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國人的上半年 中國人的下半年,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IC photo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笛 杜濤
一.
今年 " 五一 " 假期是疫情三年後,中國人迎來的第一個長假。
假日期間,國内旅遊出行合計 2.74 億人次,接近 2019 年同期的 1.2 倍,實現國内旅遊收入 1480.6 億元,基本與 2019 年持平,這意味着出去的人更多了,但每個人花的錢更少了。
如果再考慮到這還包括了本輪漲幅明顯的住宿費用,從數據上來看,中國人今年 " 五一 " 出行消費有點 " 緊巴巴 "。
今年上半年,憋了許久的中國人忙着出門、忙着旅遊、忙着購物,消費市場也打開大門,等着一貫擁有強勁消費力的國人填補幹癟了三年的錢包。
但在一季度的反彈過去後,商家突然發現:中國人沒有那麼愛花錢了。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4 月同比增長了 18.4%,但整個上半年的整體增速只有 3.1%,這裏面當然有基數的原因,但整體仍低于此前的市場預期,疫情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基本都在 7% 以上。當然,這裏面也有增速很快的項目,比如金銀珠寶類,上半年的增速在限額以上商品零售中排名第一。
一位做直播的朋友説,今年一天的帶貨量還不及去年的一半,去年 "618" 一場茶葉帶貨不算退貨金額,可以到 3000 萬元,今年只有 100 萬,他看着多家玉石店鋪殺進了平台銷售前列,百思不得其解:
" 以前只要價格夠低,總有人買。現在價格都低成這樣了,怎麼還沒人買?"
二.
7 月 27 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列出了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新困難和挑戰,首當其衝的就是 " 國内需求不足 "。
内需裏有兩件事情:消費、投資。
投資是我們比較擅長的事,在這件我們擅長的事情上,今年表現平平,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特别是其中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增速逐月走低。
我們之所以擅長投資,是因為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和政策執行者,這裏面核心角色是:地方政府。
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都在忙什麼呢?
有的地方政府忙着用城投公司為土地市場 " 兜底 ",有些地方政府開始研究 " 股權财政 " 是什麼,還有的地方政府因為拍賣停車場受到關注。
這不是個例,簡單翻一下招标網站,今年地方政府是很熱衷于停車場這門生意的,有地方政府的人提到了原因,一個是停車場易得,路邊劃條線,就能變資產;另一個是停車場剛需,屬于優質的資產,地方政府把停車場拍賣給當地國企,形成價格後,再由國企找銀行融資,或者一次性出讓數十年的使用權。
所以,有些人可能會發現近幾年自己生活的城市裏,道路兩邊停車位多了很多。
整體來看,土地收入下滑的趨勢未有改變,而且地方政府支出的責任并未減少,2023 年的地方政府遇到了比 2022 年更緊張的收支局面,地方政府今年要急着搞錢。有地方财政人士接受我們采訪的時候提到過今年要幹的事情太多了,比如保民生、保工資、保運轉等,已經沒有太多餘力去拉動基建投資。
另一件事情,我們一直在努力學習如何去做。
中國在諸如居民消費率和最終消費率等指标上排名一直處于靠後的位置。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為全球各國人民生產了大量的產品,但我們自己消費的卻沒有那麼多。
從 2008 年以來,中國才開始在消費端發力,給世界留下了 " 買買買 " 的印象,但從 2018 年,消費增速開始有放緩的迹象。有印象的人應該記得,那兩年有一個話題很火,叫做 " 消費降級 ",當時的一種説法就是拼多多之所以能夠成功,原因在于趕上了 " 消費降級 " 的趨勢,而其他電商則誤判了中國消費趨勢的變化。
可能也正是因為這一段經歷,今年電商平台反應非常迅速,紛紛把 " 低價 " 作為核心的競争策略。
消費提振難,投資又難以進一步發力,就會導致整體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就難以銷售出去,上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了 16.8%; 需求不足,房地產投資短暫回暖後又逐月走低;需求不足,使得與基建、房地產關聯的水泥、鋼筋也好,或者電子消費產品,都有點賣不動了。
當然,需求不足也并非中國獨有的問題,今年全球的需求都不足,智能設備全球出貨量大減,手機看起來都有點 " 夕陽行業 " 的意思。
三.
内需不足,大家都在想辦法。
疫情期間,經濟學家就開始在争論一個話題,到底應該怎麼刺激需求,是加大政府投資力度還是給企業減税,又或者給居民發放消費券和現金。
這幾個都是刺激内需的政策工具,不太準确地形容三者的區别就是:當我們希望可以提振内需的時候,我們到底打算把錢給誰花,給政府、給企業、還是給消費者?
