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海灣戰争中巴格達那些目标建築-基于OSINT的影像判讀與影響分析(上),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394篇原創文章,作者:客服小祥。
全文共11688字,配圖79幅,閲讀需要25分鍾,2025年4月7日首發。
本文收錄于作者"客服小祥"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1991年,海灣戰争的戰火燃起,巴格達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瞬間淪為殘酷戰争的前沿陣地。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憑借絕對的技術優勢,對巴格達展開了大規模、高強度的空襲。隐形戰機如幽靈般穿梭,精準制導炸彈似暴雨般傾瀉,巡航導彈更似長劍直插城市要害。巴格達的防空系統在如此猛烈的攻勢下不堪一擊,軍事設施、通信樞紐、電力網絡、政府機關等接連被摧毀。
盡管在空襲之下,巴格達陷入無盡的黑暗與恐懼。但這種對城市的破壞,并未如二戰中的東京,柏林,德累斯頓,倫敦那樣整座城市化為瓦礫和廢墟。也與1258年蒙古軍隊對巴格達城市的掠奪屠殺不同。巴格達在1991年遭受的創傷,宛如一個外表看上去完整的人,其被打斷了關節一般。整座城市并未遭受大面積破壞。
本文将帶您走進那段歷史,詳細剖析巴格達遭受空襲的具體狀況,探尋戰争背後的復雜因素,從中汲取教訓,銘記歷史,珍視和平。
筆者提醒:由于海灣戰争大量資料目前依舊尚未解密,且伊拉克方面資料缺失嚴重,且大部分建築在戰後被快速修復,因此本文中的圖片大多模糊不清,希望各位朋友諒解。本文章的目的不是吹捧或者貶低這場戰争中的某一方勢力,我的想法更多的是完整展現戰争的原貌。幫助大家撥開戰争迷霧,提供更多真實的資料。
本文中涉及的,建築的英文名,實際上是聯軍空襲計劃中的"目标名"。而不是建築的實際名稱。在本文中,中文翻譯名稱将貼合建築的阿語實際名稱。
由于知乎無法顯示阿語,因此将阿語名字删除,替換為翻譯後的中文名。
1. AT&T Building
中文名:巴格達電信大樓/Al-Sinak街通信大樓
坐标位置:N33°19’52 E.44°24‘06
巴格達電信大樓,該建築位于底格裏斯河東岸,西納克橋附近,拉希德街道以北處。由伊拉克著名建築師Rifaat Al-Chadirji設計,并建造于1971年。其中的通信設施則由法國湯普森公司提供,其承擔了伊拉克的一部分國際電信業務。
圖1:谷歌地圖上"巴格達電信大樓"的位置
圖2:巴格達電信大樓的簡筆圖
圖3 F-117A瞄準吊艙畫面中的巴格達電信大樓
圖4:炸彈在AT&T大樓上爆炸
對巴格達電信大樓的襲擊,往往被視作為海灣戰争的開端。以下筆者引用一段話來講明該建築在海灣戰争中的歷史:
"在一架正在巴格達上空巡航的 F-117 戰機上,F-117飛行員小心翼翼地将激光指示器的十字準線對準了一座建築,空襲策劃者稱其為 AT&T 大樓:
這是伊拉克軍事指揮和控制的關鍵電信中心。武器艙突然打開,丢出一枚 2,000 磅重的激光制導炸彈 (LGB)。在利雅得,霍納将軍和他的黑洞①工作人員正在等待CNN 從巴格達播出的報導。在華盛頓,規劃人員和高級國防官員也時刻關注着進展。如果一切順利,第一份炸彈損害評估 (BDA) 将會不經意地實時傳送給空襲計劃者以及全世界的觀眾們。
在巴格達,CNN 記者伯納德·肖和彼得·阿内特正在向美國觀眾報道該市上空的防空炮火。肖説:"彼得,我們還沒有聽到任何噴氣式飛機的聲音。"阿内特回答説:"現在警報第一次響起。伊拉克人已經通知了我們……"除了突然的靜電幹擾外什麼也沒有。突然,CNN 的記者與總台失去了聯系。
美國空軍已經向薩達姆·侯賽因的城市中心發射了第一枚武器。在黑洞和五角大樓深處,爆發出狂野的歡呼聲。"【1】
關于巴格達電信大樓,目前存在着許多説法。其中最流行的一種説法稱:該大樓被F-117丢下的GBU-27直接炸毀。經過筆者考證,這種説法最早出自于F-117飛行員的回憶錄【2】。
圖5:這種錯誤的説法直接誤導了關于海灣戰争有關的大部分文章
