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這次俄國人一小步,成影史一大步,對比另一部美國片赢麻了,歡迎閲讀。
如果説 2023 年是引進片全面潰敗的一年,那 2024 年就是引進片凜冬。
春節檔 4 部國產大片剛剛聯手拿下 110 億票房,進入 3 月份好萊塢科幻大片《沙丘 2》就被投資僅 1000 萬的台灣片《周處除三害》按在地上摩擦。
《沙丘 2》的豆瓣評分是 8.3,比《周處除三害》的 8.1 還高,但内地觀眾的關注度卻不高,因此院線也不敢輕易給出太多排片。
目前上映近半個月票房還沒超 3 億,被已拿下 5 億票房《周處除三害》甩在身後,可見如今歐美的引進大片,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同期上映的引進片中,俄羅斯太空科幻片《挑戰》(又名《深空拯救者》)則輸得更慘。
雖然《挑戰》的豆瓣評分達到 8.0,衝上了熱榜第三,影院排片占比卻低到只有 1.5%,至今上映 6 天票房還不到 300 萬。
也許是片方沒指望在内地拿下好票房,《挑戰》基本上是零宣發 " 裸奔 " 上映,這就導致我們内地大部分觀眾都不了解這部電影。
其實這部由《太空救援》導演克裏姆 · 斯彭科編導的科幻大片相當硬核,故事好、鏡頭華麗,賣相極佳。
皮哥由于自從去年該片在俄羅斯本土上映時就有所關注,對其拍攝過程及幕後都有所了解,知道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
因此皮哥這次決定當一回 " 自來水 ",要向網友們來推薦。接下來皮哥就給大家説説,這部《挑戰》的三大突出的特點:
01、
好的商業片不管你發狠砸下多少錢,最核心的故事一定要講好,不然就很容易釀成《無極》、《封神傳奇》、《阿修羅》那樣的 " 慘劇 "。
《挑戰》的故事就講得非常好,一句話概括:劇本扎實觀感佳,主演賣力顏值高。
在介紹電影的故事之前,請容皮哥先給大家扒一扒美俄兩國太空科技和太空題材電影的那些歷史。
作為全球兩大太空科技大國,美國和俄羅斯(原為蘇聯)自從二戰後就競争激烈。
1961 年前蘇聯把尤裏 · 阿列克謝耶維奇 · 加加林送上太空;1969 年美國也把尼爾 · 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
冷戰時期這兩個大國一直在 " 扭手瓜 ",把這場太空競賽打得有來有往甚是精彩。
但随着蘇聯解體,冷戰也宣告結束,兩個大國的太空科技雖仍在進步,卻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劍拔弩張,都是朝着實用型的方向發展。
而這些年的 " 太空競賽 ",反而轉移到了兩國的電影上。
2013 年,好萊塢導演阿方索 · 卡隆拍出了《地心引力》,緊湊而刺激的劇情加上一鏡到底的天才運鏡,把太空電影的天花板一下子提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其後的《星際穿越》和《火星救援》,更是鞏固了好萊塢電影在太空科幻領網域的權威地位。
壓力給到 " 老毛子 " 這邊,自然也要做出回應。
80 後導演克裏姆 · 斯彭科可謂 " 初生牛犢不怕虎 ",2017 年他就拍出了技驚四座的《太空救援》,給俄羅斯太空電影好好賺回面子。
這部電影是根據 1985 年前蘇聯的禮炮 7 号空間站救援事件改編的,為了更好地還原歷史,劇組直接把俄羅斯太空總署于 1958 年服役的那些舊設備借來當作道具。
與美國同題材電影相比較,《太空救援》顯得平淡而樸素、實誠而有内涵,具有更加獨特的韻味。
因此《太空救援》當年在爛番茄網站上得到極高的評價,新鮮度 100%、爆米花指數 81%。
一部俄羅斯電影,能讓美國影評人和觀眾都打出高分,這足以證明其優秀,也讓克裏姆導演信心倍增。
于是經過 6 年的籌備和拍攝,他又拍出了更加硬核的《挑戰》。
《太空救援》的投資是 532 萬美元,《挑戰》則追加到 977 萬美元(IMDb 網站估計數字)。
與内地動不動就幾個億的投資相比較,這不到 1000 萬美元的預算簡直不值一提,但大家都别瞧不讓,人家可是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由于得到俄羅斯國家航天局的支持,克裏姆導演和女主角尤利娅 · 别列希爾德得到了上太空拍攝的機會。
