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央企錄取民辦大學畢業生,是打破學歷歧視,還是暗箱操作?,歡迎閲讀。
2 月 22 日,國家能源集團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能置業)的一份高校畢業生拟錄用名單引發輿論地震。在公示的 16 人名單中,13 名碩士分别來自香港城市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西南财經大學等國内外名校,而 3 名大學生的母校綏化學院、西安外事學院、青島恒星科技學院——尤其是後兩所民辦院校屬性——瞬間成為輿論靶心。
國家能源集團網站截圖(已被删)
随着質疑聲浪攀升,原公示鏈接被悄然删除,企業回應 " 流程合規 " 卻拒絕公布評分細節的操作,再度點燃輿論場對國企招聘透明度的質疑。
這組 "13:3" 的懸殊對比,被網友戲稱為 " 三碟醋包了頓餃子 " ——高學歷淪為廉價陪襯,低學歷卻成意外主角。
這場争議,早已超越個體求職者命運,直指社會認知撕裂點,在 " 雙非院校畢業生不配上桌 " 的集體潛意識下,一次國企的 " 擇優錄取 " 為何能引發學歷歧視與程式正義的雙重焦慮?
其實,人們質疑的既非碩士太多,亦非大學生太弱,而是規則是否真實。
争議漩渦的底層邏輯是一連串的問号——删帖撤檔、遮掩信息為何成企業第一反應,程式正義是否已經失效?" 卷學歷 " 與 " 看能力 " 孰真孰假?人才評價體系有無既能保證公平又能拔擢良才的機制保障?民辦院校是否天生不配擁有公平競争權?當央國企仍被默認是 " 學歷軍備競賽 " 的最後堡壘時,三名大學生憑何擊穿名校壁壘?
我們對此事的讨論,也是一場 " 社會信任解剖 ",真正的危機不在于錄取結果本身,而在于企業回應與公眾期待間的巨大落差。一句 " 面試表現優異 " 顯然無法彌合群體性信任赤字。當企業用 " 考生不問出處 " 标榜公平,卻拒絕對面試标準 " 打開暗箱 ",這場争議注定淪為一場價值觀的混戰。
非知名院校和民辦院校天生就要背負 " 民辦 = 注水 " 的刻板印象原罪嗎?
當輿論将西安外事學院、青島恒星科技學院污名為 " 民辦野雞大學 " 時,這一标籤化邏輯的荒誕性恰恰在于:國家發改委 2023 年曾明确提出 " 支持民辦高校培育應用型人才 " 的政策導向,民辦教育的合法性早已被國家檔案多次确認。
根據 2023 年的數據,中國民辦高校在校生人數為 994.38 萬人,占全國普通、職業本專科在校生的比例為 26.34%,國家接連出台政策鼓勵民辦教育差異化發展。
将 " 民辦 " 與 " 低能 " 強行捆綁,實則是社會對民辦教育的系統性歧視,是計劃經濟時代教育資源等級制殘留的慢性中毒症,是用等級标籤否定個體奮鬥價值。
諷刺的是,正是這種偏見塑造了民辦院校學生的 " 逆商 ":為撕掉身份标籤,他們往往更早參與社會實踐,反而有可能契合國能置業招聘崗位(物業服務、後勤保障、商業運營)對實操能力的需求。但輿論場的 " 學歷原罪論 " 拒絕接納這個邏輯——當偏見成為準繩,逆襲反而成了罪證。
若真存在學歷造假或教學質量缺陷,為何不是向民辦院校問責,而是對畢業生進行 " 有罪推定 "?當民辦學生逆襲成功,社會應反思的是:我們是否正在扼殺教育公平的微光?
當社會上升通道收窄,名校學歷成為階層防御的護城河,任何突破學歷壁壘的個案都會被視作對現有秩序的攻擊。
這是傲慢與偏見正在用社會達爾文主義對 " 低勢能 " 院校進行 " 身份絞殺 ",而這種殘忍背後,是民眾長久以來對權利暗箱操作的痛惡。
當前央國企與公務員的招聘已進入 " 千人選一 " 的極端内卷周期。國能置業此次招聘中,在名校碩士充斥考場的背景下,三名普通大學生脱穎而出的概率堪比彩票中獎。
國能置業宣稱 " 碩士生競争力不足時擇優錄大學生 ",那要不要用往年累計聘用大學生占比的數據來打一打質疑者的臉呢?企業将此次錄用标榜為 " 考生不問出處 " 的進步叙事,若復盤各大央國企歷年招聘數據,大學生存量始終處于統計學誤差區間。
所謂 " 打破學歷歧視 " 到底是改革的破冰,還是臨時起意的危機公關?
