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這剛出的9.4,我已經被問到不耐煩了,歡迎閲讀。
七夕剛過,不妨,咱來聊些 " 重口味 " 的 " 私密 " 話題?
咳咳。
紐約時代廣場知道吧?
或者洛克菲勒中心。
這些都是紐約的著名地标,曾在無數電影中露過臉。
△ 上:《唐人街探案 2》;下:《中國合夥人》
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承載了國人對于紐約,乃至美國的部分想象。
但。
你是否知道,這兩個興建于上世紀初,已經成名了上百年,吸引了全世界遊客慕名打卡的旅遊景點 ……
居然。
沒有公共衞生間?
于是。
當遊客喝多了飲料,吃壞了東西,肚子開始鬧騰的時候 ……
唔 ……
你知道一個憋不住的人,會為了一個衞生間,幹出些什麼荒唐事。
很多人會在垃圾堆裏翻購物小票。
沒錯。
哪怕你衣冠楚楚,可能這時候也顧不得什麼面子了。
因為這張小票。
就是通往街邊商店衞生間的鑰匙。
△ 字幕來源:彎彎字幕組
而更多的人呢?
铛铛铛 ……
萬能的飲料瓶登場。
你可以在大街小巷看到這麼一個裝滿了黃色液體的家夥,在這個城市的角落," 裝點 " 出不一樣的風景。
打住打住。
先放過這個帶點味道的冷知識。
相信關注時間夠長的朋友,到這裏應該猜出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什麼了。
沒錯。
紐約城 + 犄角旮旯的知識點 +Vlog 拍攝手法,以及絮絮叨叨,磕磕巴巴,但風趣幽默的旁白。
Sir 前兩季都推薦過的(一、二)——
約翰 · 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麼做 第三季
How to with John Wilson 3
豆瓣上分數最高的都市紀錄片之一。
第三季一上線,依然分數高達 9.5。
到底有什麼魔力?
答案在評論區裏。
遊吟詩人,賽博旅行。
這個紀錄片總能給觀眾提供不同的生活觀察角度。
而且,絕對是幽默的那一挂。
漫步在紐約街頭,導演 + 主演的約翰 · 威爾遜拿着攝影機,捕捉大量的素材,然後用這些片段,剪出成片。
當然,有能拍的。
也有不能被拍的。
(為此經常被安保或者警察驅逐)
拍的主題,經常是看起來小到荒誕可笑,可又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
再結合他絮絮叨叨,不斷發散的想法和旁白。
" 松弛感 " 拉滿。
也讓他成為了無數觀眾的心頭好。
别看只是個 Vlog,玩起視聽語言來,它也絕對是最天才的那一類。
一開場就足夠惡趣味。
把帝國大廈放在雙腿之間,暗示一些細心的觀眾:
這期主題可能與下半身有關。
似乎在講述着一些私密的話題?
可還沒等你想歪的時候。
馬桶出現了。
啥?
的确和下半身有關。
的确是私密話題。
但這 ……
是的,第三季一上來,主題就來到一個很少有人關心的問題:
公廁。
人有三急,出門在外,卻找不到廁所,那種窘迫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過體會。
但不同于咱們國内很多地方基礎設施完善。
在紐約,即便已經是國際大都市,公廁依然是一個隐痛。
不僅數量少。
而且總在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
比如卡在機動車道的護欄上。
為什麼會這個樣子?
約翰通過實地走訪告訴大家:
紐約的廁所其實并不少,但能用的不多。
作為最發達的國際都市之一,紐約的城市基建很早就達到了很高水準,包括廁所。
但問題就是,太早了。
一百多年過去,大部分由于預算問題疏于維修,暫停使用。
一組數據 " 觸目驚心 ":
800 萬常住居民,還有每年 6000 萬遊客,只有 1000 個公廁,其中 24 小時開放的?
