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廣州,還是不容小觑,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土哥涅夫,題圖來自:AI 生成
文章摘要
廣州雖面臨挑戰,但仍具競争力。
• 廣州經歷經濟挑戰,但仍被高層視為重要城市。
• 國際化優勢助廣州在全球城市排名中提升。
• 自動駕駛等新興產業或助廣州實現彎道超車。
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一出,唱衰廣州的聲音又起。
其實自從 2017 年重慶 GDP 首次超過廣州,甚至更早前,2016 年深圳 GDP 反超廣州起(從後來公布的統計年鑑裏 GDP 歷年調整版本來看,早在 2012 年,深圳 GDP 就已經超越廣州了),廣州已經遭輿論唱衰近十年了。
随着廣州排名的不斷下降,傳統的 " 北上廣深 " 四大一線城市的説法,也漸漸有被 " 北上深 " 取代的趨勢,廣州似乎正在掉出一線之列。而杭州、成都等幾座新一線強省會,也對廣州 " 省會一哥 " 的江湖地位虎視眈眈、窮追猛趕。
怎麼説呢,廣州這些年的相對衰落是客觀事實,但有道是 "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對于除北上深以外的其他城市來説,廣州,還是不容小觑的。
廣州的輝煌始于 1991 年。那一年廣州 GDP 超過重慶,全國排名升至第三,并在此位置上一坐就是 30 多年。
那時的廣州,地處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是許多外資、港資進入中國内地的第一站,像可口可樂、寶潔、匯豐銀行等眾多 500 強公司,都在廣州設立了在華辦事處或中國區總部。
雖然後來随着中國開放區網域的逐漸擴大,特别是浦東的開發開放,一部分外企總部搬去了上海或北京,但憑借廣交會的視窗地位,廣州仍然是中國重要的商貿和經濟中心,并且常年穩坐 " 中國第三城 " 的寶座。
廣州的這個地位第一次受到衝擊,來自于身旁的深圳。作為特區中的特區,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最大的發展奇迹,所以深圳反超廣州,并沒有引起太大對于廣州是否正在衰落的非議。
真正的危機來自于重慶的崛起。
從 2017 年開始,廣州與重慶圍繞第四城的位置展開了激烈的争奪。而從今年前三季度的數據看,重慶 GDP 已經和廣州拉開了 1000 多億的距離,廣州要想再度反超,難度已經很大了。
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底,重慶将正式趕超廣州," 第四城 " 之争也由此落下帷幕。
當然,對于重慶的趕超,挺穗派還可以説重慶本質上是一個中等規模省份,拿一個省來 PK 一個城市,不具有可比性。更何況重慶是轉移支付的受惠方,而廣州則是貢獻方,用廣州的錢來建設重慶,然後趕超廣州,勝之不武。
但面對以杭州為代表的一眾新一線省會城市的相繼崛起,廣州則沒話可説了。畢竟人家和廣州,城市級别相同,也同為财政淨貢獻方,旁邊還有一個上海壓着一頭,以及一堆城市相互競争、瓜分資源,但在許多關鍵經濟指标上,比如地方财政收入、人均 GDP 等,杭州都已經超過廣州了。
而今年以來廣州萎靡的經濟表現,更加劇了外界對于其正在衰落的擔憂。
前三季度,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為 22149.95 億元,同比僅增長了 2.0%,比全省平均值還低 1.4 個百分點,成為拖累廣東經濟的重要原因。
這一實際增速在 GDP 前十強城市中位列倒數第一,而這已經是廣州連續五個季度增速排名墊底了。并且分季度來看,廣州的增長還在持續下滑。從一季度時的 3.6%,到上半年的 2.5%,再到如今前三季度的 2%,可謂一季不如一季。
除了增速,廣州的 GDP 增量在十強城市中也是倒數第一,前三季度只增長了 380.11 億,甚至不及去年剛剛跻身萬億 GDP 城市的常州(551.77 億)。
廣州的前途究竟如何?是像東莞那樣,去年摔一跤,今年馬上原地起跳,名義增速在 " 萬億俱樂部 " 中的排名,從去年的倒數第一變成今年的順數第一?還是延續過去十來年的趨勢,持續向下,直至跌落至與杭州、成都、武漢、南京一檔,淪為一個普通的新一線強省會?
就在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公布的幾乎同時,兩份重磅檔案 / 報告的相繼出爐,讓人看到了廣州真實的江湖地位。
一個是國務院密集批復了杭州、沈陽、南京、成都、廣州、深圳等城市的 "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連同此前獲批的北京、上海、重慶、天津 4 市,内地 10 大城市新一輪總規都塵埃落定。其中對廣州的定位是 " 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 ",核心功能還包括國際商貿中心、綜合性門户,以及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等。
專家普遍認為,廣州的定位、功能要略高于重慶、天津、深圳這幾個 " 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 "" 全國性經濟中心 ",并明顯高過成都(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杭州、南京(兩者均為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等幾個強省會,表明在高層心目中,廣州依然是中國第三城,至少還是一線城市。
當然也有人會説,市場經濟時代規劃只能起參考作用,關鍵還得靠城市自己努力。否則像某些直轄市,雖然定位和廣州一樣,也是 " 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 ",但真實的經濟實力卻很拉胯。GDP 排名都掉出前十了,且還存在進一步下降的可能,這樣的城市,規劃定位再高又有什麼用呢?
