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正月剃頭死舅舅”竟然鬧上法庭!這種説法到底從何而來?,歡迎閲讀。
2 月 22 日,話題 # 外甥正月理發舅舅去世成被告 # 衝上微博熱搜。
這是 CCTV12 社會與法頻道《年關説案》播出的一則案例:外甥正月初二去理發,當晚舅舅遇車禍去世,舅媽控告他 " 故意殺人,賠 100 萬 "。當地法院經過審理認為,民間習俗不能上升到道德層面綁架人。最終,法院依法駁回了原告舅媽的訴訟請求。
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 "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 的傳説。從科學的角度講,這當然是一種迷信——若真有這樣一種謀殺舅舅的犯罪手法,警察同志也很容易鎖定 " 犯罪嫌疑人 "。
不過,某些 " 辟謠 " 的材料也沒靠譜到哪裏去。好多材料信誓旦旦地説:這句俗語傳錯了,它在清朝的原文本來不是 " 死舅 ",而是 " 思舊 " —— " 不剃頭 " 是思念舊明,來自清朝百姓對剃發令的反抗。這種説法,説的人很多,可證據其實只舉出過一條,那就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 年)修的《掖縣志》。
民國二十四年《四續掖縣志》書影(右),見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 · 華北地區 · 第六十号》(左)
這種説法,雖然證據少,但是很能跑。不少媒體抄來抄去,幾乎把它抄成了一個 " 國學小常識 "。
可我們要是仔細推敲一下,又會覺得它非常奇怪——如果我們把 " 死舅 " 還原回 " 思舊 ",這句話的 " 原始 " 版本就應該是 " 正月不剃頭,剃頭思舊舊 "。" 思舊舊 " 這個説法,實在是有點過于 " 賣萌 " 了。更重要的是," 思舊舊 " 把意思給弄反了!遵令剃頭反而算 " 思舊舊 ",結論卻是不要剃頭。編出這個説法來的人,是不是自己把自己也給繞暈了?
其實,暈的不是古人,而是人雲亦雲的人。只要順手查一下清朝的《掖縣志》,我們就會看到,在清朝前、中期的山東掖縣,這樣的風俗似乎連影子都沒有。
清乾隆二十三年《掖縣志》同一段落書影。見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 · 華北地區 · 第三七六号》。
那是不是清朝人怕這條風俗暗示 " 反清復明 ",有也不敢寫呢?才不是呢。其實,就在 " 文字獄 " 最盛的清中期,就存在着多條關于 " 剃頭傷舅舅 " 的記載。只不過," 剃頭傷舅舅 " 的時間不在正月,而在五月。
有個清朝康熙年間比較活躍的文學家叫孔尚任,他寫過一本名劇叫《桃花扇》。您可能聽過有句話叫 "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其實就來自《桃花扇》。
這位孔大文豪還寫過一本專門講解當時風俗的書,叫《節序同風錄》。書裏講,五月五日端午節:" 不剃頭,恐妨舅。" 這裏的 " 妨 ",就是因觸犯禁忌而傷害到什麼人。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節序同風錄》書影。
《節序同風錄》大致寫于康熙時代,在這本書裏 " 不剃頭 " 的要求僅限端午節一天。過了幾十年,到了乾隆時代,情況又變了。當時有個人叫潘榮陛。他寫了一本介紹北京民俗的書叫《帝京歲時紀勝》。在這本裏,整個五月都要 " 杜絕剃頭,保護舅舅 " 了。
《續修四庫全書》本《帝京歲時紀勝》書影。
讀到這裏,你可能會覺得奇怪。古人為什麼要避免在端午節前後剃頭呢?其實,五月五日在古人眼裏是個 " 陽極而陰生 " 的危險日期。古人最早設立端午節,目的才不是紀念屈原(屈原死後八百年,才第一次有一本叫《續齊諧記》的小説稱屈原死于五月五日,把屈原和當時已存在幾百年之久的端午節聯系起來),而是為了辟邪消災,對抗那種 " 陽極陰生 " 的 " 威脅 "。
五月五日很 " 危險 ",有關這一天的忌諱,從先秦到近代,一直特别多。有些忌諱會與押韻有關。比如説,在端午節正式形成的東漢時期,有一個叫應劭的人編了本書叫《風俗通》。其中有一句説:" 五月蓋屋,令人頭秃。"" 屋 "" 秃 " 在上古語音中同屬 " 屋部 ",這句順口溜用古音讀也是押韻的。
明嘉靖十年錫山安國桂坡館刊本《初學記》書影。
從這個意義上説,清代端午節 " 不剃頭,恐妨舅 ",或許也是與 " 五月蓋屋,令人頭秃 " 同類的押韻型忌諱。
但是問題來了,這個風俗是農歷五月的啊,怎麼又會挪到農歷正月裏呢?其實,民俗這個東西,本身就很容易發生遷移和變化。剃頭禁忌改變時間,倒也沒啥不可能的——很多地方本來就有 " 正月不動刀剪 " 的習俗,也許就是因為這一點,才把剃頭禁忌合并進來了吧。
策劃制作
作者丨清潔工 南開大學訓诂學博士生
審核丨劉雲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
責編丨王夢如
相關推薦
4." 最髒果蔬排行榜 " 第一名?這種水果還能放心吃嗎……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