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教育如渣男,錢多就變壞,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在作文裏成長(ID:lvshicai8),作者:楊昇,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寫下"教育如渣男,有錢就變壞"這一文章标題前,我經過了長時間的深思熟慮和激烈的思想鬥争。我猶豫不決的是,作為一名站了22年講台的一線教師,我這麼評價教育合适嗎?就算這樣的評價是合适的,可是我吃着教育的飯,這樣罵教育的娘,合适嗎?
就在我猶豫不決的時候,2024年新年伊始,教育界接連曝出兩起震動全網的"惡性事件",一是2024年1月16日華中農業大學11名學生實名聯合舉報他們的導師黃飛若教授學術造假;二是2024年2月4日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導薛鵬舉着身份證在其抖音賬号舉報她的部門對她的不公平對待,随即薛鵬的舉報反轉,全網掀起了對"精致利己主義高級知識分子"的批判。
在教育圈、學術圈的醜聞已經蓋過娛樂圈的當下,作為教育圈的一份子,我自己都覺得羞愧臉紅。高級知識分子向來被稱為國之棟梁,理工科的高級知識分子們負責為國家打造國之重器,文科類高級知識分子們負責為民族維護道統,也就是負責維護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價值觀。
如果一個國家的高級知識分子無視自己的社會責任,而專事投機鑽營,甚至為了利益铤而走險坑蒙拐騙,那這種風氣對整個民族對整個國家都是災難性的。作為教育圈裏的人,如果我願意寫論文,那也算學術圈裏的人,我覺得我有義務以内部知情者的身份來批判當前的教育和學術,以鞭策同行,推動教育和科研的改革。
一、為什麼説"教育如渣男,錢多就變壞"?
中華民族向來重視教育,就算在國家很窮的時候,我們的領導人也提出"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黨和政府為了振興教育,這些年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為教育撥付了龐大的資金,可以説當前的教育與"窮"已經不太挂得上鈎了。
根據2023年末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财政部發布的2022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22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61329.14億元,首次超過6萬億元;國家财政性教育經費為48472.91億元,占國内生產總值的比例為4.01%,這已經是自2012年以來第11年做到了"不低于4%"。
近些年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擴大教育投入。中央明确了我國财政性教育投入要堅持"一個不低于、兩個只增不減",即"國家财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确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這些政策保證了教育經費相對充足的投入,尤其近些年GDP總量大增的情況下,分配到教育的财政支出也是水漲船高。
可是,投入到教育的錢增多了,教育變好了嗎?
教育在大量财政投入的推動下肯定發展了,至少教育的硬體提升了不少,一座座新的學校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教室裏的桌椅、黑板、電腦、電子屏,實驗室裏的各種設備都更新得很快。可以説,從鄉村到城市,現在的教學條件都沒得話説,拿到全世界去比,都不落後。
可是,充足的教育投入也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為了花掉巨額的教育投入,在教師的基本工作之外,設定了大量的"科研"、"教研"和"競賽"項目,并給這些項目投入了巨額的資金支持;然後再把這些"科研"、"教研"和"競賽"項目與教師"職稱"綁定,進而把"職稱"高低與工資多少綁定,用"利益的旗幟"把廣大教育工作者引導到"與教育學生關系不大"的"科研"、"教研"和"競賽"工作中,導致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學生方面耗費的心力越來越少,而在利用研究和項目給自個兒撈錢撈職稱方面耗費的心力越來越多。
這使得本該淡泊名利的教育界充斥着投機鑽營和追名逐利的惡劣風氣,而且這樣的風氣越來越盛。
一句話,大量以教育之名投下去的錢,沒有落到教育學生上,而是落到了科研、教研和競賽項目上,這些投給教育的多餘的錢嚴重腐蝕了教育本身,使得老師沒有辦法心靜如水地搞教育,這使得整個教育環境和教育風氣嚴重變壞。再這樣下去,中華民族的教育大廈将會在金錢的腐蝕下岌岌可危。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這裏我要特别強調的是,説"教育有錢就變壞"不是説給老師多發點工資,老師就變壞了,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説,以教育的名義,投向"與教育學生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所謂科研、教研、競賽項目的錢越多,引誘老師"不務正業"的誘惑就越大,對教育的腐蝕就越嚴重,教育環境教育風氣就越糟糕。
沒錢時候的中小學教育是這樣的:
老師們100%的心思都在教學上,評定老師工作的唯一依據是學生的成績,決定老師工資高低的标尺主要是教學年資。老師們安安心心地教書,心平氣和地熬教學年資,育人環境一片祥和。
有錢之後的中小學教育是這樣的:
設定很多項目、很多競賽、很多帽子,把國家多投入的錢向這些項目、競賽和帽子傾斜,一時間名校長工作室、名師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滿天飛,各種先進、骨幹的稱号如雨後春筍,中小學副高正高職稱越來越多。一些多年沒在一線教學或者沒有擔任主要教學任務的人一夜之間名師光環加身,當然這樣的光環主要戴在了領導的頭上。
于是中小學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景象:從早到晚跟着學生兢兢業業教學的一線老師啥也不是,通過項目拿到高職稱和專家帽子但幾乎不在一線教書的各種"專家"橫行校園,他們對一線老師指手畫腳頤指氣使,充分發揮外行指導内行的不要臉精神,對一線老師各種折騰。
一線老師被擺布得精疲力盡,氣得鼻孔冒煙,但敢怒不敢言,始終不敢説出"你行你倒是講一節課讓我們學學啊"這句話。育人環境變得非常復雜且極不和諧,不幹正事只負責搞項目瞎折騰的"專家"和一線負責教學的老師之間的矛盾非常大。
這也讓一線老師醒悟,光好好教書是沒有出路的,你得寫論文,你得拿項目,你得在各種比賽上去表演,你得把精力和心思放在教育學生之外的地方。于是中小學的育人環境和育人風氣一天比一天差。
沒錢時候的大學教育是這樣的:
老師們主要是抓好自己的專業,兢兢業業地把課上好,先做好知識的傳播者。因為用心教學,所以師生關系融洽,學生有人生的疑惑也會找老師溝通,關鍵是老師有時間有精力有耐心跟學生交流指導。至于科研和項目,全憑老師的興趣和國家的需要,有能力有興趣就寫一點,至于正高副高職稱能不能評上,反正收入差别不大,一切随緣,教好學生就行,無需鑽營打洞搞職稱。
1952年進行了大專院校的院系大調整,同時對我國整個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體系進行了調整。那時候的大學老師沒有整天想着寫論文申項目搞科研,但我們的高等教育卻成就顯著,在一個百廢待興且文盲率極高的國家,我們的高等教育本着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些人才為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工業底子。
在高科技領網域,那一時期的高等教育也頗有建樹,兩彈一星的成功、牛胰島素、青蒿素的合成等全球領先的科技突破都得益于那一時期的高等教育。我國迄今為止唯一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就是那一時期的北京大學培養的。
有錢之後的大學教育是這樣的:
每個大學都在争排名,因為排名決定着大學獲得撥款的多少。排名按什麼排?重點大學按照教育質量、社會聲譽、國際化程度等來排名,而教育質量方面最主要的考核指标是科研水平,老師發表的論文數量和質量、老師獲得的基金項目的數量、等級和金額等是最主要的指标,此外學校獲得的競賽獎項、老師主編的教材數量、精品課程建設數量、教學資源庫建設數量等都是主要考核指标。
學校為了争排名,就在這些可量化的項目上放肆砸錢。本來國家投入到這些項目中的錢已經夠多了,但學校為了鞭策老師,防止老師躺平,就把老師基于完成基本教學任務後應得的報酬想辦法扣一部分出來,獎給搞項目的人,導致一般高校專心教學的老師窮得叮當響。
據我所知,全國範圍内,省級主管的高校,老師的基本待遇普遍都很差,甚至比中小學老師還差。這些學校的老師如果只做好教學工作,真的會很窮,所以只能按照部門的要求去做科研、教研等項目賺錢。
2023年12月末有個網紅事件頗受關注,湖南長沙的"湖南财政經濟學院"有教師代表向學校反映:"青年教師每月發放四五千元工資,難以養家糊口。建議青年教師的績效工資能每月足額發放"。湖南财政經濟學院網站12月初公布人事處的答復稱,績效工資分為基礎性績效工資和獎勵性績效工資,根據學校的相關方案,基礎性績效工資與獎勵性績效工資的比例由原來的各占70%、30%調整為各占60%、40%。
這一熱點事件揭示了一般高校這樣兩個現實:1. 尤其省屬高校,老師的工資确實很低;2. 基礎教學工作所對應的勞動報酬被壓縮克扣,挪用到各種能提升學校排名的項目建設中去了。
可見,這些年國家對教育的巨大投入,并沒有推動教師基本工資的大幅度上漲。增加的教育經費,更多地投入到基本教學之外的各種項目中去了。做項目的過程,其實就是分配資金的過程,大量的教育經費随着項目被分配了出去。
當然這也無可厚非,老師在完成基本教學工作後還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做項目做科研,幹活了就得拿錢,天經地義。當前各種花裏胡哨的項目層出不窮,一篇科研教研論文獎勵多少錢,一個科研教研項目獎勵多少錢,一個競賽獲獎獎勵多少錢,編一本書獎多少錢,這些都歸為"績效"。只幹好教學工作,那你的績效工資就會很少,有些老師年底的績效比别的老師一年的工資還多,高校老師績效差距越來越大,高校的貧富差距讓人瞠目。
自古以來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是教育學生。可是當前,從中小學到大學,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已經不是教書了,而是對照着"績效分配辦法"和"職稱晉升條例"去掙績效攢條件,而這些項目中的絕大部分與教育學生沒有關系,比如科研和教研成果,以及各種獲獎證書。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老師不是聖人,老師也得養家糊口。如果教育部門在微薄的教師基本工資之外,設定了大量可以賺錢的項目,而且還用一些手段驅趕着老師必須去做這些與教育無關的事情,那麼老師在誘惑和壓力之下對這些可以增收的項目趨之若鹜,也是人之常情。賺錢,不丢人!
有人可能會説,通過績效考核激發老師的積極性,讓老師努力工作,難道不對嗎?人民的教育事業難道不需要老師通過努力工作向前推進嗎?那些説三道四的老師,自己又懶又無能,吃不到葡萄就説葡萄酸,豈有此理!