事實上,這種説法并不準确,GBU-27只是對建築造成了有限的破壞,在巴斯特格羅森準将的回憶錄中提及,這種程度對伊拉克軍隊的通信能力的影響十分有限,因為伊拉克人在該建築中擁有一些設計冗餘。其在該建築中未受影響的樓層(2樓,3樓)繼續建立指揮和情報通信。伊拉克人非常巧妙地對這個系統進行了設計,對主要功能進行了備份。例如,3樓負責所有國内業務,4樓處理國際電話。5樓則巧妙全盤復制了3樓的設施。所以如果5樓被摧毀了,電話交換機可以切換到3樓。同樣,6樓的備份是4樓。7樓和9樓是另一對系統備份。【53】
在戰争開始前夕,該建築也被聯軍總司令施瓦茨科普夫重點關注。【3】但為何在後續戰争中未受影響,由于海灣戰争資料大多尚未解密,我們目前将無從得知具體原因。但從格羅森準将的回憶錄來看,一是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的幹涉,出于政治影響的因素,導致聯軍在随後的戰争中,并未徹底摧毀這棟建築。二是與霍納準将對目标打擊的理解有關。在霍納準将看來,許多目标不需要被徹底摧毀。只需要使其失去功能。
(筆者注:這一段的叙述也可能指的是Mahmoon Telephone Exchange,但在原書中,格羅森中将説的是AT&T Building)
對巴格達地區的C3M設施的打擊,一直是沙漠風暴行動的關鍵。現有證據表明:薩達姆并未與前線的所有部隊徹底失去聯系。前線部隊指揮官召集到巴格達(這只需要幾個小時的車程或半小時的直升機航程),這麼做的目的可能是恐吓前線指揮官,以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4】
其次,依據格羅森準将的説法,伊拉克的備份通信設施可能并未被完全摧毀。伊拉克的領導層依舊通過短波通信,傳令兵,地下光纜,甚至是信鴿等方式傳遞信息。
薩達姆有時也會親自面對面地向指揮官下達指令。在兩伊戰争期間,薩達姆會不請自來地訪問前線,或将在海灣戰争最後一日,其依舊能夠與其前線部隊保持聯系。特别是其與飛毛腿導彈部隊之間的聯系,在戰争期間從未中斷【5】。
圖6:巴格達電信大樓的側面,該炸彈對主要對建築内設施產生破壞
圖7:被炸彈襲擊的巴格達電信大樓,可以看到,建築的外表損傷比較有限
圖8:巴格達市中心"拉希德街國際電話局"②的屋頂正在臨時修繕。"AT&T 大樓"是首都兩座主要國際電話局之一,也是巴格達電話通訊的樞紐。-圖片來源:華盛頓郵報
在戰後,巴格達電信大樓在1992年被修復。在随後2003年的伊拉克戰争中,再度被作為目标轟炸。
圖9:伊拉克戰争中遭到轟炸的巴格達電信大樓,圖片攝于2006年
圖10:如今的巴格達電信大樓,與之前不同的是部分窗户替換了綠色玻璃
如今,巴格達電信大樓依舊伫立在底河東岸。這棟建築見證了伊拉克那段戰争的硝煙,見證了薩達姆對伊拉克的統治。其身上的戰争痕迹也已被時間所修復。但那泛黃的牆面和古樸的樓體,似乎向人們講述着其身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
①:黑洞,由約翰沃登,巴斯特格羅森,其他海灣國家空軍領導人,各聯隊長等人領導的海灣戰争空中行動小組的别稱。
②:巴格達電信大樓的另一種稱謂,在相關檔案(ADA514938)中,其全名"Rasheed Street Telephone Exchange"過于復雜,因此采用"AT&T Building"作為簡稱
2. Iraqi Air Force Headquarters
中文名:伊拉克空軍部大樓
坐标位置:N33°19’16" E.44°22‘02"
位于巴格達Mansour區,Muthanna空軍基地附近③的伊拉克空軍部大樓,在薩達姆時期被用于伊拉克空軍的行動指揮部,在海灣戰争期間,其也是KARI綜合防空系統④的指揮部所在地【6】。由于該建築承擔了伊拉克軍隊的太多職能,使得其在海灣戰争爆發當晚成為第一輪打擊目标。
圖11:伊拉克空軍司令部建築外部一覽
海灣戰争首日當晚,對伊拉克空軍部大樓投下的這枚炸彈向全世界展示了"沙漠風暴"行動的樣貌。1 月 18 日,空軍指揮官查爾斯·霍納将軍向媒體和公眾展示了這枚炸彈的吊艙錄像。
圖12 吊艙中的伊拉克空軍部大樓
圖13:炸彈命中了該建築的電梯井
圖14:時至今日,GBU-27在該建築上造成的彈孔依舊清晰可見