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對。事實上,廣州的江湖地位不僅國内認可,在國外也是公認的。
比如最近,世界知名評級機構 GaWC 發布的《世界城市名冊 2024》,廣州穩居香港、北京、上海之後,排名中國第四,而且和 2020 年上一版名冊相比,廣州的世界排名從第 34 位大幅前進至 22 位,級别也從 Alpha- 級提升到了 Alpha 級。不僅比排名第 30 位、位列 Alpha- 級的深圳高出一檔,更是遙遙領先 Beta+ 級的成都(58 名)、天津(60 名)、杭州(65 名),Beta 級的重慶(70 名)、南京(75 名)、武漢(81 名)等一眾新一線城市。
為什麼會如此?這是因為 GaWC 的世界城市排名,不是簡單地根據 GDP 總量來定,它更關注城市的全球連通性以及在全球化經濟中的融入度,通過檢驗城市間金融、專業、創新知識等情況,來确定一座城市在全球網絡中的地位,評判其世界影響力。
而眾所周知,國際化恰恰是身為千年商都的廣州領先其他新一線城市的最大優勢。無論是跨國公司總部、領事館、國際航線數量,還是外國人及金融、法律、管理咨詢等高端服務業人才總數,廣州在國内城市中都位居前列。
當然,對于生活在這些城市中的普通市民來説,更關心的還是產業、工作和收入。而在這些方面,廣州的優勢就不那麼明顯了,很多指标都已落後杭州、南京等城市,這也是不少人看衰廣州的原因。
很多人唱衰廣州的原因,就在于廣州的產業。比如説早些年沒能踩中互聯網電商的風口,被杭州趕超;又比如廣州這一輪的增長放緩,也跟汽車產業有關。
前三季度,廣州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 17.4%,汽車產量同比下降 20.8%。其中,幾乎以一己之力撐起廣州汽車產業的廣汽集團,汽車產量同比更是下降了 26%。而深圳則大幅增長了 48.1%,并以 182.9 萬輛的產量一舉超過廣州(179.34 萬輛),登頂 " 汽車第一城 "。
這背後的原因,跟廣州汽車產業的新能源轉型遲緩有關。
比如廣汽的主要品牌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都是日系合資車,在電動化方面一直沒有太大動作。雖然廣汽也推出了自有電車品牌廣汽埃安,但前三季度埃安汽車銷量同比下降了 35.4%。
而造車新勢力之一的小鵬汽車,因為規模較小,2023 年僅僅交付了 14 萬輛(這還是包括了小鵬在其他城市工廠中生產的汽車總量),占廣州全年汽車產量的 4.4%,拉動作用十分有限。
不過實話實説,廣州、上海等城市雖然因為體量龐大、決策層級高、行動遲緩,沒能踩中互聯網經濟的第一波風口,以至于上海市領導還曾發問:" 上海為何留不住馬雲 "?
但一線城市的優勢在于各方面資源齊備、綜合實力雄厚,一旦決定發展某個產業,就可以迅速調集大量的人才、資源,實現後來居上。上海是如此,廣州亦然。
比如這幾年非常火、被譽為 " 出海四小龍 " 之二的希音、Temu,就是廣州發力跨境電商後的成果。至于汽車領網域,廣州雖然在發展新能源汽車上慢了半拍,卻已經在另一條更超前的賽道裏領跑了,那就是自動駕駛。
前不久,總部位于廣州的全球自動駕駛領軍企業文遠知行成功赴美上市,成為全球通用自動駕駛公司第一股,也是全球 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第一股。
在财富雜志 2023 年評選的改變世界的公司榜單中,這家全球唯一同時擁有中國、阿聯酋、新加坡、美國四地自動駕駛牌照的科技公司名列第 8,是唯一一家衝入前十的中國科技公司。
除了文遠知行,廣州目前還聚集了像小馬智行、百度阿波羅、沃芽科技(滴滴)、安途智行等國内自動駕駛頭部企業,廣汽集團、小鵬汽車等車企及廣州公交集團、祺宸科技等運營商也積極參與,測試及應用示範運營主體達到 15 家。
都説 " 打敗你的往往不是對手,颠覆你的也不是同行 "。現在各地都在發力新能源汽車,一時間產能大爆發,以致很多國家紛紛出手限制中國電動汽車進口。
這樣發展下去,會否步當年光伏產業的後塵,不好説,但顯然,電動汽車已經是一片競争激烈的紅海,而自動駕駛很可能是下一個風口。到時候,廣州説不定又能彎道超車追趕上來,實現領跑。
因此現在就斷言廣州将掉出一線序列,甚至被杭蓉趕超,恐怕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