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小米汽車產線調整告一段落,一期產能即将拉滿,歡迎閲讀。
產能接近極限、訂單再攀高峰,小米汽車急需擴充產能。
10 月,小米汽車交付量首次突破 2 萬輛,產能利用率高達 160%,然而,這并不足以應對消費者的購車熱情。10 分鍾 3680 台,預售價 81.49 萬元的 SU7 Ultra,10 月底一經開售,便收獲可觀訂單。
與其同時,SU7 車型仍在熱賣,8 月以來,其周均新增訂單規模穩定在 4000 輛水平。開賣 7 個月後,小米汽車 10 月新增訂單規模達到 2.3 萬輛。面對日益增長的訂單,小米急需擴充產能。
36 氪獲悉,今年 11-12 月,小米 SU7 将衝刺月產量 2.4 萬輛。
在小米汽車一期工廠的建設規劃中,其額定年產能為 15 萬輛,即額定月產能為 1.25 萬輛。衝刺 2.4 萬輛的月交付成績,小米的產線利用率已接近 200%,無論是生產班次還是生產效率,小米顯然做了大量準備。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小米二期工廠也在緊張籌備,目前已開啓早晚雙班施工,将于明年 6 月中旬竣工。
36 氪了解到,小米汽車對二期工廠投產進度态度迫切,明年 6 月竣工後,二期工廠将先後經過小米驗收及當地住建局的核驗備案,最早 7 月、最遲 8 月便将正式投產。
投產後,小米兩座工廠将提供總計 30 萬輛的額定年產能。
產能與訂單同增長,小米交付任重道遠
3 月 28 日,小米 SU7 上市後,迅速點燃了消費者的購車熱情,僅 24 小時,其大定訂單數便達到 88898 台。36 氪此前曾報道,SU7 發布會次日,小米汽車供應鏈團隊便奔赴全國各地,與關鍵供應商讨論零部件供應問題。加速 SU7 交付成為小米汽車的當務之急。
在 5 月召開的财報溝通會中,雷軍對外透露,稱小米汽車工廠将從 6 月開啓雙班生產,将月交付量提升至 1 萬輛。2024 年交付 10 萬輛的原本計劃,也動态調整至保證 10 萬輛、衝刺 12 萬輛的新目标。
經歷半年有餘的生產提速後,小米汽車交付量出現新突破。10 月,小米 SU7 月交付量首次突破 2 萬輛。雷軍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小米預計将于 11 月提前完成全年 10 萬輛的交付計劃。
達到相同成績,2017 年開啓交付的特斯拉 Model 3 用時 18 個月,2021 年上市的極氪 001 耗時 10 個月。僅用 8 個月的小米,顯然擁有更充實的訂單與更強大的供應鏈能力。
即便如此,小米仍然面臨着巨大的交付壓力。小米汽車 app 顯示,SU7 鎖單後的交付周期顯示為 25-28 周。目前訂購小米 SU7,最快提車時間已經排到明年 4 月。
小米汽車 app 訂購頁面
工廠產能奮力爬坡的同時,小米 SU7 訂單新增并未停滞。
據悉,上市後兩月,小米汽車新增訂單進入平台期。但 6 月過後,SU7 再次呈現爆發趨勢,每周平均新增訂單 4000 台左右。10 月,SU7 Ultra 版本開啓預定後,其月新增訂單達到 2.3 萬台規模,已高于當月交付量。
目前小米一期工廠的規劃產能僅為 15 萬輛 / 年,當前 2 萬輛的生產速度,其產能利用率高達 160%。而今年年底,小米将再度挑戰產能極限,衝刺月產量 2.4 萬輛,緩解交付壓力。
產線已滿載運行,訂單卻還在增加,小米不得不繼續着眼產能擴充。
兩款新車将投產,新工廠建設迫在眉睫
2025 年,小米 SU7 Ultra 将率先開啓生產,并于 3 月開啓交付。與此同時,36 氪此前曾報道,小米汽車旗下代号為 "MX11" 的第二款新車 SUV,也将在 2025 年内實現量產與交付。
今年 1-9 月,在狹義乘用車銷售量中,SUV 車型占比已超 50%。在 SUV 車型明顯更受歡迎的中國市場,小米必須為新車做足產能準備。
明年,小米将有 SU7、SU7 Ultra 以 及 SUV 新車三款車型同時投入生產,年產能規劃 15 萬輛的一期工廠顯然有些吃力,二期工廠擴建迫在眉睫。
公開檔案顯示,小米二期工廠用地緊鄰一期工廠,建築面積也與其相似,占地 71.8 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為 40 萬平方米,產能規劃同為 15 萬輛 / 年。目前,工地實行早晚雙班工作制。
知情人士告訴 36 氪,小米要求盡快投產,目前的工期計劃是 2025 年 6 月竣工。竣工後,二期工廠會首先經過業主方小米的驗收,随後在住建局核驗通過、備案成功後," 最快 7 月、最遲 8 月,二期工廠便可正式投入生產。"
相較一期工廠 14 個月的建設周期,二期工廠進度明顯加速。建設完成後,小米一期、二期兩座工廠将提供合計 30 萬的額定年產能,這将有效緩解小米汽車的交付壓力。
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争奪戰仍在繼續,理想汽車在三季度财報會中表示,由于 L6 車型持續熱賣,理想需要在 2025 年春節進行擴產,方能滿足消費者的交付需求。
随着新車增多,小米汽車供應鏈也将迎來新難題。在產能建設外,如何進一步提升小米在汽車供應鏈當中的話語權,保證零部件供應與整車在同一步調?訂單、產能和供應鏈資源該如何協調,這将成為小米汽車的長期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