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李斌李想何小鵬,同路不再同行,歡迎閲讀。
和李斌比起來,何小鵬沒有那麼焦慮,李想顯得信步閒庭。
三個臭皮匠,又合影了。只是,心境早已不同。
2020 年 6 月,何小鵬發出一張合影,配文 " 三個苦逼,在憶苦思變 ",彼時處于電動車爆發的前夕,這三位也是真的苦。
時隔 5 年之後的 2025 年再合照,不再勾肩搭背的三位,雖然仍舊是各有各的煩惱,但真正苦的只有一位,蔚來的李斌。因為,只有他面臨的處境,和 5 年前一樣。
" 蔚來如果倒在 2025 年,我也不意外。" 這種言論,并不罕見。李斌不想讓蔚來走到這樣的局面。何小鵬和李想暫時不會面對這樣的局面。
已是最大的差别。
" 檢讨 " 的李斌
李斌又檢讨了,他今年檢讨的次數尤為多。
前幾天,蔚來閉門會議上,李斌為蔚來的盈利下了最後的通牒。" 如果説今年蔚來只做一件事或只有一個目标是什麼?那就是今年四季度要盈利。"
赢利,成為他口頭上頻繁提及的詞。那麼,怎麼盈利呢?對于造車十年,花錢大手大腳慣了,都沒有和盈利挨過邊的蔚來來説,怎麼降本,甚至比盈利更為緊迫。
在這場内部會議上,李斌不再藏着掖着,他用了三小時拆解了實現蔚來第四季度盈利畝标的三大關鍵路徑:提升銷量、改善毛利率、嚴控費用。
為了供應鏈降本,李斌決定死磕每一塊錢,就連原先計劃螢火蟲品牌單獨參展上海車展的事,最終被他提議直接在蔚來展台參展,就是為了更省錢。
省錢,成了李斌的頭等大事。
就連和何小鵬、李想再次合照的電動車大會上,李斌上台演講的第一句話,也是在檢讨。" 大家都知道蔚來在經營方面有很大壓力,需要提高效率和降本。"
除此之外,他還檢讨了另外一件事。" 蔚來最大的‘學費’是換電站布局太晚了。" 這個檢讨,對于業内的一些觀點來説,是 " 不合時宜 " 和 " 冥頑不化 " 的。
因為,當前外界對換電路線還是有一些質疑,比如随着比亞迪推出了兆瓦閃充,有觀點認為這會對換電帶來衝擊,蔚來堅持換電布局,除了持續燒錢,暫時看不到更大收益。
李斌不這樣認為。
他表示,換電站解決了用户的裏程焦慮、滿足了補能體驗,得到了用户的認可。" 充電和換電适合不同的場景,是很好的補充,不是對立的。" 近期,蔚來與寧德時代進行了換電合作,也意味着換電成為了一個主流的補能模式。
他表示,如果 2022、2023 年建得再早一點的話,銷量、用户滿意度會更好一些。支撐這個看法的理由是,長三角江浙滬占蔚來銷量的一半,加上安徽占到 60% 銷量。這一方面取決于這些地區用户消費觀念新,另一方面在于蔚來在長三角地區堅定的換電網絡布局。
" 這是值得復盤的地方。"
顯然,值得李斌復盤的地方,不僅僅只有一個充電站布局的早晚。最近,對于蔚來的頻繁復盤,李斌也被稱之為最拼最努力的人。
對于 2025 年,李斌的預期是銷量翻番。他給出了四個驅動因素:產品、技術、充換電網絡、銷售服務體系。在產品方面,蔚來今年将迎來產品大年,蔚來、樂道和螢火蟲三個品牌會有 9 款新車交付。
閉門會議上,他特地復盤了第二品牌樂道和第三品牌螢火蟲。對于樂道,他認為,樂道本身并沒有做錯什麼,不過是眾口铄金。" 我以前不太理解這件事,現在看來真的能把金铄掉。但我們還在頑強地從坑裏面爬出來。"
樂道能爬到什麼程度,暫不清楚,但是第三品牌螢火蟲的局面甚至比樂道更加棘手,外觀設計上就存在更多的 " 不接受 "。李斌表示,螢火蟲本身是為歐洲量身定做,設計很有特點,俄烏衝突以及關税政策之後,也改變計劃在中國售賣。
" 雖然用户覺得三重奏燈的布局沒見過,太獨特,但總比沒人知道好。" 這個看似平和的心态,實則多了一份無奈。
只是,不知道李斌今年有沒有機會撕掉這份無奈。
" 反思 " 的何小鵬
一起合影的何小鵬,顯然已經撕掉了這份無奈。
在過去的兩年裏,小鵬汽車也曾走過不少彎路,在何小鵬看來,正是這些彎路讓他提前看到了趨勢的變化、提前思考将來要怎麼走,得以多走了幾步。
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何小鵬被問到一個問題。" 如果對 2024 年進行復盤,你覺得你們做對了什麼?"
