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換皮”上線 小遊戲市場的灰色生意,歡迎閲讀。
上市遊戲企業陸續交出了上半年的業績成績單,對于正在布局和未來的項目規劃,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了 " 小遊戲 " 這一關鍵詞,據不完全統計,40 餘家上市遊戲企業中,半數以上提到了對小遊戲市場的看好。公開數據顯示,僅微信端的小遊戲用户就已達 10 億,月活用户 5 億,用户使用時長持續增長,過去一年有 240 多款小遊戲季度流水超過千萬。
然而,欣欣向榮的發展背後,小遊戲市場也暴露出隐憂,除了争奪用户在線時長的焦慮,部分生存在灰色地帶的小遊戲開發者們,頭上還高懸着版權保護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 換皮 " 遊戲占九成
現象級的小遊戲《跳一跳》《合成大西瓜》《羊了個羊》,給不少遊戲開發者留下一夜暴富的美夢,在開發者張須看來," 小遊戲的門檻比大多數人想象的還要低,這個風口誰也不想錯過 "。
" 大廠入局對于我們來説肯定是壓縮了生存空間的,中小體量的研發者無法承擔新玩法的試錯成本,去克隆熱門玩法和爆款遊戲雖説是走捷徑,但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張須指出。
大批開發者對熱門玩法一擁而上的克隆模仿,讓大量相似產品分布在市場之中。" 同質化嚴重對于開發團隊而言,最大的影響就是推着你不得不持續迭代產品。" 張須給北京商報記者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羊了個羊》走紅之後,迅速出現了《雞了個雞》《牛了個牛》等名字相似、玩法相同的堆疊式消除類遊戲,現在 3D 的堆疊式消除類遊戲《抓大鵝》走紅了,堆疊式消除遊戲又沿着新爆款的方向推出了許多相似的 3D 版 "。
在張須的表述中,常常提到一個詞:換皮。簡單而言,即在遊戲核心玩法不變的基礎上,僅對遊戲的美術、音樂等外在表現形式進行更換。" 現在市場裏九成以上都是‘換皮’遊戲,如果説開發一個純原創小遊戲,不考慮創意這些隐性成本的前提下,僅開發這塊最少也需要投入 20 萬元,如果‘換皮’,直接去掉兩個 0。" 張須進一步談道,技術上的花銷只占很小的比例,更多的錢要拿來投流營銷。
僅需 15 天加 2 萬元
除了傳統的研發團隊,社交平台快速催生的 " 換皮 " 小遊戲也離不開外包遊戲開發公司的助推。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多個遊戲論壇中,不乏關于 "0 基礎小遊戲創業 " 的發帖,更有外包公司宣稱,"0 經驗也可做,輕度投資輕松上手,全流程協助收益有保障 "。
以投資者身份,北京商報記者與名為 " 聖捷信息 " 的一家遊戲外包公司取得聯系,據該公司劉經理介紹,開發一款類似《羊了個羊》的消除類小遊戲,從下單到遊戲正式上線僅需要 15 — 21 天,所需費用按照關卡的復雜程度遞增,在 2 萬— 2.5 萬元之内。
與報價單一同發來的,還有該公司的成功案例,其中包含了《大西瓜合成》《植物花園戰喪屍》《打了個槍》等多個玩法或名稱與現有爆款產品相似的產品。
當問及 " 換皮 " 小遊戲是否會出現因版權問題而無法上線或上線後被平台下架的情況,劉經理回應稱," 這樣的項目我們做了幾年了,沒有出現侵權被下架的情況,玩法一樣不會構成侵權的,只有説圖示、音樂一模一樣才會侵權,我們是包能上線,上不了不收錢,如果後面被下架了,給點辛苦費公司再給你補一個也沒問題 "。
行為或構成侵權
然而,在微信、抖音等擁有小遊戲業務的社交平台的《運營規範》中,對于 " 換皮 " 行為,均有相關表述。《微信小程式平台運營規範》顯示,不得提交與小遊戲後台開發模板相似度過高的小遊戲,不得提交涉嫌抄襲已有遊戲產品的小遊戲;不得通過簡單修改遊戲美術設計、視覺效果、UI、元素、素材等方式提供多個玩法、内容、功能等基本一致的小遊戲。抖音的《小程式運營規範》也寫明,提供的功能不應與平台其他小程式同質化嚴重。
針對現階段社交平台對 " 換皮 " 遊戲的甄别機制和判斷标準,北京商報記者聯系微信、抖音方面,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趙虎指出,遊戲的著作權侵權行為界定,一般會對比遊戲的具體表達形式,包括美術風格、角色形象設計、場景畫面等,若存在高度相似性,則可能構成抄襲,此外,在某些情況下,通過技術分析發現代碼結構、算法等方面高度一致,也可能構成抄襲。
趙虎談到,一般情況下,單純的玩法相似難以認定為抄襲。不過,如果遊戲的玩法規則細化到特定程度,玩法規則在核心機制、遊戲流程、目标設定等方面與現有遊戲存在顯著的相似,那麼這種 " 換皮 " 的行為極有可能構成侵權。若玩家普遍認為兩款遊戲在整體觀感和體驗上極為相似,且對原創遊戲的市場份額造成了較大衝擊,也會增加被認定為抄襲的可能性。
" 小遊戲以其碎片化玩法和輕松的體驗,為遊戲市場開拓出全新的增長空間。但不可忽視的是,由于玩法相對簡單,且市場上同類產品眾多,玩家易流失,用户留存率普遍較低,開發者面臨持續運營的壓力。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創新和提升用户體驗增強競争力,建立起内容護城河是開發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遊戲行業分析師衞明野如是説。
北京商報記者 韓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