對于霍納準将來説,對伊拉克空軍總部和兩座首都機場(Muthanna 和 Rashid)的關注分散了指揮官對更重要的目标的注意力。但相對來説,這些目标該部門遠離人口密集區,炸彈在此處對平民造成的附帶損傷更小,因此其政治争議更小。
圖15:如今伊拉克空軍部的舊址,周圍的崗哨和圍牆似乎告訴人們此處曾經的故事
圖16:上述照片中紅框内的是伊拉克空軍部舊址,也是海灣戰争中被轟炸的地點。北邊的雙層建築是戰後新建的伊拉克空軍部
圖17:上圖清晰地展示了巴格達空軍部區網域的變化,在最新的衞星照片中,伊拉克空軍部的新樓被拆除。但舊樓得以保留。其門口的防空洞也被保留。在戰争期間,其防空洞未被轟炸
時至今日,海灣與伊拉克戰争的戰火早已停歇,薩達姆這個名字,也逐漸在更加緊張的國際環境中顯得有些被人遺忘了。2003年伊戰後,這棟大樓被重新修復,如今是伊拉克能源與貿易部的辦公大樓。而其東北方向的長方形建築,則是食品貿易公司(隸屬伊拉克商務部)的總部。
③Al Muthanna空軍基地,位于巴格達市中心的空軍基地,在海灣戰争期間遭遇了較為嚴重的損傷,在戰後該基地并未修復。時至今日,巴格達的城區建設直接将該基地從地圖上抹去了。
④伊拉克從法國湯普森公司處定制的綜合一體化防空系統。其名字"KARI"為伊拉克的法語倒寫。在海灣戰争前夕,湯普森公司高管與工程師向"黑洞"透露了所有關于該系統的細節,使得伊拉克防空系統的問題暴露無遺。
3. Bab al Muadem Telephone Exchange
中文名:馬蒙電信大樓(筆者依據阿語翻譯)
坐标位置:N33°18’11" E.44°21‘13"
作為巴格達的另一座主要的電信交換主機,馬蒙電信大樓與巴格達電信大樓(AT&T Building)一樣,在90年代的巴格達承擔着巴格達的一部分國際電信業務。同時,也承擔着一部分電視廣播的作用。
圖18:80年代拍攝的馬蒙電信大樓
圖19:海灣戰争前拍攝的馬蒙電信大樓,其中可見國際薩達姆塔毗鄰于電信大樓附近
作為巴格達的重要通信樞紐之一,同時其作為伊拉克復興黨政權通過電視影響其人民的工具,因此,馬蒙電信大樓也位列于第一波次的打擊計劃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國内外的一些文獻資料中,經常将該建築與"AT&T Building"混淆,但是實際上該建築同樣未被摧毀。由于其重要性,在海灣戰争期間共計被轟炸六次⑤。在格羅森準将的回憶錄中,其回憶,在地面戰争開始前,F-117對建築再度進行了轟炸。在最後一次空襲中,F-117使用4枚炸彈從建築的三個側面和頂部分别投下了炸彈,确保建築中的通信設施被完全破壞。【7】被炸彈炸毀的薩達姆塔,在其倒塌時也對周圍的建築產生了影響。
圖20:馬蒙電信大樓遇襲後,其建築背面
圖21:馬蒙電信大樓遇襲後,其建築正面照
圖22:馬蒙電信大樓遇襲後,其建築底面幾乎未受影響
圖23:修復中的馬蒙電信大樓。"黑洞"的規劃人員認為,秘密警察利用該建築監聽伊拉克的國内和國際通信
遭到轟炸的馬蒙電信大樓,其建築頂部被嚴重破壞,國際薩達姆塔也被炸毀。薩達姆塔在1994年被修復後向公眾開放,後又于2003年伊拉克戰争期間遭到嚴重破壞。時至今日,盡管伊拉克本地人強烈呼籲,且重建項目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但塔樓依舊由于資金等原因尚未修復。未向公眾開放。【8】【9】
圖24:1991 年 4 月,伊拉克人開始修復被毀壞的馬蒙電信大樓,由于大部分通信和計算機設備在戰前就已被轉移,因此修復工作很快完成
圖25:1991年8月,巴格達西部馬蒙國際電話交換局的重建工作順利進行。伊拉克人計劃在該地點建造一座巨大的中繼塔,使其成為中東最高的建築之一
圖26:伊拉克戰争期間受到打擊的馬蒙電信大樓
圖27:重建的巴格達塔
時至今日,馬蒙電信大樓作為旅遊景點向公眾開放。其擁有觀景平台,自助餐廳等。同時,該建築也是伊拉克廣電局(CMC)和伊拉克郵電公司(ITPC)的辦公大樓。這棟大樓在2010年被翻新,藍色的玻璃幕牆上,已然不見曾經戰争的影子。
⑤該建築分别于1991年1/17, 1/20, 1/22, 2/4, 2/6, 2/14被轟炸。
4.Ba’ah Party Headquarters
中文名:復興黨總部大樓
