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超10城想建“第二機場”:誰有戲?誰落空?,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曾思怡
第二機場有個别名,叫 " 共享機場 "。
通常這個機場不建在大城市地界上,而是選址大城市周邊的小城,既可緩解超大城市機場運輸壓力,又能實現周邊區網域共享。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有超過 10 城提出要建設第二機場,這其中,有的城市順利從提議、規劃、審批走向建設、運營,也有城市在激起一番水花後,連選址還沒有确定、就不了了之。
航空分析師林智傑認為,對于大規模異地新建第二機場,不能一哄而上。新建一座大型機場,要看當地有沒有旅客出行的需求,有沒有經濟發展的需要,有沒有足夠便捷的地面交通配套,即:" 有多少人?有多少貨?有多少錢?"
白雲機場,我國最繁忙機場 圖源:圖蟲創意
此外,時代周報記者綜合梳理發現,第二機場能否從計劃變成現實,也與一座城市在運營機場客流量飽和度、都市圈交通布局需求、區網域經濟發展和戰略定位緊密相關。
那麼通觀近年 " 雙機場 "" 第二機場 " 建設布局,誰有戲?誰落空?
從 " 雙機場 ",到第二機場
自 2021 年成都天府機場建成後,成都成為我國第 3 座 " 雙機場 " 城市,另外兩座是北京和上海。
機場是門户樞紐的标配,體現城市能級和影響力,能促進臨空經濟等產業聚集,被視為拉動區網域經濟的增長極。
根據飛行區等級大小,機場等級又細分為 12 類,其中 4F、4E 又被視為最大和第二大的等級。上述所提到的 " 雙機場 " 城市,指的也是城市地界内有兩座 4F 或 4E 等級的機場。
普遍認為,相較于單機場,雙機場意味着更龐大的客運能力、更大面積和高密度的覆蓋力度,也意味着機場對城市經濟的促進作用更明顯。
由此,很長一段時間,上述 3 城之外的一眾超大城市,陸續喊出要打造 " 雙機場 " 城市。
不過近年來,和早前争搶成為 " 雙機場 " 城市不同,擴建原有機場、新建異地第二機場,成為一眾超大、特大城市推進和完善機場布局的主要路徑。
圖源:圖蟲創意
比如廣州。
不久前,廣州新機場(即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的項目建議書獲得國務院立項批復同意,規劃飛行區等級為 4E。最新消息顯示,12 月 25 日,機場前期同步實施工程已在佛山高明動工。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項目名為 " 廣州新機場 ",但選址不在廣州、而在佛山高明區,因此又被稱為廣州第二機場。
從該機場的規劃和定位來看,其被視為 "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航空樞紐之一、廣州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灣區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
不妨來看,位于佛山高明區的 " 廣州新機場 " 項目,距廣州中心城區 80 公裏左右,且毗鄰肇慶高要區。當前佛山僅有的一座沙堤機場,設施舊、體量小,又被網友形容為 " 最破機場 ",而肇慶及其所在的粵西地區更是機場資源匮乏,且粵西也是廣東經濟的增速較慢的區網域。
将新機場選址該處,既有疏解部分白雲機場客流功能,開發更多飛行需求,還可一改佛山及粵西地區機場資源相對匮乏的狀态,實現從交通建設到經濟發展的雙重賦能,這也從新機場 " 大灣區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 的定位得見。
類似的,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還有深圳、南京、重慶、鄭州、西安、昆明等十多座城市均表露建設第二機場之意,這其中,全國 10 座超大城市(市區常住人口超過 1000 萬人)均位列其中(除天津)。
誰建?誰不建?
當下普遍認為,在全國大基建放緩的背景下,大城市周邊的市網域鐵路建設、第二機場建設,被視為仍有顯著增長空間的兩個方向。
在第二機場建設領網域,雖然有想法、有計劃的城市不少,但進度不一,其中有城市已走到審批、建設的階段,也有城市只停留在計劃層面。
具體來看。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除了上述已開工建設的廣州第二機場,被視為武漢第二機場的鄂州花湖機場已經通車,重慶第二機場璧山機場在 2023 年就獲中國民航局批復,深圳也于今年 11 月提出要在惠州建第二機場,同月南京也提出建設第二機場馬鞍機場,上海更是于近期敲定第三機場選址——江蘇南通。從規劃和推進來看,上述城市第二、第三機場建設勢在必行。
不過另一邊,早前同樣提出建設雙機場的鄭州、西安、昆明、杭州、青島及濟南等城市,雖早年引發一陣轟動和讨論,但還沒走到規劃選址,就歸于沉寂。
為何出現這種分化?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看第二機場建設的背景。
為城市原有機場解壓,是建設第二機場的主要原因之一。
繼續以 " 廣州新機場 " 項目為例。縱觀全國主要城市機場旅客吞吐量,2020 年以來,廣州白雲機場年年高居全國首位,今年前 50 周,白雲機場的旅客吞吐量達到 7286.1 萬人次,按照目前白雲機場的設計容量 8000 萬人次,客流量正在不斷逼近設計容量。
為此,廣州一邊擴建白雲機場,一邊建設第二機場,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提升客流容量,疏解機場客運壓力。
機場客流前 10 城概況 時代周報制圖 數據來源:各地官方報道
當然也可以開發更多飛行需求。在成都天府機場開通以前,北上廣 3 地年旅客吞吐量常年居于全國前三,不過伴随着成都天府機場開通," 雙機場 " 模式進一步打開飛行需求,2023 年,成都兩個機場旅客吞吐量達 7492.4 萬人次,超越廣州排在全國第三。
不過,是否要建第二機場,也與都市圈、城市群的發展情況和需求緊密相關。
上述第二機場建設基本 " 定音 " 的幾個城市,基本位于長三角和珠三角,這也是我國經濟最活躍的兩大區網域。
比如南京。當前南京在運營的祿口機場,2023 年旅客吞吐量為 2736 萬人次,距設計容量 3600 萬人次還有較遠距離,且還有擴建規劃,從客運壓力而言,似乎不必再建第二機場。
事實上,上述諸多城市第二機場計劃落空,一大原因就是在于,相關城市當前機場旅客吞吐量距離設計容量還有較大距離。
不過若從都市圈的角度看。作為我國首個國家層面批復的都市圈,馬鞍機場彌補了南京都市圈北部機場資源相對匮乏的現狀,與祿口機場一北一南分布,有益于形成差異化定位和優勢互補,增強南京都市圈整體對外通達能力。
往遠了看。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濤曾指出,南京現有 3000 多萬常住人口,到 2035 年南京都市圈常住人口規模将超過 3500 萬人次,甚至有望達到 4000-4500 萬人次,而根據世界級城市群人均航空出行量約為每年 8-10 次,未來南京都市圈每年可達 2.8 億 -3.5 億人次,但祿口機場只能滿足 1 億人次左右的出行需求。
把目光移至成渝。這裏不僅是我國戰略腹地,也是西部崛起的關鍵,近年被國家層面給與更多重視和資源傾斜。繼成都成為 " 雙機場 " 城市之後,重慶第二機場規劃也基本落定。
當然,成渝地區機場建設進程相對較快,也在于其地理特性,深處西南腹地,距離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重要經濟區網域均超 1000 公裏以上,飛機往往比陸地交通更為迅速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