設。
在公共服務領網域,跨省申領身份證、跨省户口遷移、跨省就醫、異地購房提取公積金……越來越多的跨省事務辦理已如同城般便利。截至目前,長三角政務服務 " 一網通辦 " 已上線 148 個項目,累計全程網辦近 650 萬件,線下視窗服務超過 32 萬次;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量逾 1600 萬人次。
從打通一條 " 斷頭路 "、共治跨網域 " 一江水 ",到科技創新齊發力、民生服務 " 一家親 ",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藍圖正逐步演變成生動的現實圖景。
作者:張天馳
編輯:傅璐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