那好,讓我們看看老師在基本的教學工作之外所做的科研、教研、項目和競賽等到底價值幾何,到底對教育事業本身有沒有好處。
二、科研:不會理發的鐵匠不是好教師
當前中國是全世界"科研"第一大國,2022年,在全世界178個學科中的159種高影響力期刊上,我國的科研工作者發表的論文數為16349篇,占世界總量的30.3%,排名世界第一位;2023年更厲害,截至2023年7月,我國熱點論文數量占世界總量的45.9%,排名世界第一。
這還只是在全球有影響力的期刊上的發文,如果算上中國國内多如牛毛的中文期刊,以及國外沒什麼影響力的"水刊",那麼中國每年的科研論文生產量恐怕是個天文數字。
而中國這麼多的研究論文,絕大部分都是1880多萬教育工作者撰寫的,廣大教育工作者是我國的"科研主力軍"。
作為教育工作者當中的一員,我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麼每個教書匠就能同時是一個科研工作者?邏輯在哪裏,依據在哪裏?教育工作者何德何能,就一定具備或者引領高科技,或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或者縱論微觀經濟宏觀政策甚至世界和平的學識和能力?教育工作者有這個智慧嗎?
如果在100年前,説教師是社會的精英人才,那麼在90%以上的人都是文盲的當時,這個結論是成立的。可是在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超過1000萬(2023年是1158萬)的今天,還説教師就是社會的精英人才,就是應該通過"搞科研"來引領社會發展的高級知識分子,這是不能讓人信服的。
畢竟,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已經超過了2.1836億,再加上最近3年共3143萬的大學畢業生,目前我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已達2.5億,碩士博士的數量也已經非常龐大。1880萬教師是2.5億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中的少部分。可見教師不代表社會精英,更不代表科技的高精尖。
實際上,絕大部分教師的職業經歷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社會工作經驗,沒有在生產一線研發和在銷售一線營銷的經驗,技術技能也好,社會經驗也罷,都是欠缺的。談論生產技術,教師可能比不上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和研發人員;談論營銷思維和經濟見解,教師可能比不上活躍在工商業一線的經營人員。
何況很多一線人員的學歷并不比教師低,一線人員中的本科、碩士、博士非常多啊,那麼,為什麼大量的科研論文沒有出自生產經營一線的人員之手,而是出自圍牆内的教師之手呢?合理的邏輯在哪裏?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這個現狀?
絕大部分所謂的科研論文都是垃圾,這個絕大部分恐怕超過了99%。這話不是我説的,是"科技狂人"馬斯克説的。馬斯克對現在的學術論文感到十分厭惡,他對學術界論文的"注水"表示質疑,他認為現在全球99%的論文都毫無學術價值,因為真正的先進科技是不會直接體現在論文上的。以至于他舉例説,中國的航天創始人錢學森回到中國後,一份論文都沒寫,但絲毫不耽誤他在全球航天史上的歷史地位。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不止一次地公開表述:"更讓我們感到恐懼的是,學校落後于社會發展,不僅我們,全世界的高校都有如此的迹象,社會走在了大學的前面。大家看到很多新的颠覆性的技術產生,不是在校園内產生,是在校園外產生,企業現在所擁有的技術水平,遠遠高于高等學校。他們所用的設備、裝備、理念比我們學校培養孩子的那些教材與模式都要先進。"
連著名的985大學都落後于社會發展了,還逼着那些一般本科院校、專科院校、甚至中小學老師搞科研發論文,有什麼意義?科技發展到如今的地步,創新、發現和發明是随便一個教書的老師就能突破的嗎?
這也是當前學術圈教育圈醜聞頻出的根本原因。本來"科研"是應該由少數高級人才去做的極高級的事業,但是當我們把教師等同于科研人員,進而用"科研論文"去考核教師的時候,一切都變質了。
教育圈裏的絕大部分科研不是為了創新,只是為了評職稱拿帽子,只是為了謀求個人的利益而已,它與科技創新和大國崛起沒有一毛錢關系。既然科研是個牟利的工具,那麼弄虛作假就是必然的。層出不窮的學術醜聞就是我以上論斷的有力證據。
不是我污蔑教師群體做的科研,我相信大部分教師都同意我的説法。教育圈之外不了解這些事的人可能還有些疑惑,但其實任何事情的真相,我們都可以從哲學的高度和邏輯的角度去思考,不管什麼事,邏輯順暢了,種什麼因才能得什麼果,如果邏輯不通,肯定因果背離。
綜上所述,因為學校落後于社會,因為教師沒有一線的實際工作經驗,因為教師的學歷也并非全社會最高,那麼教師能做出什麼創新呢?教師沒有創新卻撰寫了最多的科研論文,這樣的科研論文又有什麼價值呢?與垃圾有什麼區别呢?論文沒有價值,但為了牟取利益卻還要猛產高產,可不就是"偽科研"遍地嘛。這就是基本的邏輯。
什麼是"偽科研"?我認為至少包括兩類,一是如華中農業大學黃飛若教授利用假數據造出來的假論文;二是"屎上雕花"式的不造假但卻無用的科研。目前公然造假的論文比例較小,因為造假風險太高,而"屎上雕花"式的論文卻多如牛毛,而且不違法不違規。
我必須要強調,什麼事都不能絕對地一棍子打死。我不否定全體教師的科研,相反,我和很多人一樣,對我國頂級大學裏面那些真正有創新能力且能沉下心來搞科研的頂級學者充滿期待且敬佩不已,我國的很多重大科研也都是從大學校園裏出來的。
但是,不能因為頂級大學裏的頂級學者做出了有價值的科研,就讓1880多萬教師都做科研,并且用科研來考評所有的教師。實際上985大學之外的學校能做出有價值的科研的可能性很小,那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把教育和科研混在一起,讓所有的老師都"重科研而輕教學"呢?