坐标位置:N33°18’03" E.44°22‘56"
位于底格裏斯河北岸,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對面的復興黨總部大樓,在海灣戰争前曾經是伊拉克復興黨的主要辦公建築。
圖28:海灣戰争中遭到破壞的復興黨大樓
出于斬首行動,攻擊領導層,亦或者是政治宣傳的目的,復興黨總部在海灣戰争期間也遭遇了多次破壞。在海灣戰争中,復興黨總部共計遭到了21枚炸彈的襲擊。
圖29:F-117A瞄準吊艙中的復興黨總部大樓
與國内外對海灣戰争的官方研究(例如《美國防部向國會遞交關于海灣戰争情況的初步報告》)中,亦或者是國内一些海灣戰争研究者對其的看法不同⑥,在霍納準将看來,復興黨總部建築在海灣戰争開始前夕就成了一棟空樓。其中的重點資產,關鍵人員等,在戰前就被轉移到那些不太可能遭到空襲的地方。【10】
圖30:復興黨總部大樓受損位置圖示
正如霍納準将所説:"在轟炸復興黨總部一事上,我們把薩達姆·侯賽因和復興黨視為一體。我們想顯示復興黨的軟弱,從而顯示薩達姆·侯賽因的軟弱。我們想讓他在人民面前難堪,同時盡量減少人員傷亡。"【11】
同時,伊拉克的一些官員也表示,在空襲的早期,他們就确定了巴格達空襲的目标類型,并對這種空襲的精準度表示安心。一些接近總統的消息人士也表示:薩達姆在戰時也住在巴格達的一處安全屋内。當被問及巴格達轟炸對政府決策或軍事能力的影響時,知情官員表示,由于戰争時間短。除了造成一些生活上的不便外,似乎沒有其他的影響。【12】
圖31:復興黨大樓建築在修復前後的對比圖,可見其損毀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對復興黨總部大樓這種目标的打擊,似乎只是為了向巴格達的伊拉克人民表示:美國空軍可以在薩達姆的手心來去自如。事實上,伊拉克人也對這種轟炸習以為常。在2月初,巴格達城的老百姓在白天就恢復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圖32:正在執行修復工作的復興黨總部大樓
圖33:完成修復的復興黨總部大樓
圖34:復興黨總部樓體内部
圖35:如今的復興黨總部大樓舊址,從衞星地圖上看,建築樓體正在擴建頂樓,目前該建築是政府協調委員會和伊拉克最高法院的辦公樓
⑥:這些資料,和研究觀點認為,對復興黨重點機關的攻擊癱瘓了其領導層,并限制了復興黨的統治能力。
5.New Presidential Palace
中文名:總統行宮/薩賈達宮
坐标位置:N33°17’46" E.44°22‘40"
這棟宮殿坐落于底格裏斯河北岸,其河岸南邊用堤壩伫立起了一座遊泳湖。它以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的妻子(Sajida Khairallah Talfah)的名字命名為薩賈達宮(Al-Sajjada Palace)。該宮殿的面積甚至比白金漢宮更大。在海灣戰争期間,其遭到五次轟炸。
圖36:總統行宮,拍攝于2022年
盡管美國政府與美國軍隊對薩達姆及其領導層的斬首行動往往含糊其辭,但實際上,早在1990年9月15日,杜根中将(時任美國空軍參謀長)就向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在采訪中透露了打擊伊拉克領導層的計劃。而華盛頓郵報的記者也将杜根上将的采訪内容毫無保留地發布。
杜根上将在采訪中稱:"美國空軍将無情地"轟炸巴格達,并"斬首"伊拉克領導人,其目标是薩達姆本人、他的家人、高級軍政官員、復興黨主要人物,甚至他的情婦。這是迫使薩達姆從科威特撤軍的唯一方案。"【13】【14】
空軍準将霍納與參聯主席鮑威爾對泄密事件非常憤怒,在格羅森準将看來,"黑洞"的計劃者們日夜不停緊張地加班工作,他們為空襲計劃準備了數周,沒有一天休息。這樣苦心準備的打擊方案居然被空軍參謀長随口説出去了。
華盛頓郵報的這篇文章,也有可能映襯了薩達姆内心的某些顧慮。因為早在入侵巴拿馬期間,美國空軍就對諾列加總統展開了斬首行動。但泄密事件已經無事于補,事件發生後,杜根上将便被國防部長切尼解職,1991年1月1日,其向空軍提交了辭職報告,從此從空軍退役。
海灣戰争後,薩達姆發起信仰運動⑦,該宮殿的名字也從Al-Sajida改為(Al-Sajdah)并保留至今。