而片中其他演員安東 · 什卡普列羅夫、奧列格 · 諾維茨基、彼得 · 杜布羅夫、奧列格 · 阿爾捷米耶夫和安娜 · 莫爾多維娜,都是實打實的俄羅斯宇航員。
上面也説了,俄羅斯電影不像好萊塢大片那樣愛折磨,沒那些爾虞我詐和跌宕起伏,講究的是波瀾不驚和認真實在。
《挑戰》的故事框架,和《太空救援》也頗為相似,主角都遭遇過親人離世,亦都是臨危受命,在千鈞一發之時憑借一己之力力挽狂瀾。
不同的是,《太空救援》是還原禮炮 7 号空間站救援事件的真實歷史;
而《挑戰》則大開腦洞,展現了一場在太空中進行的胸外科手術,而且為航天英雄進行手術的,還是一位女醫生。
故事講述宇航員奧列格在一次完成出艙任務時出了意外,胸部重傷骨折,無法承受飛船降落時的 4 倍重力安全返回地球,因此需要在太空中零重力的環境下接受手術治療。
于是航天局從全國調集胸外科專業醫生,制定太空手術計劃的同時,也開啓進入國際空間站(ISS)為奧列格進行手術的醫生選拔。
胸外科醫生葉夫根妮娅(尤利娅 · 别列希爾德飾演)從數位優秀的競争者當中脱穎而出,成為最終的人選。
為什麼選擇葉夫根妮娅?俄羅斯國家航天局也是經過重重篩選和細致考量才做出的決定,電影中花了 1 個多小時的片長來鋪墊和解釋這個答案。
" 硬體 " 上,作為國内頂尖的胸外科專家,葉夫根妮娅不僅經驗豐富、技術扎實,抗壓能力和身體素質也是極佳。
" 軟體 " 上,相比同樣優秀的男醫生,比如她的同事兼摯友尼古拉耶夫,葉夫根妮娅身上帶着男醫生不具備的愛心和細致。
同時,曾經在車禍中失去丈夫的心理創傷,令葉夫根妮娅多了一份對于親情的敏感和珍視,能夠更加設身處地地為病人着想。
而在太空手術的過程中,面對突發的情況和危機的降臨,葉夫根妮娅展現的臨危不亂和殺伐果敢,又充分體現出俄羅斯職業女性的堅韌和巾帼不讓須眉的精神。
因此這是一個帶着母性光輝和強大氣場的女性角色,也相當符合這些年倡導的女權思想。
所以很多看過電影的觀眾都説這就是 " 女版 " 的《太空救援》,講的就是 " 女性英雄 " 的故事。
而 " 太空手術 " 在現實中實際上還未曾發生過,電影能夠圍繞這一設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進行深入探讨,雖然背景是在當作,其故事本身卻帶着科幻感。
電影的原片長是 164 分鍾,從葉夫根妮娅的工作與生活開始講起。
講述的過程帶着俄羅斯人的大氣與幽默感,随着劇情的慢慢展開,角色的形象與個人魅力也變得鮮活了起來。
遺憾的是,内地院線版則在片方的堅持下删減成 120 分鍾。
雖然故事節奏更加明快,但還是丢失了一份原汁原味的匠心感。
02、
電影的另一個特點,則是如 " 科教片 " 般的俄羅斯尖端太空科技的展現、聯盟号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内景呈現、以及航空知識的全方位科普。
令人驚嘆的是,與好萊塢注重故事,不注重科技含量的電影不同,《挑戰》中所呈現的每個物件都是如假包換的 " 真貨 "。
在這裏皮哥又要先介紹一下什麼是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英文縮寫 "ISS")是目前人類建造的,在軌運行的最大的空間平台,是一個擁有目前最為尖端的現代化科研設備的太空實驗室,支持宇航員在地球軌道上長期駐留。
國際空間站于 1993 年,由由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等 16 個國家(不包括我們中國)聯合建造完成,其成本高達 1500 億美元。
俄羅斯負責研制的部分包括服務艙、萬向對接艙、對接與儲存艙、對接段、生命保障艙、多功能貨艙、2 個研究艙和科學能源平台。
而這些在俄羅斯國家航天局都有 1:1 打造的訓練模型,也就是説他們當年在建造時就做了 " 雙份 "。
電影中開頭部分的胸外科醫生選拔與訓練,就是在這些訓練模型中完成,讓我們在了解宇航員訓練過程的同時,也對國際空間站的功能和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們都知道在宇航員的選拔過程中,對于身體素質的要求尤為苛刻。
比如在高壓艙中測試人體對高原反應的耐受力,宇航員需要适應 2 萬米的高空環境;當然平衡感差的、超重的、有白内障的、無法承受 8 級離心力和 4 倍重力的人都将被淘汰。