對于絕大部分學校和絕大部分老師而言,能把"教育"這點事搞好就已經很了不起了。社會發展這麼快,技術迭代這麼頻繁,理念更新這麼迅速,老師們能通過學習緊跟時代步伐,能給學生教授與時俱進的知識,就已經是很好的老師了。實際上,因為長期以來"重科研輕教學"的影響,大部分老師都做不到這一點。
能不能讓絕大部分老師就踏踏實實地做一個知識的傳播者,把前人的智慧高效且沒有遺漏地傳遞給學生,輔導學生學明白想清楚,并關心學生成長,輔導學生進步?老師就幹這點事,拿與之匹配的勞動報酬,可不可以?不要逼迫老師去搞"偽科研"可不可以?
前文我説老師何德何能,有什麼能力和智慧去引領科技指點江山,我想到了一段親身經歷。
我是1998年上大學的,上的是國内排名前列的經濟院校,學校被稱為金融界的"黃埔軍校",後來我們學校與某985大學合并了。按理説我們的老師也算國内經濟學界的翹楚了吧,他們一個個言必稱"科研",都一副學富五車學貫東西的樣子,讓人覺得他們能上馬指宏觀下馬控微觀,當年我很敬仰他們。
我入學伊始,中國加入WTO的"入世談判"正酣,1999年11月中美兩國籤署了關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市場準入協定,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在那段日子裏,老師們上課都會談到中國入世的問題,而但凡談到這個問題,老師們基本都很悲觀,大喊着"狼來了",中國的民族產業在強大的外資企業的打擊下将潰不成軍。圖書館裏成百上千的學術期刊上,有關"狼來了"的論文汗牛充棟,這讓當時的我憂心忡忡。
20年後,我們把"入世"稱為中國最大的"國運"之一,入世帶給中國的利益怎麼評價都不為過。那麼當年大喊着"狼來了"的那些所謂的學術論文,和垃圾有什麼區别?決策層如果聽了那些論文的意見,恐怕會錯過這個大國運,那就真的誤國誤民了。
我舉這些例子就是想證明,學校裏面教書先生的智慧和眼界其實一般,因為他們沒有在生產經營一線的工作經驗,甚至也不願意深入基層走近群眾,他們對很多事情的理解其實都不符合社會實際,所以讓他們搞科研,進而引領社會的發展,這不切實際不合邏輯。
讓老師專心地做好教學,讓老師務好"教育"這個正業,不要逼着老師去"不務正業"。好像很難再找出一個像教育這樣的行業,專門用"正業"之外的指标來考核員工,就好像你明明是個打鐵的鐵匠,可是你的工資要根據你理發的水平高低來定,莫非"不會理發的鐵匠不是好教師"?這真的滑稽得有點可笑!
三、教研、競賽:老師越來越忙,教書越來越潦草
近幾年教師搞的"偽科研"不斷在網絡上被揭發,再加上科研多少還是有些難度,于是搞不了"科研"的教師就把目光投向了"教研"。我研究不了世界和平,我還研究不了怎麼上課?想點花樣,變點招數,不就是一個教研項目嗎?只要申請成功,錢一樣拿,職稱一樣升,何必死磕科研?
于是教研論文和教研項目有了風起雲湧之勢,一門本來普普通通的課程,老師講學生聽持續了幾十年了,效果相當不錯,但在項目資金的推動之下,這種傳統的教學必須得改。
全國那麼多學校,那麼多老師,對同一門課程,你一套教改方案,我一套教改方案;你一個精品課程,我一個精品課程;你一個教學資源庫,我一個教學資源庫;你編一本教材,我編一本教材。反正只要申請到資金,完成個文本就完事,沒有人考證方案的合理性,也沒有人考慮教改方案能不能被落地執行,也沒人管精品課和資源庫有沒有師生用,反正這都是為了名和利而做的項目,看在名利的面子上折騰就是了,不用考慮社會價值。
做項目的人如果僅僅是玩玩文字遊戲,那還算好的,就怕有些項目主持人做戲做全套,非得要把他的設想落實到教學中。而那些根本不在教學一線教書的領導專家,他們往往可以利用資源拿到大項目,為了讓他的項目看起來成果卓著,他們往往會利用職權把他們的教改設想落實到本校的教學中。
但凡碰到這樣的事,一線老師都叫苦不迭,卻又敢怒不敢言。什麼項目式學習、遊戲化教學、可視化重現、情景化演繹、翻轉課堂等各種花花綠綠的套路走一遍,熱熱鬧鬧歡歡喜喜地排練、觀摩、總結一番後,這門課原先怎麼上,以後還是怎麼上。唯一不同的是,老師和學生作為演員,在領導和專家的教改項目裏演繹了一下角色而已。項目完成了,評優了,主持人得獎了,升職加薪了,然後一切照舊,文本塵封,再奔赴下一個項目。
這些年,是年年教改,月月教改,天天教改,似乎每一門課延續至今的所有教學方法都是錯的,都必須改。怎麼改?是要改成老師言簡意赅迅速高效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嗎?
