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動真格了,央企總部外遷拉開大幕,歡迎閲讀。
文 | 凱風
企業總部,歷來是城市必争之地。
短短兩個月,我國新設立 2 家 " 國 " 字号央企,總部都不在北京。
日前,一家新的央企——中國數聯物流在上海正式揭牌設立,成為我國首家數據科技央企,也是我國第 99 家由國資委監管的產業類央企。
無獨有偶,今年 10 月,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在天津正式成立,系全國首家以循環經濟為主營業務的一級央企總部,終結了天津沒有央企總部的歷史。
不只是新央企總部在北京之外安營扎寨,就連一些原本設在北京的央企總部,也拉開了疏解、外遷的大幕。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幾年來,全國累計已有近 10 家央企總部從北京外遷,雄安新區、上海、武漢、深圳、贛州成為最大受益者。
央企總部為何批量外遷,影響幾何?
01
99 家產業類央企總部,都分布在什麼地方?
目前,我國共有 120 多家中央企業,其中包括產業類、金融類、行政類、文化類央企,其中由國資委出資管理的央企,一般被認為是實業類或產業類央企。
過去幾年,随着國企改革不斷推進,有大型央企完成重組,也有新國企橫空出世,國資委監管的產業類央企最新數字為 99 家。
高峰時期,8 成以上的央企總部雲集于北京。近年來,随着央企總部外遷,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觀,北京之外的央企總部越來越多。
根據國資委最新公布的央企名錄,99 家產業類央企中,北京以 69 家的總量遙遙領先,我們熟悉的三桶油、三大運營商、主要航天軍工企業,都匯聚于此。
這背後,既是首都資源集聚能力的體現,也不乏歷史路徑依賴,部分央企正是經由機構改革,由原來的部委改制而成。
正因為央企雲集,北京擁有全球最多的世界 500 強總部,遠超東京、紐約。
根據 2024 年榜單,北京共有 49 家世界 500 強企業,8 成以上都是央國企,其他為以京東、美團、小米為代表的科技民營企業。
北京之外,上海 7 家,雄安新區 4 家,深圳、武漢、香港各 3 家,廣州 2 家,為第二梯隊城市。
此外,天津、成都、長春、哈爾濱、澳門各 1 家,贛州、齊齊哈爾、鞍山等城市榜上有名。
這些央企總部,部分源于一五計劃和三線建設時期的布局,東北和西南地區的央企總部多數都發轫于此;
部分則得益于新一輪國企改革與央企外遷的推進,上海、深圳、武漢、雄安等地都是如此。
令人意外的是,重慶、蘇州、杭州、南京、西安、長沙、鄭州、合肥等地仍舊沒有央企總部。
02
央企總部争奪戰,誰是最大赢家?
無論是央企總部外遷,還是新設立央企總部的布局,既有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考慮,也不乏區網域協調發展的需要,也不乏產業邏輯、市場邏輯的體現。
第一大受益者,毫無疑問是雄安新區,不只是央企總部外遷的主要承接地,更是 " 京校外遷 " 的最大受益者。
作為千年大計,雄安新區本身因首都而生。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本就是目标所在。
目前,雄安新區共有 4 家央企總部,其中中國星網已經正式入駐,而中國中化、中國華能、中礦集團總部正在建設中。
不僅如此,根據教育部安排,北京将有15 所部屬高校向雄安疏解,其中首批 4 所 211 高校(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林業大學)已經開工建設。
這場疏解戰遠未結束。除了總部,一批央企的二三級子公司紛紛落户雄安新區,未來也不乏央企總部持續遷移的可能。
第二大受益者,則是上海,目前共有 7 家產業類央企 +1 家金融類央企,多數都是新近設立或遷移而來。
總部設在上海的 "7+1" 央企分别為中國寶武、中國船舶、中遠海運、東航、中國商飛、中國電器裝備、中國數聯物流 + 交通銀行。
這些央企中,中國寶武、中國船舶、中遠海運、中國電氣裝備都是重組整合而來,而中國商飛、中國數聯物流則是直接在上海設立。
不過,偌大的長三角地區,只有上海擁有央企總部,而江蘇、浙江的民營經濟更為發達,亟待補上這一環。
第三大受益者,深圳、武漢、天津、贛州等地,各拿下了 1 家外遷央企總部。
央企總部外遷雄安,主要是基于疏解非首都功能而來,而選擇上海、深圳、武漢、贛州等地,則是以聚焦主業、靠近產業集聚地和產業前沿為導向。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落户深圳,中國三峽集團遷往武漢,新重組成立的中國稀土集團落户江西贛州,都是如此。
深圳是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第一城,武漢是三峽大壩所在省的省會,贛州素有稀土之都的美譽。
與之同理,中遠海運、中國船舶等企業落户上海,既有上海作為大國重器集聚地的因素,也與上海的國際化水平不無關系,便于央企出海參與全球競争。
03
未來,誰能拿下更多央企總部?
央企總部落户,不僅能帶來顯著的總部經濟效應,更能帶動無數上下遊產業鏈的匯聚。
當前,新一輪國企改革進入攻堅期。一批大型國企正在進行重組整合,一批與新興產業相關的央企逐步設立,為總部争奪戰帶來更多可能。
今年新設立的兩家央企,中國數聯物流、中國資源循環都是如此:着眼于新興賽道,且總部均未設在北京,而是與區位、產業和定位更為契合的上海和天津。
無論如何,央企總部在北京之外均衡布局,或是大勢所趨。
而最終落子在哪裏,則受到疏解非首都功能、區網域協調發展、國際科技產業競争、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的綜合影響。
疏解非首都功能自不用説,而區網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确提出,發揮區網域協調發展戰略、區網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
此外," 國家戰略腹地 " 的橫空出世,則為央企争奪戰增加了更多變數,也給了許多内陸城市以新的想象空間。今年公布的重要改革檔案提出,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
因此,基于新質生產力和國際科技產業競争的需要,央企總部會否向北京之外的科創大市、制造大市傾斜,值得關注。
而基于國家戰略腹地的需要,一些能源類、軍工類、農業類的央企總部,會否向中西部的重點城市布局,同樣備受關注。
當然,政策不會憑空而至,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地方,只有強化自身產業的四梁八柱,方能在產業競争中搶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