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用生前葬禮告别世界的95後女孩,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命課,歡迎閲讀。
圖源:網絡截圖
生前參加自己的葬禮是什麼體驗?
近日,在博主李菜菜的視頻裏,罹患小細胞癌的好友小姜,提出要李菜菜參與她 " 生前的葬禮 "。葬禮,從拍一張遺照開始,兩人來到西湖邊與來自遠方的陌生人建立聯系,讓他們寫下最後一次見面時,想要對小姜説的話。最後一站,和家人朋友告别,希望他們不要悲傷。
在 " 葬禮邀請函 " 上,小姜寫道:" 請答應我,替我多看看未來的春天,替我活出雙倍的勇敢,祝您與家人朋友平安健康。" 正值清明節,在社交媒體上," 生前參加自己的葬禮 " 這一熱點有 300 多萬人在看。而在西湖邊,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留下了很多很暖的信息," 旅程很短暫,享受過美好 "、" 希望你在以後的日子裏做自己最開心 "、" 祝願早日康復 "、" 希望你以後的每一天都是太陽天 "……
" 生前葬禮 ",也可以稱之為 " 活出喪 ",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現實生活中,都不乏這樣的情景。不過,同樣是 " 活出喪 ",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目的。《雍正王朝》的弘晝,是為了政治避禍和保命;《落葉歸根》裏的那位農村老人,是為了感受下死後的熱鬧場面,對抗人生的孤獨;《非誠勿擾》裏的李香山,是為了坦然面對死亡,有尊嚴地體面地離開,并傳遞一種更為通透豁達的生命觀、人生觀。
95 後女孩小姜的 " 生前葬禮 ",本質上與李香山的 " 人生告别會 ",是一樣的,是在與自己的人生做一場告别,與家人朋友告别,與這個世界告别。這樣的葬禮與告别,寬慰了自己,也撫慰了這個世界。這是一件 " 很酷 " 的事情,行為藝術和儀式感的背後,不乏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和探尋,也給我們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動的生命課、人生課。
小姜是不幸的,但也是幸運的。不幸的是,在風華正茂的年紀,就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就像一朵花一樣,在最鮮豔的時刻突然凋零,怎能不讓人遺憾惋惜,更何況她還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有那麼多愛她的家人朋友,她的重病以及未來某一天的突然離去,對于家人朋友來説,很可能是 " 一生的潮濕 "" 一種揮散不去的痛 "。
但她将生命看得更通透了,不懼怕死亡,相比于人生的長度,更在乎人生的深度與厚度。即使在生命進入倒計時的時刻,依然能夠樂觀積極面對。正如她自己所言:" 生命的意義在于,我們如何擁抱每一個當下,如何在有限的時光裏給世界留下一抹温暖的色彩 "。而那一句 " 這一趟很值得 ",更是振聾發聩,激蕩人心。
生命原本或許并無意義,但會因為我們的感受、求索與愛,而變得有意義。人生,有來時,就有去時,真正可貴的,還是體驗,沒有什麼比珍惜人生的每分每秒而更重要了。
人生有太多不可控的事,我們每個人都和李香山、小姜一樣,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也不知道何時會是我們人生的終點。既然如此,就更沒什麼好糾結的了。要知道,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浮雲。學會自洽,把想做該做的事給做好,少些内耗,多些自如,明白 " 盈虛有數 " 的道理,适當從 " 名利場 " 抽身出來,尋找精神的栖息地,安放自己的靈魂,更注重對人生價值的探尋。
小姜的這場 " 生前葬禮 ",非但不是無病呻吟,恰恰是極具生命力、張力和感染力的一場儀式。她這是在用一種特别的方式,讓這個世界記住自己,記住自己的表達和傳遞的理念和價值觀。" 渡己更渡人 ",這何嘗不是實現人生價值和增加人生厚度深度的一種别樣的選擇。線上線下,每一條發自肺腑的留言,都是小姜的生命觀,最生動的人間回響。
" 浮生千劫盡,長日一燈明 "。人生海海,但我們仍願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 " 一盞明燈 "。
"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