不不不!要讓知識的傳授看得見,甚至摸得着;要讓觀摩團像看電影看戲一樣,有東西可看。學生聽沒聽懂學沒學會這不重要,讓學生和老師一起表演出學習的情景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參與教改的課程,課堂越來越像春晚,講課越來越像説相聲演小品,明明一個簡簡單單三句話就能講清楚的知識點,必須通過情景演繹翻轉課堂等套路折騰半小時。這麼折騰,領導高興,觀摩團高興,項目主持人高興,孩子們也高興,只是這種事折騰得太多,學生的成績肯定下降。
有些老師特别擅長表演,能力出眾得就像春晚主持人一樣,他們表演出來的課堂往往可以獲得觀摩團和評委的一致好評。這些老師不停地參加各種競賽,獲得了無數獎勵,靠着這些榮譽,職稱也很快地提高了。但你真的讓他們帶個班,帶門課,他們往往會搞得一團糟,學生的成績可能會是同級墊底的。
現在的競賽特别多,尤其是職業教育領網域,國賽省賽行業賽綿綿不斷轟轟烈烈,各個學校争相給各種競賽砸下重金,競賽獲獎的老師名利雙收,參加競賽的學生脱離正常教學專心備賽,争取職業技能競賽獲獎已經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重點抓手。
可是職業技能競賽的内幕是什麼樣的呢?網上有很多職業院校的老師現身説法,基本上揭示了職業技能大賽這個遊戲的内幕,我截幾張圖片,以飨讀者:
從IP地址看,這是全國多個省市的職業院校老師的現身説法,點贊評論的那麼多,可見這個帖子讨論的現狀是能夠代表全國範圍内職業技能大賽現狀的。
以上反映的職業技能競賽現狀總結起來就是:
1. 職業技能競賽已經被競賽軟體銷售商完全操控,哪個學校掏錢買他們的軟體,甚至哪個學校掏錢請他們培訓,哪個學校就獲獎,跟學校的教學質量沒有關系;
2. 競賽的軟體嚴重脱離生產生活實際,就是軟體開發商開發出來專門搞競賽的遊戲,會操作這些軟體,得了大獎,也不代表技能就高,這些東西沒有實際意義;
3. 學生為了參加這些技能競賽,往往脱離了正常教學,整個學期都不上課,專門訓練這些軟體。
網上讨論職業技能競賽的帖子很多,就我截圖的這個帖子也有成百上千的人留言讨論,職業技能競賽的這種狀況不是什麼秘密,圈裏人都知道。我可以負責任地説,帖子反映的狀況絕對屬實。
還有教材。本來一門課程全國成百上千所學校都在開,所有學校就應該完全依據教材的質量挑選一本最好的,用最好的教材才能保證最好的教學質量。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因為每個學校都有龐大經費推動的教研教改項目,編寫教科書往往是教研教改的一部分,就算沒有教研教改項目,編寫教科書也是評職稱的得分大項。因為編寫教科書可以名利雙收,各校各科的老師當然要趨之若鹜了。
于是,全國範圍内,同一門課程,編出了無數本教材。自己編的教材,就算水平再差,就算漏洞百出,自己的學校自己的學生也得用。于是大學裏的教材,本校老師編寫的比例越來越高,名師專家編寫的曾經暢銷全國的教材越來越沒有市場,教科書的近親繁殖和閉門造車已經蔚然成風。大學教科書亂象就是一個由多餘資金推動"劣币驅逐良币"的典型案例。
從中小學到大學,每個老師耗費在教育學生上的心力越來越少,耗費在科研、教研、競賽等事情上的心力越來越多。雜事越來越多,老師越來越忙,教書越來越潦草,這就是當前的教育現狀。
我一直在想,在我們的教育評價體系中,傳授知識教育學生就那麼沒有價值嗎?偽科研、偽教研、偽競賽都比給學生認認真真上課更重要嗎?教育部門的首要職責、教師的首要任務,難道不是教授學生功課嗎?
四、改革:讓教育的歸教育,讓科研的歸科研
教師雖然不能再稱為知識精英,但因為教師的崗位特殊,擔負着教育下一代的職責,擔負着傳遞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和社會道統的重任,是最應該繼承中華傳統文人衣缽的一批人。這就是為什麼當今教師群體的文化并非全社會最高,但是教師卻是最受尊重的知識分子群體的原因。
教師的價值觀、教師的操守、教師的誠信、教師的氣節對國家對社會影響深遠,要想讓中華文化中最優秀的基因薪火相傳,教育就不能精致利己,不能趨利,更不能造假。
可是,偽科研、偽教研、偽競賽等亂七八糟的事嚴重傷害了教育的誠信。當老師們滿腦子想的不是如何上好課程教好學生,而是如何買論文、跑關系、找評委的時候,教育的誠信已經蕩然無存了。這是非常可怕的,教育系統中如果沒有了誠信,我們一屆一屆的學生一代一代的孩子還能誠信嗎?全社會沒有了誠信,中國還能變好嗎?
