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英特爾或與AMD合并,真正的PC「巨魔」要浮出水面了?,歡迎閲讀。
如果你常關注半導體或是 PC 市場,那麼應該都知道英特爾如今的處境并不算好,從年初就開始發酵的 13/14 代酷睿處理器穩定性問題,直到 9 月份才有所緩解。而在 10 月份發布的酷睿 Ultra 200S 系列處理器,市場預期也不盡如人意,可以説是英特爾歷史上最艱難的時刻之一。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廠商之一,而且是唯一還在美國本土進行半導體生產的企業,英特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拯救危機中的英特爾,美國一直在讨論各種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财政補貼、減税和政策傾斜,不過大多都難以落到實處。
舉個例子,此前美國通過一個法案,只要英特爾在美國建造新的半導體工廠,就可以獲得百億美元的補貼和最高千億美元的税收減免,但是英特爾的 CEO 卻表示他們已經投入超過 300 億美元建造新的工廠,卻沒有收到任何的補貼。
言外之意就是美國政府的虛假承諾,正在讓英特爾陷入更艱難的處境,所以,為了進一步挽救英特爾,相關部門提出了一個 " 驚世駭俗 " 的提案:讓英特爾的芯片設計部門與 AMD 的相關部門合并。
圖源:X
我剛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首先的反應是看了眼右下角的時間,确定今天不是 4 月 1 日,倘若英特爾和 AMD 合并,這可能是整個科技史上都少有的「大事件」。因為英特爾和 AMD 幾乎就是 PC 處理器的代名詞,兩家的份額加起來超過 90%,如果是計算全球的存量 PC 設備,那麼兩者的份額占比超過 99% 都有可能。
而且,AMD 從誕生開始就一直都是英特爾最大的競争對手,兩者在 20 世紀打得頭破血流,各種專利訴訟幾乎沒有停過,直到後來才籤署了專利互認,承認兩者均擁有 x86 架構的使用權,這場波及整個半導體市場的戰争才告一段落。
但是這并不代表 AMD 與英特爾就此和好了,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兩者在 CPU 領網域的争鬥就沒有停止過,想讓這兩家企業握手言和,談何容易?不過,他們提出這個方案顯然并非空穴來風。
雖然英特爾的設計部門與 AMD 合并是八字還沒一撇的事情,但是也不妨礙我們從市場和技術角度出發,讨論這個方案的可行性。首先從市場角度來説,英特爾與 AMD 目前的關系其實遠沒有十年前緊張,因為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共同的敵人—— ARM。
ARM 處理器雖然并非新事物,但是此前主要集中在移動便攜終端市場,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手機。當然像 MP3、MP4 等各種小型電子設備和部分對性能要求不高的設備上,都能看到 ARM 的身影,在移動市場中,ARM 處理器的份額超過 90%,大家是否覺得有點眼熟?