只有2 間。
説到這,紀錄片用了一張圖來抽象展現廁所少的後果:
△ 真實情況自行腦補
可廁所少也就罷了。
很多設計也讓人難以接受。
不僅是衞生狀況堪憂:
而且基本上沒有廁紙。
約翰還來了一句吐槽:
之所以沒有廁紙,是因為美國人對衞生紙的狂熱。
(大家還記得疫情期間優先搶購衞生紙的風潮吧)
更難過的是。
紐約政府為了防止大家在公廁隔間裏幹壞事。
所以 …… 聰明地拆掉了隔間門。
逼得上廁所的人,如果想有一點私密感,那請自帶毛毯。
沒錢維護 + 衞生堪憂 + 安全性不足。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Sir 相信大部分人基本上就告别了公廁了。
所以在紐約街頭,經常看到的場景是:
很多人都是随便找地方解決。
角落,垃圾車,甚至地鐵連接處 ……
△ 好擔心這個地鐵門突然關緊
以至于臨街的店鋪,每天早上開門都會反復拿漂白劑清洗門口除臭。
因為保不齊(一定有)大小便的痕迹。
一個小知識:
在紐約,像宜家這種家居店的模範間裏,馬桶一般是封死的。
為什麼?
因為但凡你今天沒封死。
那下一次打開,裏面就不知道有啥玩意了。
但你説市政府真的就這麼無能麼?沒有一點改善措施?
有,但不多。
他們曾推出過五個智能公廁,給附近的五個區使用。
25 美分,15 分鍾,還能自動清潔。
聽起來挺不錯吧。
但約翰實際體驗了一下,什麼叫人工智能——
如果不小心騙過了廁所的感應器,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賽博科幻了屬于是。
這麼一看,至少在如廁這一項上,這紐約老百姓的生活簡直是水生火熱啊。
但如果只是聊廁所,紀錄片充其量也就是一個趣味知識大賞。
約翰 · 威爾遜厲害的是。
在帶你見識一個真實而奇葩的生活切面的同時,總能發散性地找到很多看似淺顯實則卻很深刻的議題。
然後又用一種看破不説破的态度,在引人發笑的同時,把思考交給每一個觀眾。
比如像這第一集的廁所。
很多人可能會説,家裏有廁所的話,公廁只是應急,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
但廁所,其實是一個關乎公共空間的問題。
也就是,你的生活環境,是否提供了一個讓你在公共空間也能享受體面生活的權利。
肉眼可見,我們的公共空間在不斷縮小。
以前我們會説,天地遼闊,除了私人住宅,或者政府機構,都是公共空間,可現在呢?
公共領網域不斷被私有化。
以至于像公廁這樣的設施,也變得越來越少。
身處其中的我們。
萬一發生了 " 三急 " 情況,也只得放下尊嚴,去求助一家家的店鋪,甚至于,還會落得個白眼的回應。
在後邊的兩集。
類似的讨論其實也在反復出現。
比如講個人衞生,講耳部清潔,導演甚至帶觀眾直觀體驗了一次美式采耳。
可明面上是講清潔。
實際上是通過讨論大家對于噪音的感受,聊聊現代人由于生活習慣差異,所產生的精神壓力,以及他們的應對措施。
比如,整一個大号的冰雹炮,讓你的傻 x 鄰居們閉嘴。
△ 字幕來源:擦槍字幕組
比如講鍛煉和健身,導演走訪了健身房,健身比賽以及了解健身方式。
但其實借健身探讨它背後的價值——
人應該如何看待自己。
以及人的一生應該如何适應自己與别人的差異。
所以發現了嗎?
不管是公廁、噪音,還是健身,其實紀錄片所説的,都是我們身邊那些被忽略的小事。
很多人會覺得不值一提。
但問題是。
長久以來,每天不知不覺地影響着我們,塑造出我們如今這般生活狀态的,不也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小事嗎?
這些我們視而不見的日常。
才應該是我們真實生活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與這個世界最直接的聯系。
只可惜。
現在已經是數字時代了。
我們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虛拟的網絡裏。
關心的,往往也都是那些更宏大,或更有戲劇性的議題。
以至于。
沒多少人會去關注這個确切的世界。
就像紀錄片裏,出現的這麼一個神來之筆:
當噪音發生時。
大部分人都捂住了耳朵。
這時,背景裏出現了槍聲。
可。
那些捂着耳朵的人,什麼都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