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1934年十三名非紅軍主力軍團指戰員榮獲紅星獎章,後各人發展如何,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迪爾説史 ,作者 SOUL 迪爾
1934 年 8 月 1 日,在江西蘇區的中革軍委發布當年司字第 39 号命令,稱為表彰在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中表現得英勇堅決和取有特殊戰績的指戰員,特授予 82 名紅軍指戰員以二等、三等紅星獎章。這 82 名紅軍指戰員中,有 25 人來自紅一軍團,23 人來自紅三軍團、21 人來自紅五軍團,除了這三個主力軍團外,剩餘 13 名得主則分來自其他非主力紅軍軍團及地方軍區,筆者這回就來簡單介紹下這 13 名紅軍指戰員的事迹。
1)軍團長尋淮洲
尋淮洲,1912 年出生于湖南浏陽,15 歲時随浏陽工農義勇隊參加湘贛邊秋收起義,曾先後任紅 12 軍 34 師 100 團團長、紅 45 師師長、紅 21 軍軍長,後改任由贛東北紅 10 軍改編的紅七軍團長兼紅 19 師師長。因在 1934 年 5 月第五次反圍剿東線戰場的歸化戰鬥中,指揮部隊全殲守軍一個營并占領歸化縣城,故尋淮洲在 1934 年八一建軍節上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一枚。
尋淮洲烈士雕像
長征前夕,尋淮洲率紅七軍團東出福建調動敵人,後轉移至閩浙贛蘇區,改任紅十軍團 19 師師長,最後在 1935 年 1 月譚家橋戰役中親自帶隊衝鋒企圖奪回戰場主動權,而不幸中彈犧牲,終年 23 歲。
2)軍團政委樂少華
樂少華,1903 年出生于浙江寧波,參加過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學進修,回國後歷任紅五軍團 15 軍政委、紅三軍團 7 軍政委、紅 5 師政委,後改任由贛東北紅 10 軍改編的紅七軍團政委。在 1934 年 5 月第五次反圍剿東線戰場的歸化戰鬥中,雖然戰鬥實際由尋淮洲負責,但樂少華作為軍團領導和戰役組織者,也同樣在 1934 年八一建軍節上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一枚。
長征前夕,樂少華配合尋淮洲率紅七軍團東出福建調動敵人,後轉移至閩浙贛蘇區,改任紅十軍團政委兼 20 師政委,後因在懷玉山突圍中負傷而回家休養。1936 年 8 月,樂少華回到延安,長期在陝北及東北解放區的軍事工業部門工作,最後在 1952 年因故去世,終年 49 歲。
3)團長王藴瑞
王藴瑞,1910 年出生于河北巨鹿,曾任蔣軍第 26 路軍軍官,參加了寧都起義,起義後歷任紅五軍團 14 軍軍部參謀、建黎泰警備司令部參謀、紅七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在 1934 年 5 月第五次反圍剿東線戰場的湖源深坑嶺戰鬥中,在團領導幹部傷亡殆盡的情況下,時任紅 19 師 57 團團長的王藴瑞親自走上一線,組織戰士們向敵人陣地衝鋒并将敵人全部消滅。
王藴瑞少将
鑑于王藴瑞在湖源深坑嶺戰鬥中立下的功勞,故他在 1934 年八一建軍節上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一枚。後王藴瑞在浙西南遊擊戰争中因負傷與組織失去聯系,返回河北老家養傷并直到抗戰初期再次入伍,曾先後任八路軍冀南軍區參謀長、晉冀魯豫野戰軍第 2 縱隊參謀長、解放軍第 3 兵團代參謀長,1955 年被授予少将軍銜,最後于 1989 年在北京病逝,終年 79 歲。
4)團參謀長夏忠興
