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河南發現大寶貝,真中!,歡迎閲讀。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号:地球知識局
NO.2472- 河南恐龍大發現
文字:李雨
校稿:朝乾 / 編輯:果栗乘
【致謝】
本文圖片内容得到了河南自然博物館的大力支持
特此感謝
河南,古稱 " 豫 ",謂之一人牽一象,河南不僅僅曾經有象,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間中,河南省橫跨我國南北形成了獨特地質地貌,而地質歷史時期的古地貌古氣候又使得數之不盡的古生物在這片沃土上活躍。
遠古時期,河南一帶氣候尚暖
有很多大象活動
殷墟考古中就出土了亞洲象的遺骨
(圖:許慎《説文解字》)▼
假如我們把時間線推回上古乃至 6600 萬年前的時候,随處可見的各種動植物在這裏活躍;假如更往前一點,推回至距今約 1.2 億年,身長數十米的龐然巨物在這裏繁衍生息。
在這些巨物面前
大象也不過是個 " 小家夥 " 罷了
(圖:britannica)▼
是的,它們就是地球上曾經的主宰——恐龍,而我們現在只能在中生代(距今約 2.5 億年 -6600 萬年前)的地層中尋找他們的零星身影,他們留下的骨骼就是恐龍化石。
這些曾經的地球霸主
随着時間被塵封在塵土中
(圖:壹圖網)▼
而河南省恐龍化石的發現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温馨提示:我局有個文博考古群,如果你是文博考古的從業者或愛好者别錯過文末的加群方式哦!
一波三折的恐龍發現之旅
1972 年,河南省栾川縣秋扒鄉村民在修建水庫時發現了幾枚奇怪牙齒,後送往北京,經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後文簡稱 " 北古所 ")董枝明研究員鑑定後,命名為 " 栾川霸王龍 "。不久後,研究人員前往化石發現點再次組織調查,卻并未發現類似的恐龍骨骼。
村民發現的這幾顆牙齒
看起來确實不一般
(圖:董枝明,1979)▼
20 世紀 70-90 年代,南陽地區發現了存量驚人的恐龍蛋化石,同期在南陽範圍内先後發現并命名了 " 諸葛南陽龍 "。但這一時間段,尚未在河南省内發現恐龍化石集中地區。
諸葛南陽龍是南陽盆地中
第一種依據骨骼建立的恐龍屬種
(圖:flickr)▼
1989 年,洛陽市汝陽縣三屯鎮曹鴻欣老人在收購 " 龍骨 "時,發現部分 " 龍骨 " 形态不同尋常,附信将 " 龍骨 " 寄至國務院,後被轉達至董枝明手中,鑑定後認為其可能為恐龍椎體化石。
所謂 " 龍骨 ",是一味中藥名,多指新生代多種哺乳動物骨骼的化石,多埋藏于第四系黃土中,主要礦物是高嶺土等粘土礦物,這類型礦物具有強烈的吸附作用,化學成分主要為碳酸鈣(CaCO3)、磷酸鈣 [ Ca3 ( PO4 ) 2 ] ,含鐵、鉀、鈉、鋁等微量元素。
了解中藥的朋友可能比較熟悉龍骨
龍骨有益腎鎮驚、生肌斂瘡的作用
(圖:圖蟲創意)▼
而被當地群眾當龍骨的汝陽恐龍化石,多埋藏于早白垩世晚期的砂岩、泥岩中,主要成分多為硅化物或者碳酸鈣。
時年 9 月,董老師委派其學生呂君昌博士(1965-2018)赴汝陽調查并确認化石出處,并從村民手中收集了部分恐龍化石(包括肱骨、椎體等),現收藏于北古所。
1993 年,呂博士再次前往汝陽開展工作,采集了部分恐龍股骨、椎體等化石,同時發現當地群眾部分用恐龍椎體化石拴牛,砌地基的石料裏有恐龍化石殘塊,确定在地質歷史時期汝陽地區有恐龍活動。
汝陽龍股骨比成年男性還高了不少
(汝陽龍股骨 圖:wiki)▼
(汝陽龍背椎 圖:wiki)▼
2006 年 1 月,經省政府審批後,由北古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後文稱 " 地科院地質所 ")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等聯合組成的工作組前往汝陽三屯一帶開展勘查。
曹鴻欣老人帶着工作組冒着風雪嚴寒尋找化石點,掀開了河南省恐龍發現的序幕,開啓了河南省的化石采集、征集、發掘、研究等工作。此後的工作一直持續至今。
呂君昌研究員與曹鴻欣的合影
(圖:賈松海,2006 年)▼