何小鵬在今年開年信裏寫到,去年是小鵬汽車在血海裏遊泳的一年。從血海裏遊出來,何小鵬説自己做了很多,總結下來是兩個關鍵。
" 效率、效能 ",是何小鵬推動改革的重點。在這兩個關鍵之下,他主導的變革做了三件事。
第一個是反思的态度。他曾説過," 只有死亡才可以讓人真正嚴肅起來。" 所以,2023 年開始的那場反思,比任何一次都要來得徹底。
從何小鵬到高管層面都做了很多反思,包括戰略上的反思、規劃上的反思、產品計劃上的反思,包括功能上的細節反思等等。" 因為大部分的失敗,是自己把自己打敗。"
第二個,是舍得砍向自己。何小鵬認為,在小鵬遭遇困境的那兩年,内部的橫向流程沒有做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所以,必須刀口向内,挖潛力、挖效率、挖效能、挖經營。
第三件事,對用户反思。如何做到真正從用户出發,而不是一句口号?何小鵬説,調整還沒有做完,還在繼續學習。
何小鵬此前説過的一句話,倒也使用現在的蔚來。他説," 我覺得最難的事,是讓一個曾經陷入谷底的創業企業團隊重新找回信心,讓思維重建。" 李斌,需要幫助蔚來找回自信和新思維。
那麼,反思的結果呢?
顯然是頗有成效。得益于去年底推出的 MONA03 和 P7+ 兩款新車的強勁表現,小鵬汽車自今年一月以來多次超越理想汽車,成為新勢力板塊的 " 銷冠 "。
他給員工總結了公司會變好的八個原因。" 產品布局、經營提升、AI 能力、體系能力、全球化的變化、大眾的支持、品牌向上、勢能提升。"
雖然,外界稱之為 " 小勝 ",不過,何小鵬認為," 現在是從 ICU 往外走的路上。" 在他的看法裏,如果以後一年能賣 100 萬輛,那也才過生死線。
" 我覺得我們遠遠沒有成功。2025 年到 2027 年是淘汰賽,淘汰賽意味着我們面臨的都是生死戰。" 何小鵬一直有一個認知,是 " 每三年一個門檻 ",只能幹好一個又一個三年,積累勢能。
在變革向好的第一個三年,何小鵬并不打算借着目前的好勢頭,定一個過高的目标。他説,考慮到淘汰賽的殘酷性,考慮到可能會犯錯,要确保 " 行穩 "。
" 期望 2025 核心就是行穩致遠,2026 要規模有利潤,2027 要全球發展。" 何小鵬説自己也戰戰兢兢的,因為科技和市場變化都太快了,而且從不寬容,甚至苛刻。
他希望在這三年裏面,一要做好短長板的組合,二要把規模銷售做好," 而且還是有質量的規模銷售 "。他不想摔跤,他體會過,因為摔一跤要在那裏要停好久。
" 我對内部的要求是走慢一點,把基礎工作做扎實一點,把產品力做好一點。" 在何小鵬的展望中,2026 年是公司的一個重要節點,這也将是行業巨變的一年。
他希望,在 2026 年,小鵬汽車能夠實現盈利,以及将把下一代的自動駕駛能力推向全球。實現盈利對于 " 穩 " 字當頭的小鵬來説,或許不是難事,但是把自動駕駛能力推向全球,不亞于特斯拉 FSD 入華的難度。
此時,李斌和何小鵬的目标已然不同。
" 布道師 " 李想
比起李斌和何小鵬的頻繁露面,最近很少露面的李想,快要變成一個 " 布道師 "。
最近,不想當產品經理的李想,正忙着講幾樣東西。講底層邏輯,講人工智能,講系統軟體,講開源。
3 月 29 日,李想官宣了理想自研汽車作業系統 " 理想星環 OS" 開源。後來,在 2025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李想進一步分享了理想星環 OS 的特點及優勢。開源的部分主要有三個:智能車控 OS;智能駕駛 OS;通信中間件及工具鏈。
