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被全球抵制,刷一星,她還是爆了,歡迎閲讀。
最近,有一部片子頗具腥風血雨體質。
上映之前,就連遭抵制。
上映之後,又引發大規模兩極化評論。
在韓國,男女觀眾評分一個天上一個地底。
連電影主創的采訪内容,都遭到抹除修改。
在美國,女性觀眾興高采烈前往電影院觀影。
部分男性觀眾和影評人卻競相吐槽。
甚至火燒周邊,以示抵制态度。
在國内上映後,更是五星與一星評論打架。
一邊是女性觀眾不夠看,不斷呼籲增加電影排片。
一邊是部分男性觀眾「破防」差評,要求下架。
輿論硝煙彌漫的同時,電影北美票房成績驚人。
吊打同期上映的諾蘭大片《奧本海默》。
這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竟然能引發全球範圍内的罵戰?
咱們一起來看看——
《芭比》
Barbie
其實《芭比》電影拍攝籌備前期,很多觀眾都報以一種玩樂态度。
不管是「芭比娃娃」自帶的少女童話意味,還是真人版魔性十足的預告片。
似乎都顯現出,這是一部玩鬧為主沒啥内涵的大 IP 電影。
加之同檔期的《奧本海默》,由諾蘭執導,講原子彈之父的故事。
二者的觀感對比過于強烈,被很多網友當成惡搞梗玩來玩去。
結果誰知玩着玩着,越來越多人笑不出來了。
先是電影制作方,「破防」了。
因《芭比》劇本内容過于敏感,試圖多次調整。
結果因為整部電影渾身上下哪兒都敏感,修改起來反而無從下手。
最後敏感着敏感着,發生了醫學奇迹:脱敏了。
這才讓電影得以繼續推行,完成拍攝。
上映後,破防範圍擴大。
部分男性觀眾不滿電影的女權表達,同仇敵忾完成了跨國聯合。
國内外該電影的評論區,都有相當數量的一星差評。
不針對電影質量,只針對意識形态。
這麼大的陣仗,這麼重的帽子。
所以,這部電影到底講了什麼呢?
* 以下内容包含劇透 *
眾所周知,芭比娃娃玩偶有其配套的夢想豪宅。
電影裏,就将這一場景等比放大,宛若主題公園。
生活在這裏的芭比們,是毫無疑問的主角。
樂園裏的一切要職,總統、議員、宇航員、建築師、醫生等角色,都由女性擔任。
她們生活開心富足,在遊樂與派對中度過一天又一天。
但一夜之間,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經典芭比(瑪格特 · 羅比 飾)一覺醒來,似乎覺醒了個人意識。
她開始出現死亡念頭,身體上也出現真人才有的橘皮紋路。
更重要的是,為高跟鞋而設計的時刻踮起的腳,也突然變得扁平。
若是放之不管,就有被當成報廢玩偶丢棄的風險。
芭比得知,自己需要找到與其命運相連的人類,才有可能恢復正常。
為此,必須立刻出發,前往現實世界。
芭比的男友肯(瑞恩 · 高斯林 飾),在樂園世界中一直是芭比的配件。
他不受重視,生活圍繞芭比而活。
因為有「花瓶」屬性,還總被芭比嫌棄拖後腿。
肯想借此契機增進二人感情,決意陪伴芭比前往真實世界。
于是,一場瘋狂的旅行開始了。
當烏托邦飄出的粉色泡泡飛向了現實世界,定然只有破碎一種結局。
而芭比在現實世界中遭遇的一切,都無數次在女性身上上演。
與芭比的共情,恰是電影赢得女性觀眾高口碑的原因。
比如芭比剛來到現實世界,就遇到了性騷擾。
她走在大街上,不斷遭到輕視與調侃。
更有甚者,拍她的屁股。
芭比重拳出擊,然後進了警察局。
反抗性騷擾被抓,警察帶來的不是安全感,而是更多下流調侃。
衣服穿少了,污言穢語不絕于耳。
衣服穿多了,則成了「給男人留足想象空間」。
不僅如此,芭比同樣被女性讨厭。
她太過完美的外表,有販賣焦慮的嫌疑。
海量的新款、周邊產品,又被認為是消費主義的陷阱。
階級性别種族,樣樣不受待見。
芭比在現實世界裏得到的,只有被當成瘋子的待遇。
但肯就不一樣了,他像來到了天堂。
在芭比樂園裏,肯既要與别的男人為芭比争風吃醋。
又要看着芭比擁有事業與生活,而自己備受冷落。
但來到現實世界,一切颠倒過來了。
比起芭比世界,此地才更像樂園。
在這裏,男性性别本身就意味着特權。
女人既要端茶送水,又要聆聽教誨。
肯以男性身份,就能活得如魚得水。
性别待遇差距之外,還有更大的危機向二人逼近。
芭比娃娃的制造公司美泰,發現了這起玩具出逃事件。
為了能繼續用芭比賺錢,一場追擊勢在必行。
好在芭比在逃命途中,意外找到了與自己命運相連的人類。
為了解開芭比身體的異常原因,也為了逃命,她們一同回到了芭比樂園。
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這裏早已天翻地覆。
原來,肯從現實世界學習了名為「父權制」的先進經驗。
以油膩為行為準則,全面貫徹爹味方針政策。
用一套嚴絲合縫的男尊理論,洗腦了整個芭比樂園。
一邊帶領其他肯擠占了所有要職。
一邊将把芭比們全部馴化成了戀愛腦。
芭比樂園淪為了第二個現實世界。
如果不服從這套運行邏輯,便會被驅除在外成為邊緣人。
芭比眼見如此,孤掌難鳴讓她自信心全面崩潰。
同時也導致與之相連的現實世界發生振動。
一夕之間,世界改天換日。
難道芭比要就此作罷?