教育就是言傳身教,當講台上的老師利用偽科研、偽教研和胡編亂造的項目獲得了包括職稱在内的很多好處後,他的内心還會相信誠信嗎?如果他自己都不相信誠信,他會給學生傳遞誠信嗎?當講台上的老師因為憤恨同仁利用偽科研、偽教研和胡編亂造的項目獲得了包括職稱在内的很多好處,而自己辛辛苦苦教書卻所得甚少時,他還會相信誠信嗎?還能給學生傳遞誠信嗎?
當越來越多教師的學術造假被頻繁揭發被公開讨論,從而讓公眾對整個教師群體的誠信產生質疑時,講台下的學生還會相信自己的老師是誠實的嗎?還會相信老師的話嗎?
如果誠信都沒有了,教育還有靈魂嗎?
不要認為我把這些事説得太嚴重,我沒有以點概面,更沒有給教師潑污水,我身處教育行業,我感同身受。而且讀者不用相信我一人的言辭,你們可以上網去搜去看相關信息。記得2023年10月,一條帖子成了熱點,帖子説:我縣一個老師參加正高級職稱的評審答辯時,當着評委的面公開承認自己的論文是在網上買的,自己連論文題目是啥都不知道。評委聽了很生氣,取消了這位老師的評審資格。這位老師很委屈,説我們哪個老師的論文是自己寫的?還不都是買的,我只是説了真話,為什麼取消我的評審資格,這不公平!
讓一個在鄉村教書30年的老教師去寫科研論文,這本身就很荒唐。論文是科研,在村裏教了30年書的老教師,可能學歷本身就不高,知識、眼界都很有限,他能把小學生教好就不錯了,他沒有科研能力,為什麼要用科研來考核他呢?這不是逼着驢子爬樹嗎?他除了造假還能有什麼辦法?再説,中國缺他那一篇論文嗎?有沒有他那篇論文,對社會對教育有一絲一毫的影響嗎?
把科研成果作為中小學老師職稱晉升條件的規則是非常荒唐的,這是在赤裸裸地逼迫中小學老師造假。這幾年我利用自己的寫作特長給别人公開代筆各類合法合規的文章,找我的中小學老師非常多,不是請我代寫論文就是請我代寫課題申請書。
當然,對這些代寫要求我都拒絕了,因為我的代寫是有原則的,那就是代寫的文本必須合法合規,是允許代寫的,比如演講稿、商業策劃書等,論文、課題我是絕對不會代寫的。通過跟這些找我的老師交流,我了解了中小學老師科研教研的虛假,也了解了這些老師的無奈。
大家都是受人尊重的老師,如果不是職稱評審的強人所難,誰願意造假?我譴責的是逼迫老師造假的教育制度,而不是老師,我其實很同情老師。如果老師們能堂堂正正地做人,誰願意偷雞摸狗?可是制度是這麼設定的,利益的旗幟在那裏引導着,誰能禁得住誘惑?套用範偉的話來説:你拿這個考驗老師,哪個老師經得起這樣的考驗?
當廣大老師對科研和教研的造假已經沒有了任何心理和道德上的負擔,甚至可以理直氣壯地認為造假就是天經地義的時候,就説明教育圈裏的科研和教研已經從根上徹底爛掉了,已經沒有了任何挽救的可能。爛掉的原因不是老師的誠信缺失道德低下,而是制度的荒唐所致。
重建教育誠信迫在眉睫,而重建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徹底抛棄當前這套以職稱為核心的教師考評體系,并且把科研從教育事業中分離出去,讓少數有科研能力的人專門去做科研,讓絕大部分老師專門從事教學,斬斷科研腐蝕教育的途徑,讓教育幹幹淨淨清清爽爽地為學生服務。
既然99%的科研論文都是垃圾,那麼不生產這樣的垃圾,也不會影響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福祉,那我們又何苦投重金去生產這樣的垃圾,且在生產過程中摧毀偉大的教育事業呢?