科研部門在汝陽、栾川、内鄉、西峽、淅川等地開展古生物化石調查采集研究工作。十餘年來,先後命名了汝陽黃河巨龍、巨型汝陽龍、洛陽中原龍、迷你豫龍等 20 餘古生物的新屬種。
在省内共有 15 縣(市)發現了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或恐龍腳印化石,分布在河南省的 14 個中生代紅層盆地中。
河南主要恐龍化石分布示意▼
億萬年遺珍,匯聚一館
2021 年 3 月,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正式更名為河南自然博物館,并向社會展示 " 中華貝貝龍 "、" 巨型汝陽龍 "、" 汝陽黃河巨龍 "、" 迷你豫龍 "、" 洛陽中原龍 "、" 西峽巨型長形蛋 "、" 君昌豫鳥 "、" 復齒河南龍 "、" 中原豫俊獸 "、" 義馬銀杏 "十大鎮館之寶。
如今的河南自然博物館
位于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
1992 年,河南西峽縣陽城鄉農民發現了一窩保存有胚胎化石的恐龍蛋,其發現不久流失到美國,1996 年由《美國國家地理》報道後引起了國際轟動,被稱為 " 路易貝貝 ",2001 年被 The 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 收藏展覽。
National Geographic 1996 年 189 卷 5 期封面▼
2010 年,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在省政府的支持下,于 2013 年 12 月 19 日将其正式接收回歸祖國,并收藏于河南自然博物館,後正式研究将其命名為中華貝貝龍(Beibeilong sinensis Pu et al., 2017)。
該化石中胚胎化石長 38cm,單個恐龍蛋長約 43cm,骨骼化石上覆于恐龍蛋化石,呈左側卧,應為自然埋葬,形成于距今約 8600 萬年的白垩紀晚期。
中華貝貝龍标本
長 × 寬 × 高:68 × 47 × 17cm,重 78.5kg
(館藏編号:41H Ⅲ 1219 ) ▼
中華貝貝龍生物形象科學復原圖
(繪:趙闖)▼
與中華貝貝龍共同保存的恐龍蛋是西峽巨型長形蛋(Macroelongatoolithus xixiaensis Li et al., 1995),因最早發現于西峽而命名,其孵化後便會有中華貝貝龍破蛋而出。
該化石是目前發現的保存最為完好的恐龍胚胎骨骼化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胚胎化石,胚胎與蛋共生的恐龍标本世界罕見,它們的成年個體應能入選最大的竊蛋龍類行列。
西峽巨型長形蛋
(館藏編号:41HV0003-16)▼
發現中華貝貝龍和西峽巨型長形蛋的南陽地區,是河南省古生物化石保存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科研人員先後在此發現了諸葛南陽龍、河南寶天曼龍、河南西峽龍、張氏西峽爪龍、陽城張衡龍、南陽豫龜、内鄉原網形蛋、夏館楊氏蛋等,共同組成了南陽地區的内鄉夏館、西峽和淅川中生代晚期動物群。
南陽内鄉夏館、西峽和淅川
中生代晚期動物群部分古生物▼
億萬年前的河南,無比精彩
2007 年,河南省汝陽縣劉店鎮農民發現疑似恐龍骨骼化石,經由河南自然博物館前往調查,發掘修復後進行裝架。研究後該化石被命名為巨型汝陽龍(Ruyangosaurus giganteus L ü et al., 2009)。
" 巨型汝陽龍 " 是蜥腳類恐龍的一個屬
屬于泰坦巨龍形類
(圖:dinosaurpictures.org)▼
它活躍于距今約 1 億 2 千萬年的早白垩世,體長 38.1m,頸部長 16.5m,頭部高度 14.5m,體寬 3.3m,體重可達100 多噸,相當于 20 頭成年大象的重量。巨型汝陽龍是迄今發現世界上最大的恐龍之一,是世界上已知的薦椎最大、背椎椎體最大、骨骼最粗壯的恐龍。
巨型汝陽龍初次裝架完成
(圖:張紀明)▼
截止目前為止,在汝陽地區先後發現了洛陽中原龍、汝陽黃河巨龍、劉店洛陽龍、史家溝岘山龍、汝陽雲夢龍等新屬新種及恐龍蛋、龜鱉類、無脊椎動物等。在化石集中保存區網域,還發現了蜥腳類恐龍的替生齒,據此推測出蜥腳類恐龍的換牙時間可能為 76 天。
修復的巨型汝陽龍背椎(館藏号:41HIII-0002)▼
巨型汝陽龍骨骼復原圖及生物形象科學復原圖
