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央視網:“智能駕駛”,也請握緊方向盤,歡迎閲讀。
" 脱手駕駛 ""AI 代駕 "" 高階智駕 " ——一段時期以來,部分車企的營銷話術正在将 " 智能駕駛 " 的技術邊界變得模糊。一些天花亂墜的説辭,奪目華麗,讓一些消費者誤以為 " 算法是萬能的 "。技術的局限性和風險性有意無意地被淡化," 智能駕駛 " 的 " 本來面目 " 正在被扭曲。
還有一些車企在車輛交付前後不向用户提供任何智能駕駛的功能介紹和專業培訓,将 " 智能駕駛 " 的功能完全交給用户自主學習,甚至将相關技術包裝成用户的 " 無腦操作 "。在此背景下,一些用户對智能駕駛系統邊界的認知必然模糊。如果過度信賴和依賴 " 智能駕駛 ",用户就無異于成為随時待命的 " 人肉安全員 ",一旦危險發生,往往會上演 " 人機争奪控制權 " 的驚魂瞬間。
當技術被賦予 " 完美 " 的光環,人們往往會忽略技術的本質仍然只是操作工具。目前,全球主流車企的智能駕駛系統能停留在 L2-L3 級輔助階段,盡管 " 智能駕駛 " 可以降低事故發生率,但在一些復雜場景下,算法缺陷仍然難以避免。例如,采用純視覺方案的車型在雨雪天氣失效率達 37%,依賴高精地圖的車型在偏遠路段 " 迷路 " 率超 20%。
至少,在現階段," 智能駕駛 " 還不能和自動駕駛畫上等号,目前的 " 智能 " 依然是建立在特定條件下。方向盤後,仍需要清醒的人類駕駛者守住安全的底線和最後的防線。
但駕駛員的 " 放任 " 心态在 " 智能駕駛 " 用户中并不少見。一些消費者過于相信 " 智能駕駛 ",開啓輔助駕駛後玩手機甚至睡覺,将自身安全置于危險之中。車企 " 解放雙手 " 的營銷承諾和消費者的惰性一拍即合,形成了 " 危險的共振 "。
每當智能駕駛引發事故,輿論幾乎都會分為兩派:一方指責車企技術缺陷,另一方則歸咎于駕駛員操作失誤。尖鋭的對立,同樣暴露出 " 智能駕駛 " 在責任認定、技術監管、法律适用層面的困境。如何建立 " 政策-商業-服務 " 三位一體的責任體系,需要更細致的技術标準和事故認定規則,更公開的技術設計和數據共享,以及用户對自身駕駛責任的明确認知。
回顧汽車工業百年發展史,無論是安全帶的普及還是電子車身穩定系統的應用,每一次安全技術的進步都伴随着人類血與淚的教訓。智能駕駛也不應當成為例外,不應在商業利益之下 " 重重加冕 ",生命的代價容不得半點試錯。
" 智能駕駛 " 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據預測,到 2030 年,全球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将突破 5 萬億美元,中國将成為重要的創新中心。
在奔向創新的路上,無論是車企還是用户,都應保持對 " 智能駕駛 " 的冷靜審視和思考,對 " 智能駕駛 " 有正确和清晰的認知。特别是企業,不僅要以敬畏之心對待技術,以坦誠負責之态面對用户,以 " 時時放心不下 " 聚焦安全冗餘的設計和用户的每一個反饋,才能真正推動行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