當下國家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從中央到地方,财政都很緊張,有些地方甚至連教師的工資都很難保障了。在這樣的困難時期,國家撥付給教育的錢不要浪費,不要再把大量的錢投入到那些偽科研、偽教研、偽競賽當中去了,把錢省下來,保證教師的基本工資。
如果能給工資偏低的那部分教師加一點工資,比如省管高校的老師,讓他們活得有尊嚴一點,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會更有好處,畢竟那些優秀的高學歷老師,動辄都是博士起點,在大城市,一個月拿五六千元的工資,确實太拮據了。
當前施行的教師職稱制度該廢棄了,因為弊端太大,基本上沒法矯正。當前"重科研重教研輕教學"的職稱評審制度,評審出了太多不會教學的高職稱老師。主管者可以統計一下,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正高和副高職稱是不是主要產生在領導隊伍中?職稱高的老師不上課或上很少的課是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一線專門從事教學的老師是不是職稱偏低?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讀者,是這樣的狀況。如果我們還維持這樣的職稱制度,那麼這樣的狀況非但不能被打破,而且将日益加強。這種顯而易見的不公平勢必造成一線教師和領導層的巨大矛盾,這種不和諧會讓整個教育事業充滿一股子邪氣,在怨恨和嫉妒的氛圍中,造假和唯利是圖根本不可遏制,如此,則教育不可能搞得好。
教育行業的職稱制度已經被玩壞了,職稱制度對我們的教育事業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相反,職稱制度讓教育變得不再純潔,它嚴重地污染了教育事業。當我年前二十九那天在老家小城的廣場上和當初中老師的老同學散步聊天時,我深深地感受到職稱制度已經到了非廢止不可的地步了。
老同學説起他今年參評副高的經歷,説到了買論文,説到了搞關系,説到了他們一幫老師集體抗議造反,説到了年輕老師更加功利的做法,他們手持職稱評審檔案做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攢評職稱的條件,與評職稱無關的事或者不做或者敷衍。
這哪裏是教育啊,這就是赤裸裸的追名逐利。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職稱高低,在待遇上差别太大了。
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是必要的,制定鞭策員工的KPI是必須的,但制定KPI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用利益激發出來的員工積極性必須推動事業走向美好的方向,而不是走上了邪路。可以説,當前以職稱、偽科研、偽教研、偽競賽為KPI的教育考核體系共同推動教育走上了邪路,這樣的趨勢必須立即遏制。
教育改革,寧可站在原地不動,也不要誤入歧途。
建議把教師工資與教學年資綁定,把高級職稱變成榮譽稱号,教師的在崗工資和退休金不再與職稱挂鈎。這樣做不但會大幅度減少教育行業的弄虛作假,融洽教師隊伍,還可以縮小教育界的貧富差距,讓教育界更加和諧穩定。
建議985之外的大學和所有的中小學,不再對老師進行科研考核,讓老師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學生的教育上來,減少科研垃圾的生產量,斬斷科研垃圾的產供銷體系。這樣不但會節省巨額的教育支出,而且會大量減少弄虛作假的不誠信行為,有助于重建誠信體系。
建議把科研從教育中分離出去,讓教育的歸教育,科研的歸科研,不要相互影響相互腐蝕。國家可以多建專門的科研機構,把教育部門科研能力出眾的人都召集到科研機構去,這部分人讓科技部去管,用行之有效的科研考核指标去管理和考核他們,推動他們成為真正的科技工作者甚至科學家。
教育機構可以返聘這些科研工作者來學校有償授課,給學生帶來最新的知識、技術和思想,但不必和教學的老師混在一起考核。國家應該把有限的科研經費投給真正有能力創新的人,不要像撒胡椒面一樣揮手撒向全體老師。
建議減少教育界各種亂七八糟的項目,減少不必要的經費支出,把錢省下來,保證教師的基本收入,并能根據教師所在省份和城市的具體狀況,平衡教師收入,提高收入偏低的教師群體的收入。
因為财政對教育的投入要堅持"一個不低于、兩個只增不減",随着我國GDP盤子的越來越大,"占GDP比例一般不低于4%"的教育經費也勢必越來越多,随着新生人口的驟降,随着大量學校的關閉,再加上前20年地產狂飙突進的時代大量高标準的校舍已經被建設好了,那麼未來,這麼龐大的"不低于4%"的資金要怎麼用?往哪裏用?
多出來的錢只會幹多餘的事,為了花掉多餘的錢,要麼會鋪張浪費地搞建設,要麼會畫蛇添足地搞偽科研、偽教研、偽競賽。糖衣炮彈比鋼鐵炮彈還厲害,亂花錢比沒錢更容易葬送我們的偉大事業。
看到教育界對教育經費的揮霍,真的讓人感到痛心疾首。我高中的母校,省重點,1995年我上高一的時候,集全市之力耗時兩年蓋成了我市最高标準的教學樓,雄偉高大,好像有四層,每層有六個六邊形教室吧。當年為了珍惜教學樓,我們連樓裏的廁所都不用。沒曾想,我大學讀完沒兩年,這棟我市的标志性教學樓就被連根挖掉了。現在去校園裏看,當年那麼多的樓,幾乎都挖掉重建了。如此折騰,到底為哪般?
