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陳天橋與《科學》雜志聯手,3萬美元懸賞AI驅動科學研究,獲獎論文發Science,歡迎閲讀。
近日,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ianqiao & Chrissy Chen Institute,簡稱研究院)與《科學》雜志聯合宣布,推出一項 AI 驅動科學大獎,表彰全球範圍内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各個領網域科學研究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青年科學家。
前中國互聯網大佬陳天橋,在腦科學領網域深耕 8 年,全力投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近兩年,斬獲頗豐,在此之際推出的這一國際大獎頗為引人矚目。
聚焦全球化、跨學科、青年科學家
據研究院與《科學》雜志官網披露,此次評獎征集的内容為 1000 字左右的論文,對象是全球利用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在科研領網域(自然科學,包括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取得重要突破的青年科學家(獲得博士學位 10 年以内)。大獎和優勝者得主将分别獲得 3 萬美元和 1 萬美元的獎勵,以及《科學》雜志數字版 5 年免費訂閲,所有獲獎論文将發表在《科學》雜志。
該獎項目前已經開放報名,截止時間為 2024 年 12 月 13 日,可點擊 " 閲讀原文 " 或復制鏈接了解進一步情況和申請: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page/how-enter-chen-institute-science-prize-ai-accelerated-research
作為全球最大的私人腦科學研究機構之一,研究院和全球頂級學術雜志《科學》從 2020 年開始,每年合作舉辦一次腦科學高端國際論壇,主題涉及腦機接口、人工智能等前沿領網域。2024 年 11 月,雙方将首次在中國上海舉辦人工智能與精神健康國際學術論壇。
研究院創始人雒芊芊介紹,早些時候,她和陳天橋與《科學》雜志總編輯見面提出合作辦這個獎項,一拍即合。雙方不僅一致看好 AI 對于科學研究的巨大推動,而且研究院的三大特色全球化、跨科學、青年科學家,和《科學》雜志同樣高度吻合。
這次申報作品需要投稿一篇符合方向的千字論文,用這種相對低門檻的形式,鼓勵更多的青年科學家參與。雒芊芊説,對于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青年科學家來説,最看重的是在《科學》這樣的世界頂級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希望這次大獎能為一些人圓夢。《科學》雜志資深編輯 Yury V. Suleymanov 則表示,非常期待這些成果,能被全球其他研究者借鑑,并為使用人工智能產生開創性的科學研究提供靈感源泉。
期待 AI 科學家成為諾獎主力
據透露,這個獎項的中文名稱 AI 驅動科學大獎,是陳天橋本人定下來的。他認為,與推動、促進等詞語相比,驅動這個詞,能夠更好地體現 AI 本身就是為科學研究提供不竭動力的強勁引擎,更貼切,也更具力量感。
從關注 AI+腦科學,推出 MindD 計劃資助中國科學家建設高質量腦科學數據集,到獎勵 AI 賦能各項科學研究,合辦 AI 驅動科學大獎,研究院在 AI+科學領網域的布局日趨豐富和深入。
雒芊芊透露,在與《科學》雜志總編輯會面尾聲,陳天橋暢想説,非常期待在未來的諾獎得主中,湧現出越來越多的 AI 科學家,甚至在某一天,AI 本身就能成為科學大獎得主。話音剛落,引來大家會心一笑。
全球 AI 獎項并不少,但是獎勵 AI 驅動科學研究的鳳毛麟角。陳天橋在 2021 年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就呼籲,要更多關注和支持那些甘于坐學術冷板凳的 AI 科學家。
據了解,2023 年以來,陳天橋在全球招募了一批優秀 AI 科學家、工程師,進入到非盈利機構天橋腦科學研究院工作,研究如何用人工智能助力腦機接口解碼大腦奧秘,提升公眾精神和心理健康,延緩認知衰老等。
陳天橋介紹:" 我給這些 AI 工程師一樣甚至高于同級别產業工程師的薪酬待遇,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資源,讓他們和我們的神經科學家、認知科學家、神經和精神臨床醫生一起工作,用 AI 研究最酷、最前沿的科學。" 他透露,研究院還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瑞士日内瓦大學、日本東京大學、中國蘇州冷泉港等地資助了 AI+腦科學高端夏校,已經培養了 200 多位優秀青年學生。
陳天橋進一步指出,目前的人才還遠遠不夠,AI 驅動科學大獎就是一張英雄帖,同時,研究院正在建設一個全面服務于這些人才的社區,今後還會通過科學交流、培訓指導、資金支持等更多的形式,持續招募、扶持有志于科學研究的 AI 人才。
* 本文系量子位獲授權刊載,觀點僅為作者所有。
— 完 —
量子位 QbitAI
վ ' ᴗ ' ի 追蹤 AI 技術和產品新動态
一鍵三連「分享」、「點贊」和「在看」
科技前沿進展日日相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