見得越多,懷疑的東西也就越多,詭異的事情層出疊見。
2022 年山東某國企招聘中出現筆試滿分者因 " 性格測試不合格 " 被淘汰,最終錄用者父親系該公司高層。
2022 年某市事業部門招聘,筆試第一名因 " 專業不符 " 被拒錄,實則為關系户騰位。
2021 年湖南某城投公司公開招聘要求 " 舞蹈專業碩士 ",被核實為某領導子女畢業方向。
這些記憶讓公眾對國能置業的 " 破格錄用 " 產生了本能的質疑。當企業用 " 歡迎舉報 " 回應質疑時,實則是将自證清白的責任轉嫁給普通公民——這種 " 程式冷漠 " 恰恰坐實了公眾對監管盲點的想象。
而國能置業的吊詭操作進一步瓦解了公信力。
公示期結束後火速删檔的時機選擇,企業宣稱面試全程合規,卻不公布面試評分細則或崗位勝任力模型,很難不被質疑 " 心虛滅證 "。
合規不等于可信,國企的本質是全民資產受托者,其招聘程式必須接受比 " 不違法 " 更高階的審視。國企招聘的程式正義需要雙重擔保:既要确保技術正義、流程嚴謹,又要保證倫理正義與可監督性。
而當公示淪為機械的時間卡尺,公眾監督權便淪為用知情權暗中替換的空中樓閣,低概率事件若缺乏透明解釋,注定會被視為 " 特權產物 "。
社會對 " 名校碩士淪為陪跑 " 的憤怒,是學歷通脹背景下對身份貶值的集體恐慌,結合以往央國企招聘對人才選拔要求之嚴,國能置業的 " 擇優錄取大學生 ",在公眾心中要麼是一出 " 狸貓換太子 ",要麼就是一次偶然的施舍式突破。
三名大學生已成為 " 逆襲典範 ",企業卻避談其崗位職責——包頭置業公司的物業、後勤、超市業務。當企業用爽劇情節展示開放胸襟,若将核心崗位留給名校生時,所謂的公平更像一場精心設計的公關表演。
當北大博士競争城管崗位、牛津碩士報考街道辦的新聞層出不窮時,國能置業的本科錄取名單反而成了 " 反常樣本 "。
這種 " 破格錄用 " 的表彰式修辭,恰恰反襯出制度化公平的缺失:當普通院校學生的突圍需要被包裝成 " 逆襲神話 ",恰説明常規招聘通道仍深陷于學歷封建主義。
公眾對招聘黑箱的天然警惕與對央國企改革用人機制的期待,竟在同一起事件中彼此對衝——有人視大學生逆襲為打破學歷歧視的裏程碑,更多人卻認定這是特權腐敗的 " 新編劇 "。
要消解這場争議的多重病灶,國家層面不妨擰緊多項改革議程計時器的發條。
在教育層面,積極構建民辦教育認證體系,消除民眾對民辦教育的厭惡心态,設立獨立第三方學科評估,打破 " 公優于民 " 的刻板認知;将央國企、公務員、事業部門的招聘全流程透明化,面試錄像備案、評分細則公示、評委回避制度公開,用技術手段切割利益尋租空間;對于更廣泛的用人部門來説,還要破除 " 唯學歷論 ",區分研究型與實操型崗位,建立多元化的 " 學歷 - 能力換算公式 "。
改革箭在弦上,不妨将這場争議視為社會認知的裂變時刻:當一名民辦大學生站在國企崗位上,他背負的不只是個人簡歷,更是整個時代對社會公義與公平的困惑與期待。
畢竟,制度的門或許永遠虛掩,但只有當更多人勇于推開它時,階層的石階才能化為平路,當規則透明時,逆襲無需解釋,當标準公平時,質疑自會消彌。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馬金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