在 2022 年,中國施行了針對企業側的大規模留抵退税,又以專項債擴容的形式提高了政府引導的基建投資。
今年消費的重要性開始逐步凸顯,2022 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今年 7 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都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放在了關鍵位置。
地方政府開始采取一些措施去刺激消費,比如在今年上半年,各地此起彼伏的消費節和到處冒頭的夜市,一些城市政府開始以更為友好的态度款待遊客,讓外地朋友體驗到了 " 服務型政府 "。各部門也拿出了對策,從汽車消費到充電樁下鄉,再到更細化的家庭安防、智慧廚房、健康衞浴等。
在 7 月最後一天,國家發展改革委也發布了此前多次提及的 " 刺激消費 " 措施——《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以下簡稱 " 消費二十條 "),20 條措施涉及廣泛,每條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落地性。
這些檔案的出台都是為了提振消費信心,穩定和提高國内消費需求。高質量的供給能夠引領新需求,但很多時候,中國人不是不擅長消費,也不是生產不出高質量的產品,只是摸摸褲兜,消費能力有點夠不上我們的生產能力。
從實際出發,刺激消費,也要讓居民收入漲起來,政策在不斷強調這一點。
7 月 27 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内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把實施擴大内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 " 消費二十條 " 中也提及了"優化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全鏈條良性循環促進機制"。
四.
不僅是消費,在這個上半年和下半年交界之時,一些產業的拐點和更具力度的政策表述開始出現。
" 民營經濟 31 條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的出台引起了企業界和經濟學家的廣泛讨論,民營企業家等待政策的進一步落地,經濟學家則開始對進一步的政策方向提出建議,劉世錦在 2023 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主論壇上提議 " 不要再按照所有制劃分企業,而是改為按規模、行業、技術類型等特性劃分企業 "。
中國經濟出現的新挑戰讓更多的人開始将目光移向結構性改革政策,而不僅僅是讨論刺激性政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劉尚希表示 " 需要一次頗具深度和規模的改革,釋放新一輪改革紅利 ",首當其衝的是城鄉二元結構的轉型和改革。
房地產產業本身和針對其的監管政策,都在 2023 年上半年迎來了深刻的變化,如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所述," 适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适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 "。
這些我們熟悉的政策路徑、產業路徑的表述,似乎都在這個 2023年上半年迎來了變化。
過去若幹年中,我們的政策目标大致有兩側,一側的關鍵詞是政府、國資、投資、供給……;另一側是企業、消費、需求、民資……,兩側并非對立,但每當我們面臨政策的兩難選擇時,從結果看,有時候更容易傾向于前者。
但最近一段時間,我們一方面加強前者,一方面也開始着力于後者。
五.
總體來看,今年的上半年,中國人和中國企業總體都有點 " 窮忙 ",就是一種很忙但不太賺錢的狀态。
有一位經濟學研究者提到,他在調研中發現為了修復資產負債表,老百姓、企業等微觀主體一刻也沒有停歇,根據這個現象,這位研究者的判斷是 " 微觀基礎依然保持比較好的活力 "。
資產負債表這個詞有點學術。簡單理解,你在 2018 年買了一套 130 萬的房子,貸款了 60 萬,那麼資產端就有 130 萬,負債端包括 60 萬的房貸以及 70 萬的所有者權益——即你的首付;如果這個房子這幾年跌了 20 萬,那麼為了讓資產和負債一致,負債端也得降,房貸是銀行的,一分不會少,少的是所有者權益——你的首付。
那麼會不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由于資產價格猛跌,所有者權益減完後,資產和負債依然不能平衡?
會,這就是破產。
經濟學家辜朝明的 " 資產負債表衰退 " 描述就是這種狀态,他認為日本經濟衰退就是因為當年資產暴跌後,企業技術性破產,但因為還有良好的現金流,企業和居民開始了漫長的還貸之路,在這個周期中,企業不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标,而是以負債最小化為目标。
作為一個用來解釋日本上世紀經濟的學術理論,卻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中國引起了一定的共鳴。
它所描述的那種狀态剛好契合了部分國人一年多的感受,比如 " 提前還貸 "" 逆向換房 ",在近十年才開始降低儲蓄、提升消費的中國人,又 " 縮 " 了回去,開始更愛儲蓄、更擔憂債務、更保守地預計未來,更想在當下 " 躺平 "。
當然,與當年的日本不同的是,盡管嘴上喊着 " 躺平 ",但在 2023 年上半年,中國人還是很誠實地奔波在各處。交通運輸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營業性客運量、城市客運量等出行量已經遠超疫情前同期水平。
年輕人忙着找工作,最近就業壓力有點大;中年人忙着賺錢,客户領導的預算都緊了,更要伏着身子幹活;有些中低收入家庭,過去三年動用了老底,要趕緊想辦法填補;有小孩的家庭憋了三年,暑假要出去旅遊——帶小孩去北京的時候,發現有些景點對人流把控非常嚴格,大部分景點都需要預約,這是疫情時期延續下來的習慣,但适應能力極強的中國家長還是克服種種困難,順利完成行程,并能總結出各種千字帶圖的旅遊攻略。
在這個上半年已經結束,下半年正在開始的時刻,勤勞的中國人如上述研究者所説,仍然在忙着修復自己的 " 資產負債表 " ——一種更廣義的 " 資產負債表 ",對有些人來説,是一筆債務;對另一些人,或許是對家人的承諾或對自己人生的期許……
中國經濟所具有韌性和潛力,就藏于這種微小但堅韌的修復之中。
下半年的中國經濟,也需要在這種 " 修復 " 的推動下,逐漸穿越 " 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 " 的恢復期,實現 " 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