可以説,Arm(ARM 架構專利所屬公司)在移動市場的地位就像英特爾與 AMD 的合體,只不過與後者不同,Arm 并不生產具體的芯片,只是一個架構和芯片方案供應商,所以營利和收入都更低,而且因為實際的 ARM 芯片生產商要多少有多少,自然也就不會觸發反壟斷。
雖然 Arm 對 PC 市場并不是很感興趣,但是架不住各大半導體廠商有興趣,蘋果的 M 系列處理器,高通的骁龍 X 系列處理器,都是基于 ARM 架構設計的 PC 處理器,雖然在峰值性能上仍然無法與 x86 處理器相比,但是卻有着驚人的能效比,且性能已經足夠滿足多數應用流暢運行。
圖源:雷科技
雖然在此之前,蘋果已經用 M 系列處理器展現了 ARM 在 PC 端的潛力,但是也止步于 Mac 設備,對于普遍的 Windows PC 市場并沒有影響,高通的目标卻直指 Windows PC 市場。
可以説,攔在 ARM PC 面前的唯一阻礙只剩下 " 系統生态 ",Windows 對 ARM 處理器的支持仍然只能説是夠用,但是這個問題也在高通與微軟的合作中被逐步解決,另外高通與各大 PC 廠商的合作也已經提上日程,這一切都讓 AMD 與英特爾倍感壓力。
前段時間的聯想 Tech World 上,我們就罕見地看到了英特爾與 AMD 同框,并且宣布将會共同成立 x86 生态系統顧問小組,共同推動 x86 生态的發展,應對未來的更多挑戰。
圖源:AMD
雖然在市場上兩個公司依然是競争者,但是在面對生态之争時,AMD 與英特爾是同屬一個陣營的,畢竟兩家公司打得再激烈用户也依然在 x86 生态裏打轉,只要下一代處理器的性能超過對方,形勢就會輕松逆轉。
但是如果用户都跑到了 ARM 生态,那麼再想讓他們回心轉意就要難得多了,在生态陣營衝突面前,AMD 與英特爾合作也并非什麼天荒夜譚,而是已經有了實質性進展的事情。
在我看來,兩者的合并基礎确實存在,首先兩者都是 x86 生态的維護者,芯片業務的重合度很高,如果可以放下争鬥合作,可以更好地應對 ARM 生态的進攻。其次兩者在芯片設計上并非沒有合作過,在 2018 年發布的 Kaby Lake-G 架構處理器,就是兩者首次合作的產物。
Kaby Lake-G 處理器采用了英特爾的第八代酷睿 CPU 和 AMD 的 Radeon RX Vegas M GPU,并推出了以下五款處理器:
Intel Core i7-8809G
Intel Core i7-8709G
Intel Core i7-8706G
Intel Core i7-8705G
Intel Core i5-8305G
因為只供應戴爾、聯想等少數主流筆記型電腦廠商,且只在部分高端型号上使用,所以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這 5 款處理器的存在。不過,從實際測試結果來看,Kaby Lake-G 處理器的表現并不差,甚至可以説是當年移動 PC 市場的最強處理器。
可見,英特爾與 AMD 如果真的可以放下成見進行合作,在 CPU 設計領網域是大有可為的,不過 Kaby Lake-G 卻是兩者最後一次在硬體上合作,後續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 CPU。對此我也并不感到意外,畢竟後續 AMD 的鋭龍處理器就掀起了對英特爾的反擊戰, 并且一度超越英特爾成為出貨量第一。
圖源:AMD
在這樣的背景下,英特爾與 AMD 的合作自然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而在 6 年後的今天,AMD 的鋭龍處理器已經非常成熟且迭代到 Zen5,性能表現不輸甚至超過英特爾,曾經的短板如今已經被補齊,AMD 其實沒有必要和英特爾聯手。
而在英特爾看來,與 AMD 合并也并非什麼好事,設計部門作為英特爾的核心,合并到 AMD 意味着徹底失去對未來處理器的路線掌控,即使可以保住核心團隊不流失,也徹底失去了重回巅峰的希望。
或者説除非 AMD 願意将自己的設計團隊也拿出來,與英特爾的設計團隊單獨組成一個部門,并共同服務兩家公司(類似于 Arm 的形式),但是就目前 AMD 在 CPU 市場的發展來看,這個方案大概率不會得到認可。
而且,AMD 與英特爾在 x86 生态裏的份額加起來近乎 100%,兩家企業的合并也會涉及反壟斷等諸多問題,很難獲得中國、英國、法國等國家政府的認可。在我看來,将這個方案擺上台面只是為了彰顯相關方拯救英特爾的決心,在這個方案之外還有更多的選擇。
比如拆分晶圓廠,讓英特爾實現輕量化運營,但是這個方案也與美國渴望實現半導體本地化的目标衝突,所以很難推動落地。作為美國的「合眾國長子」,英特爾顯然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敗而退出市場,但是他究竟會以怎樣的方式回歸,又能否重回巅峰,都是值得讨論的問題。
或許,接下來的 AI 普及浪潮就會成為英特爾重回巅峰的契機也説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