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中核集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首個真空室模塊吊裝就位,歡迎閲讀。
IT 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據中核集團消息,4 月 10 日,位于法國南部卡拉達舍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真空室模塊組裝合同标段(SMSA)首個真空室模塊(7 号模塊)順利完成吊裝并精準就位,成為 SMSA(Sector Modules Sub-Assembly)中首個進入托卡馬克堆坑的核心扇段模塊。
▲ 圖源中核集團公眾号,下同
據介紹,ITER 真空室模塊組裝是将托卡馬克最重要的三項設備,真空室、真空室冷屏和環向場線圈等大型設備精準組裝成一個模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前所未有的工程實踐。既需要缜密的技術開發,又需要精心的施工組織和高技能的產業工人,涵蓋組裝、大件吊裝、焊接、精密加工等眾多專業領網域。
在項目投标的關鍵階段,團隊經過缜密研究,組成了一個匯聚中、法、意三國共 8 家企業的聯合團隊。這支聯合團隊憑借卓越的專業能力和對項目的深刻理解,成功博取各家之長,脱穎而出,于 2024 年 2 月底順利拿下這個意義重大的安裝合同,為項目的正式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次 ITER 真空室模塊的成功落位,較原計劃提前了三周,充分展現了良好國際合作的巨大潛力。本次吊裝總重達 1368 噸,對精度控制、協同作業及安全保障提出了極高要求,打破了 ITER 項目施工部件吊裝多項記錄。
中、法、意的工程技術人員密切合作,自主研發并實施了精細化的吊裝方案,成功攻克了吊裝姿态控制、毫米級對位及高強度結構同步等多項關鍵技術難題,确保 SM7 模塊安全、精準、穩定就位。管道焊接、儀表安裝、精密加工等諸多關鍵工序研究與實施也在中外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技術突破,保證了質量、優化了工期。
IT 之家查詢獲悉,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旨在模拟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托卡馬克,被譽為全世界最大的 " 人造太陽 ",由中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共同實施。
我國于 2006 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自 2008 年以來,中國承擔了 18 個采購包的制造任務,涉及磁體支撐系統、磁體饋線系統、電源系統、輝光放電清洗系統、氣體注入系統、可耐受極高温的反應堆堆芯 " 第一壁 " 等核心關鍵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