聯合國化學武器核查小組曾在90年代末以及2002年進入該宮殿進行武器核查,但核查人員在工作結束後,并未對核查内容進行公開。
圖37:伊拉克戰争期間被嚴重破壞的薩達姆行宮
圖38:如今的薩達姆行宮
圖39:該宮殿内部裝潢仍不失大氣美觀
2003年伊拉克戰争後,該宮殿則被用于美軍的前沿行動基地(FOB)。其名稱為聯軍1号營和聯軍2号營。隸屬于美第一騎兵師第3戰鬥旅。自2004年以來,該駐地則不斷遭到汽車炸彈襲擊。2011年後,該建築交還給伊拉克政府。
⑦:信仰運動,或稱回歸信仰運動,旨在向伊拉克社會進一步推進伊斯蘭化。其政策擴大伊斯蘭團體的自由,增加伊斯蘭團體的資源傾斜。復興黨領導層在早期認為伊斯蘭教是落後的,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復興黨逐漸向穆兄會以及其他遜尼派和什葉派伊斯蘭組織示好。除此以外,該運動還旨在向伊拉克社會進一步推進伊斯蘭化教育,例如将古蘭經内容納入教學。同時引入一些與伊斯蘭有關的法律,例如禁止飲酒,賣淫等。該行動由薩達姆的親信易卜拉欣·杜裏監督進行。但薩達姆政府内部許多人對此運動持反對态度。(例如其大兒子烏代)盡管如此,該運動使得大部分伊拉克軍隊的官員受到了復興黨-薩拉菲主義思想的熏陶,其很大一部分人在戰後加入了伊斯蘭國組織。
6. State radio and Television Establishment
中文名:國家廣電大樓
坐标位置:N33°19’39" E.44°23‘32"
伊拉克國家廣電大樓,曾經是伊拉克的主要廣電中心,在2003年薩達姆政權倒台前,該廣電大樓承擔了伊拉克國内的所有廣播電視業務。其擁有2個地面頻道和1個衞星頻道。
在海灣戰争中,為了削弱薩達姆政權對其人民的控制力,聯軍對該目标進行了轟炸。
圖40:遭到轟炸的廣電大樓,圖片攝于1992年
對廣電設施的打擊效果比較顯著,一些伊拉克人在其戰時回憶錄中回憶,由于廣播電視站被摧毀,他們只能收聽來自CNN和BBC的節目。【15】不僅如此,海灣戰争後伊拉克北部庫爾德人起義,也被認為與此有關。
2003年伊拉克政權倒台前,該建築由伊拉克廣播電視公司控制,伊戰後,随着薩達姆政權倒台,該建築被重命名為伊拉克媒體網絡(IMN)。原來的伊拉克廣播電視公司解散,并成立伊拉克通信和媒體委員會。 2003年5月2日,伊拉克媒體網絡成立,負責管理伊拉克政府下屬的大部分媒體,其中包括伊拉克電視台和伊拉克晨報。
目前,伊拉克電視網絡依舊作為伊拉克的官方媒體機構存在。【16】
圖41:伊拉克媒體網絡建築大門
圖42:如今的伊拉克媒體網絡建築,可見其修復的信号塔
7. 巴格達遭到轟炸的橋梁
Jumhuriyah "Republic" bridge(坐标位置:N33°19’29" E.44°24‘16")
14 July Bridge(坐标位置:N33°17’45" E.44°23‘59")
Al Ahrar Bridge(坐标位置:N33°19’56" E.44°23‘44")
Shuhada Bridge(坐标位置:N33°20’17" E.44°23‘17")
按照阿聯酋國防部長穆罕默德·阿勒馬克圖姆的説法,巴格達的一些橋梁下面埋藏了可能用于軍事通信的光纜。"黑洞"的計劃人員對這則消息進行了核實與分析,并認可橋梁作為通信設施的可能性。【17】
其中,最重要的是這些通信光纜可能與飛毛腿導彈襲擊有關——其可能作為信息傳遞的中樞。特别是以色列遭到彈道導彈襲擊以來,其帶來的政治壓力倍增。這些橋梁就這樣成為了聯軍目标。
1月29日,距河畔共和宮最近的戰略要道——7月14日大橋首當其衝成為空襲目标。次日,空軍的轟炸目标擴大至Al Ahrar大橋與Jumhuriyah"Republic"大橋。但對Mansour Melia酒店附近的Al Ahrar橋的空襲出現失誤:兩架隐形戰機投下的制導武器雙雙脱靶,導致兩棟民用建築意外損毀。同區網域Nahre街的舊市場區亦遭波及,伊拉克中央銀行檔案中心與街對面的外資信貸銀行分行被夷為平地。
2月4日,伊拉克南部城市納西裏耶的大橋在白天的空襲中遭英國皇家空軍戰機摧毀,造成約40名平民傷亡。襲擊次日巴格達便緊急派遣記者團前往現場,其宣傳意圖昭然若揭。盡管巴格達官方電台誇大宣稱"數百人遇難",但國際觀察員通過現場影像證實傷亡數據存在明顯注水。耐人尋味的是,此役雖與巴格達無直接關聯,卻成為戰略轉折的意外導火索。華盛頓因此迅速調整空襲策略:
圖43遭到轟炸的Highway Nasiriyah Bridge
其一,納西裏耶平民傷亡引發的國際輿論危機;其二,情報系統對關鍵目标定位的嚴重誤差。
時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科林·鮑威爾明确指示前線指揮官諾曼·施瓦茨科普夫:"鑑于當前情報可靠性存疑,繼續轟炸巴格達橋梁将承擔不可控的宣傳風險。"施瓦茨科普夫随即向中央戰區司令部(CENTCOM)下達命令:"即刻終止所有城市橋梁轟炸計劃。"【18】這道命令客觀上宣告了海灣戰争空中戰役關鍵階段的戰略收縮。
圖44:遭到炸毀的Jumhuriyah Republic大橋
圖45:1991年5月,Jumhriyah大橋展開修復工作
圖46:遭到炸毀的July 14大橋
圖47:海灣戰争中遭到空襲的Al-Ahar大橋
圖48:橫跨底格裏斯河的舒哈達大橋。這是巴格達四座遭受襲擊的大橋之一,但并未完全被摧毀。在南部城市納西裏耶發生大橋襲擊造成平民死亡後,華盛頓将這些大橋從巴格達目标名單中剔除
8.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中文名:伊拉克宣傳部(市政部)
坐标位置:N33°19’48" E.44°23‘29"
在聯軍目标清單上,有一處目标被稱作為"伊拉克宣傳部"。這處目标坐落于國王法塞爾一世廣場附近,海法街兩側,在該處附近聚集了許多伊拉克政府機關。例如司法部,公共工程部,水資源部,市政局等。
圖49:遭到轟炸的市政廳大樓,被聯軍誤認為是宣傳部
圖50:海灣戰争結束後,華盛頓郵報記者William Arkin訪問巴格達,與當地民防官員就巴格達的破壞情況交流
美軍對伊拉克"領導層"的轟炸清單堪稱龐大,巴格達及全國30餘家廣播電視台均被列為打擊對象。因為以約翰·沃登為代表的空軍戰略家們深信,摧毀這些"宣傳機器"能有效瓦解巴格達政權的輿論戰能力,其中也包括所謂的"宣傳部"。
圖51:巴格達市中心被毀的市政廳大樓内院。該部不具備任何軍事職能;在目标名單上,它被錯誤地标識為宣傳部
圖52:被毀壞的市政廳内院。檔案、家具和其他雜物散落在各處,而國防部和工業部則不同,在轟炸前,伊拉克官員已經将貴重物品搬走了
在戰争結束後,華盛頓郵報的記者曾訪問巴格達,走訪曾經遭到轟炸的地點,按照伊拉克當地人以及相關官員的説法,被聯軍标記為"宣傳部"的建築,實際上是伊拉克市政廳。【19】這座建築竟被誤列入美軍轟炸目标清單。這場情報烏龍暴露出戰争初期目标篩選機制的缺陷。
這座目标究竟為何會被選入聯軍轟炸清單?它是基于哪些原因被選中的?由于海灣戰争大量檔案尚未解密,伊拉克的相關資料也因為連年戰争,缺乏整理等遺失,因此我們将很難知曉真實情況。
圖53:市政廳附近的居民樓遭受炸彈附帶損害
時至今日,該建築依舊承擔着市政廳的職能。
圖54:如今的伊拉克市政部
9. Iraqi Intelligence Service Regional Headquarters & Secret Police Complex
中文名:伊拉克情報總局
坐标位置:N33°18’33" E.44°21‘27"&N33°18’17" E.44°21‘22"
位于巴格達曼蘇爾區的伊拉克情報總局,無論是薩達姆時代還是如今,絕對是伊拉克境内戒備最為森嚴,最神秘的機構之一。在薩達姆統治的年代,其名稱為總情報部 (Da'irat al Mukhabarat al Amah,簡稱 GID)。該建築與聯軍目标上的Secret Police Complex共同構成了GID的建築群。
圖55:該區網域衞星圖示。南部的"Secret Police Complex"從海灣戰争以來就沒什麼變化,而北部建築變化很大。從衞星地圖上看,該區網域被厚厚的牆壁保護,并可見塔樓等設施,而南部的樓房則無法在互聯網上找到任何有關信息
圖56:該圖拍攝于2002年,此時情報局大樓與1991年的外觀布局類似
圖57:情報總局建築圖示,可以看到被炸彈破壞的缺口。圖片來源:Conduct of the Persian Gulf War, Department of Defense - April 1992.