李想展現得很大度,符合他想當一個合格的布道師應該有的特質。他説," 我們願意推動汽車作業系統開源,讓汽車作業系統性能達到全新高度 "。理想,不想當造車界的蘋果,而是想當安卓。
的确,和李斌比起來,何小鵬沒有那麼焦慮,李想顯得更為信步閒庭。
從現金流來看,小鵬現金 419.6 億元,與蔚來相當,何小鵬説小鵬還沒從 ICU 走到 KTV,但他不着急,因為小鵬銷量的勢頭不錯。他需要考慮的是,其他車能不能也像 MONA03 和 P7+ 一樣賣得好,足夠撐起他的飛行汽車的研發。
理想現金儲備達 1128 億元,暫時沒有現金的壓力。雖然,3 月 14 日公布 2024 年财報,公司全年營收 1445 億元,同比增長 16.6%,連續兩年突破千億元。淨利潤卻出現下滑 31.9% 至 80 億元。
" 增收不增利 ",李想也沒準備着急,從他堅持不換 MEGA 外觀也能看得出來,他的籌碼在别處。為了改變 " 增收不增利 " 的局面,理想制定了三個策略:計劃下半年推出純電 SUV 雙車 i8 和 i6,持續加大智駕技術投入。繼續開拓海外市場。
李想的目标變了,不再簡單希望理想是一家造車新勢力頭部企業。雖然,他表示,2015 年成立這家公司時,每輪融資都會面對投資人問的一個問題,理想汽車為什麼作為一個新勢力覺得自己以後可以脱穎而出?
他説,他當時就想明白了原因。
他認為,理想汽車會比所有的傳統汽車廠商更懂得如何去做大型軟體,又比所有的互聯網公司更懂得怎麼去造一輛車。
" 我覺得這個也證明了,過去十年幾家新勢力能夠存活下來,所體現出來一些不一樣的地方。"
回看過去,理想的發展路徑,和别的造車新勢力略有不同。别人都在做純電的時候,李想開始做增程,現在很多人開始做增程了,李想又不想造車了,要做人工智能企業。
" 做人工智能是不是跟風?"
之所以有此疑問,是因為李想第一次對内説要做一個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這句話的時候,ChatGPT 剛好誕生兩個月,當時 AI 的風很大。
李想予以否認。
他説自己很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2023 年 1 月,李想發布内部信,提到理想汽車的願景:2030 年,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
從現在開始做,他覺得時機剛好。
現在是什麼時機?電動化的戰争接近尾聲,智能化的戰争剛剛展開。踩過的坑,早已經踩得差不多了。
李想的對于做一個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很有信心。此前,他被問過," 理想同學和智能駕駛必須二選一,你放棄哪個?" 他説,他會減别的,不會減這兩個。
看得出來,他的決心很堅定。
不過,業内擔憂的是,随着競争格局的變化,電動車這場 " 仗 " 什麼時候能打赢?理想怎麼去打赢?畢竟,理想在電動化的競争中,還未有一款頂梁柱一樣的 " 純電車型 "。
李想表示,并不存在打赢不打赢這件事。因為格局一直在變。打了合資品牌,對抗了特斯拉,小米華為又來了。沒有打赢,有的是一直有資格參與競争。
" 只有成長是他的欲望。" 果然,李想和布道師越來越像。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