充足的教育經費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用在學生身上,要多讓學生獲益。其次也應該對收入偏低的教師,尤其要對高消費地區的省辦高校的老師薪水做一些調整,給他們适當提高一點收入,至少讓他們的收入不要低于農村中小學老師的收入,讓他們堂堂正正地拿教育的錢,而不是通過偽科研、偽教研、偽競賽來賺錢。對于這類高校,做科研基本就是個笑話,他們能把自己學校裏資質并不是特别高的學生教好,就是對國家和人民最大的貢獻了。
經濟下行期,1880多萬教師的工資會是财政的巨大壓力。遙想1990年代,因為财政困難,教師欠薪幾乎席卷全國,那些年教師多苦啊。未來,教師會因為财政困難而欠薪嗎?不能排除這個可能。為防止這樣的事情出現,可以從當前龐大且充足的教育經費拿出一些來,建立一個基金,用來保證未來教師基本工資的發放。
不要把教育搞得這麼浮躁,在全社會日益陷入"無效内卷"的當下,教育行業應該帶頭減緩"無效内卷",偽科研、偽教研、偽競賽這種純粹無效内卷的東西,盡量少做一點。多一些使命必達,少一些旁門左道。給老師們減減負,把那些旁門左道毫無社會價值的事從老師的手上拿走,讓老師能輕松自由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用自由的身心去滋潤孩子們的成長。
我們上上下下所有人一定要明白,"傳遞知識、培養學生"這項純粹的工作是有社會價值的,不是可有可無的,不能當作教育的副業來做,它的重要性超過了科研和教研,就算科研和教研不是"偽"的,而是真的,教育對國家和人民的重要性也遠遠超出了"研究"本身。我們至少要像重視研究一樣重視教育。
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孩子懷着憧憬走進校門,他們對教育是有期待的,孩子來到學校是為了謀求自身的成長和進步,不是來配合老師做科研和教研的。如果老師拿着教育學生的錢,卻把大量精力放在謀求自身發展的科研和教研上,而把教育和培養學生當作副業來對待,這是不對的。我們的政策應該遏制這種不良風氣,而不是推動這種不良風氣。
學校如果看輕了教育本身,就容易迷失目标,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幹什麼。典型的例子就像職業院校。這幾年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希望職業院校能給國家培養大量的"動手型"人才,培養具備高技術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可是你看,多少職業院校你追我趕地謀求升本,為了升本,重金招攬各類博士,甚至對東南亞和韓國的水貨博士特别地鍾愛有加。
前面我説過,判斷一件事情是否正确,看先邏輯,邏輯正确,則事情大概率是對的,邏輯錯誤,則事情絕對是錯誤的。職業院校是負責教授技術技能的,要教授技術技能,職院院校的老師自己首先得有技術技能;什麼樣的老師才具備技術技能呢?應該是熟悉企業生產和經營一線相關業務的技術能手。
可是現在,職業院校大批量地招聘博士來擔任老師,眾所周知,博士是做科研的呀,博士文憑是用博士論文換來的,不是用什麼技術技能動手能力換來的呀。職業院校不招聘技術能手,只招聘博士,不教授技術技能,只攢論文攢課題,是不是嚴重違背了職業教育的初心呢?
反正教育圈子裏問題多多,要改革則任重道遠。我們身處教育行業的人,不能對教育的問題視而不見。作為一名教師,與其寫論文高談闊論世界和平,還不如腳踏實地地直面教育的問題,勇敢地指出來,并提出合理的建議。希望我以上的批評和建議能被教育界容忍。
五、教師在教書之餘還能為社會做些什麼?
既然前文説了,教師就是教書的,不是所有教師天然地就是科研人員,應該把科研從教育中拿走,讓教師專心地搞教育。那麼,教師作為一個龐大的知識分子群體,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之外,還能為社會做些什麼呢?
長期以來國家之所以把"科研"的重擔壓在教師的肩上,就是覺得教師在教書之餘,還可以做一點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事情。但因為當前科技的高不可攀,更因為教師群體知識、見識、能力和資源的局限,致使無數的教師用無數的"偽科研"告訴所有人,讓教師群體大規模搞科研來服務社會,不靠譜!
那麼,教師群體還能怎樣服務社會呢?
我覺得教師群體應該通過發揮自己"教書"和"育人"的特長來服務社會。教師不但要教育學校裏的學生,還要教育社會上的所有人。
當前由網絡主宰着的輿論界魚龍混雜,實際上因為"審醜"更符合人的本性,"賣醜"更能賺錢,所以網絡上"假醜惡"的信息遠多于"真善美"的信息,"假醜惡"的價值觀蓋過了"真善美"的價值觀。很多人為了在網絡上賺錢,宣揚各種"假醜惡"的思想來割韭菜,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擾亂了人民心智,撕裂了族群,制造了社會問題。這些歪風邪氣需要有人去鬥争。
但現在糟糕的現實是,網絡上、輿論場上嚴重缺乏弘揚"真善美"的人,因為弘揚"真善美"不賺錢還讨人嫌,這種出力不讨好的事沒幾個人願意幹。但弘揚"真善美"又是傳承民族精神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工作,這個工作不能長期缺人幹。
教師群體拿着穩定的财政工資,又是專門教育人的,弘揚"真善美"的任務應該天然地由教師來擔任主角。
當前偽科研、偽教研、偽競賽束縛了廣大教師的頭腦和手腳,讓教師們無暇顧及自己的社會責任,整日裏沉溺于攢論文、申課題的名利追逐。而絕大部分教師發表的論文只有他自己和編輯兩個人看過,寫成的課題報告基本上只有他一個人詳細看過,這些文本耗費了老師大量的精力,但絕大部分文本卻不能產生哪怕一分錢的社會價值。
也就是説,1880多萬教師,對社會的影響力很微弱,原因就在于老師陷入了自娛自樂的偽科研、偽教研,不願意走入群眾之中,不願意擔負傳統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國家應該用相應的制度鼓勵廣大教師站出來弘揚"真善美",應該鼓勵教師多寫網絡文章、制作網絡視頻,用老百姓能接受的文字和語言宣傳"真善美",批判"假醜惡",引領社會風氣,捍衞民族精神。
過年在鄉下走一圈,發現太多的孩子沉溺于手機遊戲和短視頻;在普通大學和職業院校走一圈,發現沒幾個學生認真聽課。看到這些情景,你會覺得教育責任重大。時代的發展娛樂的泛濫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革新教育制度,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應該是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教師的職業追求。
希望有自由的環境能讓每個有責任感的老師挺起胸脯説:作為教師,我無愧于教育的職責,無愧于人民的托付!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在作文裏成長(ID:lvshicai8),作者:楊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