沒那麼簡單,一場反攻蓄勢待發。
不難發現,《芭比》的野心遠不止于一部真人 IP 大電影。
而是試圖将尖鋭的性别議題,乃至許多頗具分歧的社會現象,包裹進一層粉色糖衣裏戲谑地演繹與讨論。
電影裏,演員的表演極盡誇張。
手法上蜻蜓點水,畫面也十分歡樂塑料。
就像最激烈的大戰場面,也不過是沙灘互扔充氣救生圈而已。
而令一些人警鈴大作的「危險而扭曲的女權議題」,也僅僅是如實點出現實生活裏的女性處境罷了。
就像電影中,芭比剛剛來到現實世界,眾人對其和肯的差别對待,竟然諷刺的在演員身上同步上演。
同時,芭比疑惑于為何現實世界的建築工人都是男性。
她上前詢問,誰料得到的全是帶着性騷擾意味的污言穢語。
芭比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這樣對待,只是隐約察覺到一股危險氣息,并誠實地回答:「我沒有生殖器官」。
我想到之前看過的一場脱口秀。
女演員説起自己的夜跑安全困擾,提及「如果能把子宮摘下來放在家會安全很多」。
竟然奇妙的與電影裏的這一幕形成互文,也可見電影對女性群體普遍處境的挖掘。
若是僅限女性困境,或許還不足以引發「破防」。
但電影裏對父權制的遊戲式呈現和颠覆,以及對男性油膩行為的調侃。
甚至片中很多處,還在電影院就地上演電影照進現實的諷刺場面。
這些都成了部分男性觀眾觀感不适的主要原因。
對于彰顯男子氣概的執着,以及主體地位受到質疑時的焦慮,讓破防現象頻頻發生,也讓《芭比》飽受一星攻擊。
但其實,電影落點并不在成為性别對立的工具。
反而給了肯傾訴自己深受男子氣概綁架和主體缺失焦慮的機會,完成了他心态轉變和人物弧光的完整塑造。
影片有意柔和地瓦解深陷性别議題并執着于互相攻讦的兩性現狀。
甚至在演員選取上,都有意為之。
一部根本算不上激進的電影,竟然能引發如此大規模的罵戰。
難道怒打一星的觀眾,沒有看懂?
其實恰恰相反,破防是因為看懂了。
看懂了甚至理解了,才能品出來冒犯。
温和的交流若還讓人覺得尖鋭,意味着痼疾遠遠未消,女性主義處境仍舊艱難。
但同時,這種破防也許并非完全是壞事。
如此大規模的讨論,也同樣顯示出電影破圈的潛質。
從這個維度上來講,這種破防現象讨論度越高越好。
它就像《芭比》劇本的推行,敏感就對了,敏感是為了有朝一日不再有人覺得敏感。
但從如今内地票房來看,《芭比》和它背後的女性主義思想,仍舊道阻且長。
電影裏,芭比迷失自我,陷入一場生存危機,不知道未來要去向哪裏。
芭比的創始人露絲 · 漢德勒出現,與自己創造的芭比進行頗具存在主義意味的對話。
「父權制和芭比不過都是人類發明出來對抗虛無的工具」
「人類只有一個結局,但思想卻可以永存」
也正是這次對話,堅定了芭比走向現實世界的信念。
又或是不必再四處看,腳下已經是逃不開的現實世界了。
21 世紀的芭比終于走出了夢幻樂園。
童話終有完結,而現實鬥争未止。
等有朝一日,人類不再沉溺于虛無的意識形态,而看到具體的創造。
那時,脱敏治療才算宣告成功。
全文完。
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