在薩達姆統治的年代,伊拉克總情報部策劃了多起針對主要政治領導人的暗殺事件。其中包括其中包括伊拉克前總理阿卜杜勒·拉扎克·安納伊夫在倫敦被暗殺(1978年7月)、薩利赫·馬赫迪·阿馬什在赫爾辛基被暗殺(1985年1月)、謝赫·塔利布·蘇海爾·塔米米在貝魯特被暗殺(1994年4月)、阿亞圖拉·邁赫迪·哈基姆在蘇丹被暗殺(1988年1月)和阿亞德·哈巴什在羅馬(1986 年 10 月)被暗殺。以及對布什總統、科威特埃米爾【20】和伊拉克前總理伊亞德·阿拉維的未遂暗殺。
圖58:從上圖看,"Secret Police Complex"可能是某些支持設施
圖59:情報局總部的圖示,情報局内部設定有監獄,審訊室,衞星通訊設施等。需要注意的是上圖的空襲情況并不是1991年的,而是1993年南方守望行動中的戰斧襲擊
圖60:華盛頓郵報記者拍攝的建築外部,由于未得到許可,該建築其他部分未拍攝
在海灣戰争期間,該建築也成為了被轟炸最多的設施。在整個戰争期間共計被轟炸13次。
聯軍的一些飛行員與其他政治犯一同被扣押在此。【21】該設施遭到空襲後,其關押的一些囚犯并未因為空襲死亡。而是被用車運載往别的地方集體關押【22】。
該設施的有關資料并未過多透露。但在伊拉克戰争後,該設施被拆除。在衞星地圖上看,該設施直到2022年3月才有破土動工的痕迹。
圖61:2003年有關的資料照片。左圖為轟炸前的情報局大樓,右圖為遭到轟炸後的情報局大樓。箭頭所指的是受到炸彈攻擊的點位
圖62:2024年3月的衞星影像,該建築被破壞的痕迹明顯
圖63:2022年1月的衞星影像,該地區似乎被用作為公共停車場,但依稀可見該建築的輪廓
圖64:2022年3月的衞星航拍圖,可見到破土動工的痕迹
圖65:2025年3月的衞星影像,可見到該設施建立了圍牆等安全設施。新的大樓也正在建設中。在谷歌地圖上,該設施無法評論。且無法查到有關的任何外景信息
10. Iraqi Intelligence Service Regional Headquarters(Secret Police HQ)
中文名:秘密警察總部
坐标位置:N33°20’01" E.44°25‘45"
秘密警察總部的确切名稱是伊拉克内政部,内政部 (MOI) 是負責監督伊拉克警務和邊境管制的政府機構。
在薩達姆·侯賽因統治下,該部履行了廣泛的職能,包括使伊拉克免受侯賽因的敵人和其他被視為"不受歡迎的人"的侵害。該建築于 1974 年由建築師Hisham Munir設計。在1984年由一家印度建築公司建造,并 于 1987 年竣工落成。在1月24日遭到空襲。
圖66:建造中的伊拉克内政部,可見外面的腳手架
圖67:竣工建成後的内政部大樓,與如今的差别不大
11. Military Intelligence Headquarters
中文名:軍事情報總部
坐标位置:N33°23’01" E.44°21‘16"
該建築被稱作為軍事情報總部,但實際上在伊拉克,其的主要職能是伊拉克内政部(MOI)的安全法庭,在伊拉克,這些權力機關在復興黨政權倒台後,依然保持了其原來的一部分特征。例如其擁有一定的司法獨立性,并具備對涉及國家安全案件,涉及軍隊内部案件的審判權力。【23】
圖68:軍事情報總部,從衞星地圖上看,該地區被厚重的圍牆包裹,内部各種設施齊全。從已知的地标信息來看,這些部門與國家安全有關
由于資料缺失,我們無從得知該建築在海灣戰争期間的損毀情況。其在1991年的1月18日,2月12日,2月13日遭到三次空襲。
圖69:該設施的入口,攝于2022年,按要求對該圖做了打碼處理,隐藏了軍銜,面容等信息(圖片與卡通人物無關)
圖70:該部門的标志,可見其設立于1933年
12. Iraqi Intelligence Service Regional Headquarters