同時對于在太空中失重的狀态下如何為病人做胸外科手術,電影也做了細致的設想和模拟。
這包括如何固定病床和醫生的位置;醫生又如何在缺少麻醉師和助手的條件下單獨完成手術;其規劃細致到每一件手術器械擺放的位置都非常講究,滿滿都是細節。
且編劇也加入了很多腦洞大開的創意,比如葉夫根妮娅由滑雪靴的卡扣聯想到可以制造一個卡扣裝置,将醫生的雙腳固定在空間站的地板上。
在手術的過程中,為了盡量縮小創面,葉夫根妮娅又用銅絲現場制造了一個用來代替手掌的勾子。
這些細致而有趣的巧思,都使電影故事變得有趣,讓觀眾從情節中獲取到有用的太空知識的同時,也對片中的人物產生好感。
提到 " 科教片 ",我們往往會想到《地道戰》、《地雷戰》這些古早的國產經典,而俄羅斯人拍的 " 科教 " 電影,也帶着與此相似的氣質。
03、
當然,電影最大的亮點,還是人類首次登陸太空,在國際空間站中進行實景拍攝的真實影像。
莫斯科時間 2021 年 10 月 5 日 11 時 55 分(也就是北京時間 5 日 16 時 55 分)," 聯盟 -2.1a" 運載火箭搭載聯盟号飛船,從位于哈薩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飛船上除了俄羅斯宇航員安東 · 什卡普列羅夫之外,還有兩位特殊的乘客:影片的導演克裏姆 · 斯彭科和主演尤利娅 · 别列希爾德。
兩人的目的地就是運行于太空軌道中的國際空間站,他們将在這裏與宇航員們合作,展開為期 12 天的影片拍攝工作。
與電影中葉夫根妮娅獨自完成太空手術相比較,克裏姆導演的拍攝工作也不顯得輕松。
在這 12 天的拍攝過程中,他的身邊沒有副導演、化妝師、燈光師、攝影師、場記、連一個助手都沒有,一切拍攝工作都需要他一人包辦。
而最 " 悲催 " 的是,他本人還不能出鏡。
而在太空中真實的零重力環境下拍攝也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不需要用傳統的吊威亞方式來模拟失重狀态,而只需要扛着攝影機," 飛 " 到哪跟拍到哪。
而且演員們穿梭于太空艙中的過程,還不需要過度剪輯,因此我們看到電影的後半段有大量未經剪輯的長鏡頭。
在這裏皮哥要稱贊俄羅斯人的審美在線,女主角尤利娅 · 别列希爾德 1984 年出生于俄羅斯的普斯科夫,今年也有 40 歲了,卻仍然保持着接近完美的身材。
她面容姣好、皮膚白皙、金發碧眼,帶着歐洲成熟女性的獨特風韻,能令全世界為之心動。
在空間站失重的狀态下,尤利娅那一頭金發更顯飄逸,配上她自信的笑臉,再加上穿行于太空艙中的敏捷身影,就像海底深處的美人魚一般,飽和光線中呈現出來的畫面美輪美奂,令觀眾陶醉其中難以自拔。
對比去年同樣把故事背景設定在國際空間站的美國科幻驚悚片《國際空間站 I.S.S.》,由于是在攝影棚中采用傳統的模仿失重手法進行拍攝,電影呈現出來的畫面觀感就大打折扣。
片中的演員包括女性清一色都是留短發,也沒有飄逸的效果,看着就一眼假。
而本片最高潮的部分,則是尤利娅換上綠色晚禮服,再穿上宇航服出艙的畫面。
當她站在國際空間站的艙外,身後就是在陽光照耀下發光的地平線,而背後則是直射的光線,置身于此天地間,世間的萬物也仿佛變得渺小。
04、
綜合上面所述,《挑戰》注定是一部不平凡的作品,也将會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裏程碑電影。
作為人類歷史上首部在太空中實景拍攝的電影,它對太空的探索和電影工業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必将改變電影的制作方式。
實際拍攝肯定會增加拍攝的難度,就要求電影制作人具備太空适應能力,掌握太空拍攝技術,使用最先進的設備,這些都将推動科技的發展。
我們普通觀眾能夠通過電影親身感受太空的魅力,這種沉浸式的觀影體驗也是傳統電影無法比拟的。
這些都能引發我們普通人對于太空探索的濃厚興趣,皮哥覺得這就是《挑戰》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
喜歡這一題材的觀眾,不要錯過這部好片,畢竟這樣優秀的電影并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