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比亞迪的旗艦轎車,打破了什麼格局?,歡迎閲讀。
仰望 U7 剛剛正式上市,但距離它首次對外發布,已經過去了 14 個月。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仰望 U7 不斷有新技術曝光,仰望研發團隊是慢工出細活嗎?
以下為本期視頻文字版:
去年 1 月 10 日,仰望汽車正式對外發布了全新車型,仰望 U7。3 月 27 日,仰望 U7 終于正式上市了。
如今一台新車的開發周期,最短只要 14 到 18 個月,而仰望 U7 從發布到上市,就已經有 14 個月的時間了。不過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仰望 U7 抛出來的新功能,新技術,一個比一個炸裂,因此仰望 U7 的熱度,也絲毫不減。
仰望 U7
破了什麼局?
全程看完仰望 U7 的發布會就會發現,仰望用了很多的篇幅來講底盤技術。其實這些年我們看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布會,重點幾乎都放在了三電和兩智上面,很少有車會把底盤技術作為重點。為什麼?因為這方面的技術創新,對于中國汽車制造商來説,太難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説過這個説法:海外企業壟斷了車身控制技術。
事實确實如此,本質上,就是因為歐美國家的汽車工業起步早,他們在車身控制技術上積累的經驗多,所以產品的表現更能符合市場的需求。
在中國汽車發展的早期,我們的制造商可以通過合資或者合作的方式,快速使用海外的成熟技術,因此缺少這方面的研發動力,這也導致了中國企業在車身控制技術上的積累并不深厚。
但在智能車時代,海外企業掌握的車身控制技術,已經難以滿足中國汽車制造商的要求。我們需要幾乎從零開始,自己研發這些技術。
仰望 U7 這次搭載的雲辇 -Z,就是比亞迪自主研發的技術,代表了當前最頂級的車身控制系統。雲辇 -Z 用四個高度集成的懸浮電機,代替了傳統的液壓減振器,形成一套全新的電磁懸挂系統。這些電機的調節響應速度最快能達到 5 毫秒,人眨眼的時間,它能調整 100 次,這個速度幾乎是傳統主動懸架的數 10 倍。而這就是比亞迪所説的,革命性的懸架技術。
其實主動電磁懸架系統并不是比亞迪首創,有很多汽車制造商或者供應商團隊,過去都在這個領網域有過探索和研究,做耳機的 BOSE 在上世紀就能做出一台樣機了。但是新技術的理論階段、樣機階段、量產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巨大鴻溝,雲辇 -Z 真正厲害的地方就在于這裏,它能完成車規級的驗證,并且開啓了大批量的量產。
所以,仰望 U7 的雲辇 -Z 究竟破了什麼局?一方面,是海外車企在高端車上,一直作為秘密武器的主動車身控制技術,中國汽車制造商也有了;另一方面,是我們的技術不僅有,而且更好,智能汽車時代的車身控制技術,中國汽車制造商更早地量產了。
為什麼仰望 U7
能率先做到?
仰望 U7 的發布會看完,我們再回味一下,其實雲辇 -Z 只是整個仰望 U7 的一個技術亮點,支撐雲辇 -Z 發揮出滿血能力的,是個更加龐大的技術群,雲辇 -Z、易四方、天神之眼、刀片電池、骁雲發動機等等。
比亞迪在最近 10 年,每一年的研發投入都超過了淨利潤,2024 年的财報數據顯示,比亞迪全年的研發投入高達 542 億人民币,應該是所有中國車企中,研發投入最高的。
所以,最近兩年,比亞迪的技術成果落地非常頻繁,2025 年從開年至今,比亞迪就開了三場重磅的技術發布會了。
我們認為,仰望 U7 能在車身控制技術上有現在的突破,在至少在三個領網域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第一,是數據通訊架構。智能汽車時代的車身控制技術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要快。對高速行駛的汽車來説,決策快就等于安全。仰望 U7 就用了比亞迪之前發布過的璇玑架構,這個架構就相當于整個車型的智能化底座,讓仰望工程師能夠實現底盤的全面數字化。
第二,是高壓平台。車身控制系統細分起來是個非常復雜的事,執行的速度要夠快,執行的任務又很繁重,所以它有非常大的功率需求。傳統燃油車的低壓架構,是很難勝任高功率需求的。而仰望 U7 的 800V 高壓平台,打開了工程師研發的新世界,讓車身控制不再被功率限制。
第三,是感知維度提升。仰望 U7 的總計配備了 3 顆激光雷達,5 顆毫米波雷達,13 顆高清攝像頭,12 顆超聲波雷達,以及藏在車内的上百個傳感器,這些傳感器不僅能更精準地感知到車身周圍的環境,還能實時監測車輛當前的狀态。比如我們看到的這個屢試不爽的 " 美式截停 ",仰望 U7 居然就能神奇地自救回來。
研發主動車身控制技術為什麼難,就是因為他需要一整套的其他技術作為基礎。比亞迪在這些年銷量快速增長的過程,我覺得做得最正确的事,就是不斷地增加研發投入,所以才能用一系列的技術群,在仰望 U7 上,把車身控制這件事做好。
仰望 U7
可能的風險在哪裏?
雖然技術有突破,但實話實説,仰望 U7 要面臨的挑戰仍有很多,很多困難單靠技術是解決不了的。
首先的問題,就是產品定位。不得不説,中國品牌的向上路,還要面臨比較久的認知革新期,仰望汽車的前兩台車,U8 和 U9,我們覺得這兩台車給市場打造的品牌認知,還并不深入,品牌認知,依然是挑戰,所以仰望 U7 仍然要肩負着塑造仰望品牌的任務。
其次,在汽車領網域最樸素的道理,就是技術不等于體驗。怎麼利用好技術,打造出符合目标用户真實需求的功能和體驗,這是仰望產品定義團隊,需要面臨的一個難點。
最後,仰望 U7 這台車,是整合了整個集團最頂級技術資源的旗艦轎車,不用懷疑,上市之後肯定會被非常多的群體關注,有可能是比亞迪龐大的車主群,也可能是汽車領網域的興趣用户,還有可能,是等着看笑話的友商。
所以仰望 U7 交付後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被大家用放大鏡來觀察。所以,怎樣讓這台車真正觸達到潛在用户,不讓潛在用户受到其他群體的影響,這就是營銷團隊需要做好的事情了。
寫在最後
打造仰望 U7,對于比亞迪來説,到底難在哪裏?
我們覺得,難就難在,當這台車擁有了突破認知的技術實力之後,仍然要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競争以及捉摸不透的中國高端新能源車消費者。
但其實我們回頭來看,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發展的整個過程,不都是這樣的處境嘛。只不過仰望現在面對的,是更有實力的對手,更高維度的競争,以及更難改變的用户心智而已。
如果你也和我們一樣,對汽車行業的變革式發展滿懷憧憬,歡迎大家到 B 站關注《童濟仁汽車情報所》,我們會在每周五與探讨一個你可能感興趣的新話題。大家有任何意見與建議,也歡迎留言與我們交流。
入駐媒體平台
商務聯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為《童濟仁汽車評論》獨家稿件。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須注明出處為《童濟仁汽車評論》和撰寫作者。如有任何侵權行為,侵權者将承擔相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