中文名:魯薩法巴格達警察局總部(由阿語翻譯而來)
坐标位置:N33°19’06" E.44°26‘06"
魯薩法巴格達警察局總部,其同樣是伊拉克内政部的下屬機關。該機關樓内部包含了警察局總部,警察事務部等部門。位于Karda法院對面。在薩達姆執政時期,其作為内政部下屬的執行機關被使用。在海灣戰争中,于1月24日遭到轟炸。
圖71:警察局大樓内廳,攝于2022年
13. Ministry of Defense Computer Center
中文名:Al-Kasra綜合大樓
坐标位置:N33°21’33" E.44°22‘38"
國防部計算機中心,或稱Al-Kasra綜合大樓,是伊拉克國防部的主要機關大樓之一。在薩達姆統治年代,該建築被稱作為Al-Kasra動員與統計大樓。該大樓内部設定了許多重要軍事機關。例如組織動員部,防空與反導局【24】⑨,軍事訓練部等機關。從衞星地圖上看,該地擁有五座大樓。
圖72:該設施的衞星圖一覽(拍攝于2002年)
該建築與"國防部計算機中心"這個名稱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可能與伊拉克現代防空體系有關。特别是在以色列發起劇場行動,襲擊伊拉克核反應堆後,伊拉克在法國人的幫助下,重新設計了計算機控制的防空系統。在1980年2月20日,伊拉克防空反導局從國防部總部遷至卡斯拉的動員和統計大樓,綜上所述,這可能是其成為目标,并在1991年的1月17日,1月18日遭到空襲的原因。
圖73:Al-Kasra綜合大樓的内部一角
圖74:國防部長在近期視察該建築,可見其内廳情況
圖75:該建築正面圖
圖76:該設施内部一覽:圖片來源:伊拉克國防部
海灣戰争後,該建築繼續保持其軍事機關的職能,時至今日,該大樓内部的機關部門包括軍事工程部,軍事法庭,以及技術設備局。2016年,該建築中的一些設施被撥款修復,更新。
⑨:伊拉克防空與反導局,在薩達姆侯賽因擔任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期間。該委員會為發展防空和防空武器奠定了基礎,其在防空的組織、訓練、武器裝備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在此背景下,大批防空部隊和編隊指揮部被組建,同時引進一批現代防空武器裝備,為伊拉克構建了現代的防空體系。
14. Ministry of Defense Headquarters
中文名:伊拉克國防部
坐标位置:N33°20’38" E.44°22‘53"
在海灣戰争以前,伊拉克軍事指揮部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武裝部隊總司令部。該司令部于 1980 年兩伊戰争前夕首次成立。它由武裝部隊總司令(共和國總統)領導,下設秘書長(秘書)和若幹不同的參謀機構。國防部長、陸軍參謀長以及各軍種(空軍、海軍、防空部隊、陸軍航空兵)的指揮官都是該指揮部的成員。指揮部的其他組成部分是國防部的一部分和陸軍參謀長的一部分,其中參謀長被視為地面部隊的指揮官,由一些助手和主管協助。
1991年第二次海灣戰争⑩前後,共和國衞隊總監督官和共和國衞隊參謀長,被納入最高軍事指揮部。
圖77:上世紀30年代的伊拉克國防部大樓的外照
圖78:復興黨統治時期的國防部大樓
圖79:海灣戰争期間該建築受損情況
2003年後,該部門被聯軍解散,2004年依據臨時管理局67号命令重建該機構。
⑩:伊拉克人對海灣戰争的稱呼,其中第一次海灣戰争即為兩伊戰争,第二次海灣戰争為1991年的海灣戰争,第三次海灣戰争為2003年的伊拉克戰争。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