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自己給自己發騷擾廣告?信息泄露的“黑洞”應牢牢補上,歡迎閲讀。
4 月 27 日,在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大量網友反映當天在某購物平台上收到陌生的聊天招呼,内容均為騷擾廣告,而對方 ID 顯示的竟然是消費者本人的真實姓名。對此,平台方回復稱," 目前正在處理中。"" 用自己的名字給自己發消息,太吓人。" 有網友這樣寫道。還有人稱," 今天早上收到了頂着我真名的用户給我發的消息,而且真名我從來沒在任何購物軟體或快遞平台上用過。"
在購物平台上收到騷擾廣告,不稀奇,但發騷擾廣告的用户名稱上,寫的是自己的真實名字,還是第一次見。這一幕,可以説非常詭異,令人細思恐極。根據用户的説法,網絡購物用的都是網名,不是真名字。平台唯一獲取自己實名信息的渠道,就是 " 實名認證 "。
面對這些事實,首先要發問的是,發騷擾廣告的賬号,是如何竊取到了用户的真名字?又如何做到把騷擾廣告欺詐信息精準投放給相關用户的?難道是黑客入侵了?按照常理來推論,這很可能是平台方的系統存在漏洞,或者是用户信息被批量泄露所導致的。
如果自己的真實名字如此輕而易舉被泄露,被他人獲取,還談什麼 " 信息與隐私安全 "。這次泄露的是真名字,那下次泄露的會是什麼,誰能保證不是手機号、身份證号、家庭住址甚至銀行卡号等。這些信息如果都被不法分子獲取,後果大家應該想象得到。
此事中,面對用户對信息泄露的質疑,平台客服 " 平台是不會泄露用户信息 " 的回應,就顯得有些無力,用户也很難買賬。當務之急還是要把事情給調查清楚,明晰問題源頭,回應用户合理關切,并想方設法把系統中存在的任何可能導致信息泄露的漏洞,都給補上、補牢固。
很多用户之所以對此事反應會這麼大,也是因為信息隐私泄露,是民眾現實 " 痛腳 " 所在。今年 3 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 51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網民遭遇各類網絡安全問題的比例中,遭遇個人信息泄露的網民比例是最高的,達到 19.6%。
個人信息買賣,甚至可能已形成黑色產業利益鏈條。打開手機短信,我們會發現,騷擾信息遠超正常的短信數量。買房、買車、辦銀行卡、買保險等留下的個人信息,可能都會被轉手幾十次,最後會變成對我們進行轟炸式的騷擾短信和電話。
僅僅我們察覺的信息隐私泄露都有這麼多,那冰川之下那些我們察覺不到的隐私泄露,不知又有多少?一個沒有 " 隐私 " 的時代,不是我們想要的。當侵犯隐私成為 " 家常便飯 ",而我們還不自知,繼續麻木,等待的就是 " 深淵 "。
"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