夏忠興,出生年月和籍貫皆不詳,時任紅 7 軍團 19 師 57 團參謀長。在 1934 年 5 月第五次反圍剿東線戰場的湖源深坑嶺戰鬥中,夏忠興指揮一個營首先攻占蔣軍陣地,為戰役的勝利赢得頭功。在衝鋒過程中,夏忠興親自梭镖殺敵,還親手繳下蔣軍輕機槍一支,在後腿、手部受傷的情況下,他仍堅持作戰與敵搏鬥。
鑑于夏忠興的英勇表現及其在湖源深坑嶺戰鬥中立下的功勞,故他在 1934 年八一建軍節上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一枚。
夏參謀長之後事迹不見于公開史料。
5)團俱樂部主任張志堅
張志堅,出生年月和籍貫皆不詳,時任紅 7 軍團 19 師 57 團俱樂部主任。在 1934 年 5 月第五次反圍剿東線戰場的湖源深坑嶺戰鬥中,張志堅緊緊跟随着團參謀長夏忠興,帶領第 57 團 1 營向敵人陣地衝鋒,在營領導幹部傷亡殆盡的情況下,指揮剩餘戰士終于占領敵人陣地。鑑于張志堅在湖源深坑嶺戰鬥中立下的功勞,故他在 1934 年八一建軍節上被授予三等紅星獎章一枚。
湖源深坑嶺戰鬥遺址紀念碑
張主任之後事迹不見于公開史料。
6)班長徐正生
徐正生,出生年月和籍貫皆不詳,時任紅 7 軍團 19 師某機槍班班長。在 1934 年第五次反圍剿的建寧雪山岽戰鬥中,友軍紅 34 師不慎丢失右翼高地,導致我軍整個戰線發生退卻。徐正生在僅距離敵人只有幾步的地方,沉着指揮機槍作戰,将衝過來企圖搶奪機槍的敵人全部打倒,掩護了大部隊的撤退,然後從容帶着機槍離開。故徐正生在 1934 年八一建軍節上被授予三等紅星獎章一枚。
徐班長之後事迹不見于公開史料。
7)連指導員蘆定興
蘆定興,出生年月和籍貫皆不詳,時任紅 22 師某連指導員。在 1934 年第五次反圍剿江西蘇區南線戰場上,蘆定興指揮一個連冒着粵軍飛機和炮火的打擊堅守石盤寨據點,在被切斷退路的情況下堅守兩天,然後趁夜色的掩護殺出重圍,繞道順利返回部隊。這次成功突圍再加上平日工作積極,故蘆定興在 1934 年八一建軍節上被授予三等紅星獎章一枚。
蘆指導員之後事迹不見于公開史料。
8)連長宋克波
宋克波,出生年月和籍貫皆不詳,時任紅 23 師某連連長。在苦竹嶺戰鬥中,宋克波身先士卒,指揮部隊攻克蔣軍碉堡,繳獲步槍 6 支、手榴彈 10 個、子彈 3 擔。在仗龍口戰鬥中,宋克波指揮部隊一個衝鋒,繳獲蔣軍步槍 5 支、手榴彈 20 個、子彈 1 擔及其他大量軍用品。因指揮作戰一向勇敢堅決,故宋克波在 1934 年八一建軍節上被授予三等紅星獎章一枚。
宋連長之後事迹不見于公開史料。
9)連長王烈
王烈,出生年月和籍貫皆不詳,時任紅 23 師某連連長。在 1934 年第五次反圍剿江西蘇區西線戰場的元東坪戰鬥中,王烈指揮的一個排遭到蔣軍包圍,他立即當機立斷,帶領八名戰士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突出重圍,經過在大山裏一天一夜的艱難跋涉,最後全部安全返回部隊。由于成功帶領戰士們突圍,故王烈在 1934 年八一建軍節上被授予三等紅星獎章一枚。
王連長之後事迹不見于公開史料。
10)班長朱業長
朱業長,出生年月和籍貫皆不詳,時任紅 23 師某班班長。在 1934 年第五次反圍剿江西蘇區西線戰場的元東坪戰鬥中,朱業長先後四次負傷,仍拒絕去後方接受治療,堅持在火線上與敵人作戰。如此不要命的死戰精神,使得他在 1934 年八一建軍節上被授予三等紅星獎章一枚。
朱業長之後事迹不見于公開史料。
11)軍區司令員陳毅
陳毅,字仲弘,1901 年出生于四川樂至,參加過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曾先後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黨代表、紅四軍前委書記、贛西南特委書記、紅二十二軍軍長、江西軍區總指揮兼政委。第五次反圍剿期間,江西軍區各獨立團與工人師組成西方面野戰軍,由陳毅兼任總指揮,抵御蔣軍從西線對江西蘇區的進攻。