汝陽蜥腳類恐龍動物群部分化石▼
2007 年,河南自然博物館在栾川縣秋扒鄉發現了埋在晚白垩世地層中的一些零星骨頭,經系統發掘修復研究後,發現該化石保存極為完整,長約 60cm,如柴雞般大小,由河南自然博物館、地科院地質所将其命名為迷你豫龍(Yulong mini L ü et al., 2013)。
迷你豫龍化石标本(館藏編号:41H Ⅲ 0109)▼
它是一個幼年個體,可能不足一歲,帶有較多原始特征。迷你豫龍竊蛋龍類古地理分布和遷徙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迷你豫龍骨骼復原模型▼
迷你豫龍生物形象科學復原圖
2008 年,河南自然博物館在發現迷你豫龍化石的不遠處,又發現了一塊鳥類化石标本,它被命名為君昌豫鳥 ( Henania lujunchangi Xu et al., 2021 ) 。種名 " 君昌 " 是為了紀念對我國古生物研究做出傑出貢獻的呂君昌研究員。
" 君昌豫鳥 " 是河南自然博物館自主發掘到的第一件也是唯一一件鳥化石,更是迄今河南省境内發現的中生代唯一的、最古老的鳥化石。該化石是一只雄性個體,整體保存完好,頭骨是全球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好的反鳥頭骨化石。
君昌豫鳥模式标本
(館藏編号:41HIII-0103;比例尺:50mm)▼
君昌豫鳥科學形象復原圖
距今約 7000 萬年的晚白垩世,秋扒地區同時有栾川霸王龍、中原豫俊獸、栾川伏牛蜥等9 種不同類型恐龍、4 種恐龍蛋、2 種哺乳動物、3 種蜥蜴等在活躍,它們共同組成了 " 栾川動物群 "。
橫屏 -栾川動物群部分化石▼
中生代跨越 1.2 億年到 6600 萬年,形成了在世界範圍内廣泛分布白垩紀地層,而此時也是恐龍王朝最為繁盛的時間之一,最終随着那一顆天外來客戛然而止。
沒有什麼可以永世長存
人類要時刻警惕自我的膨脹
(圖:shutterstock)▼
在經歷了千萬年乃至億年的地質變化後,這些生物的化石總是在不經意間被現代人所發現,依據這些蛛絲馬迹,讓我們得以窺見過去的時空。
生命從遠古的海洋中走來,從海洋到陸地,從低等到高等,一步步将我們的地球改造成為如今的樣子。而我們僅能從岩層中所獲得的片刻記錄去反演當時生命 - 地球 - 環境之間的互相影響。
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可以讓我們知曉我們從哪裏來,地球生命從哪裏來,而未來我們又往何處去。
最後:
【快來聊天啦】
我局有文博考古群,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們加入!
* 如果你是文博考古的從業者或愛好者,可以來【微信公眾号後台私信】,用一兩句話介紹下自己。運營小姐姐會根據情況拉你進群哦 ~
* 進群請務必自我介紹一下,直接回復 " 進群 "" 讀者群 " 之類的字樣不會有機器自動回復,只會讓後台的小姐姐很生氣≥﹏≤
* 申請人多時請耐心排隊等候回復。只要系統正常,工作人員就會逐一看到大家所有人的消息哦
上下滑動查看參考資料:
[ 1 ] 徐莉,賈松海,方建華等,2020,河南省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北京:地質出版社。
[ 2 ] 賈松海,張海清,徐莉等,2019,河南省古生物模式标本(古脊椎動物),北京:地質出版社。
[ 3 ] [ A. E. 裏克森著 ] ,史慶禮,吳文裕、董枝明,邱占祥譯,1979,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動物化石的修復與保存(内部資料)。
[ 4 ] 徐莉,呂君昌、張興遼等 ,2017,河南汝陽盆地的恐龍化石,北京:地質出版社。
[ 5 ] 餘海東,代輝,王麗霞等,2023,DZ/T 0440-2023 古脊椎動物化石發掘與修復裝架技術規程 ,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 6 ] 蒲含勇等,2016,河南省古生物圖鑑,北京:地質出版社。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賈松海
END
擴展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