紅軍時期的陳毅元帥(右)
由于擁有悠久的革命鬥争歷史,加上被認為一貫工作認真、堅決勇敢,以及在第五次反圍剿西線作戰中指揮以地方部隊編成的西方面野戰軍以少對多長時間抵擋住了蔣軍兩個縱隊的進攻,故陳毅于 1934 年八一建軍節上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一枚。
之後,陳毅先後任粵贛邊紅軍遊擊隊指揮、新四軍軍長、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1955 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最後于 1972 年在北京病逝,終年 71 歲。
12)戰士陳齡松
陳齡松,出生年月和籍貫皆不詳,時任江西軍區遂南遊擊隊戰士。1934 年 7 月,蔣軍周渾元縱隊以一個團的兵力,從江西蘇區西線的太和渡河,強攻大瑞據點,陳齡松所在的遂南遊擊隊某班奉命堅守該據點。在蔣軍飛機的轟炸下,據點碉堡被炸塌一角,班長當場犧牲,其他指戰員也都負傷。
這時陳齡松主動站了出來,領導大家繼續堅持作戰,并殺傷了大量敵人。作戰到半夜後,陳齡松和戰友們利用夜色的掩護偷偷撤出碉堡并返回己方陣地,整個過程中沒有一名戰士犧牲或逃亡。因此這次英勇的表現,陳齡松在 1934 年八一建軍節上被授予三等紅星獎章一枚。
陳齡松之後事迹不見于公開史料。
13)營長羅義輝
羅義輝,出生年月和籍貫皆不詳,曾任軍區連城遊擊隊隊長。1932 年 2 月,土匪武裝 700 餘人乘虛進攻連城,羅義輝指揮一個排從城内殺出,并從正面将土匪擊潰。1933 年 8 月,羅義輝升任連城警衞連連長,其指揮的警衞連在上江坊地區遭到 300 多名土匪包圍後,又從正面衝擊,将土匪完全擊潰,并在事後升任連城獨立營連長。
1933 年 11 月,羅義輝指揮的獨立營一個連又遭到土匪優勢兵力包圍,他指揮全連指戰員喊着絕不繳槍的口号,分兩路衝擊将敵人完全擊潰,并救下被敵人俘虜的戰友 10 餘人。1934 年 4 月,羅義輝指揮一個連前往永安,采取化裝成民團的方式,活捉蔣軍第 52 師盧興邦部 10 餘人、師傅 1 人,繳獲步槍 3 支、子彈百餘發,并為紅軍籌得經費萬餘元。
由于英勇堅決的羅義輝屢次以少勝多戰勝土匪,故被提拔為福建軍區連城獨立營營長,并在 1934 年八一建軍節上被授予三等紅星獎章一枚。
抗戰爆發後原福建軍區紅軍開赴抗日前線
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後,羅義輝所在的福建軍區紅軍一部奉命留在閩贛邊地區堅持遊擊戰争。1935 年夏,紅軍遊擊隊利用地形優勢,在麻池塘戰鬥中擊潰第 52 師一個營,繳獲了很多戰利品,但時任遊擊隊一大隊隊長的羅義輝也在戰鬥中犧牲。
綜上,以上 13 名在 1934 年獲得二等、三等紅星獎章的紅軍指戰員中,從部門分布看,有 6 人來自紅七軍團,3 人來自紅 23 師(紅八軍團),1 人來自紅 22 師(紅九軍團),2 人來自江西軍區,1 人來自福建軍區;從職級分布看,有 3 人是軍級幹部,4 人是團營級幹部,5 人是連排班級幹部,僅 1 人是普通戰士。從各人發展看,其中 3 人最後成為我軍解放後高級幹部(樂少華、王藴瑞、陳毅),2 人已明确犧牲(尋淮洲、羅義輝),其餘人後來事迹均無資料可循,估計是都在第五次反圍剿後半階段和長征途中犧牲了。
據統計三個等級的紅星獎章在 1933、1934 年及長征中共計發放 166 枚,目前還存世的數量極少,包括:
1)珍藏在北京軍事博物館的七枚,分别屬于周總理(1933 年一等,編号 06)、朱德元帥(1933 年一等,編号 09)、彭紹輝中将(1933 年二等,編号 35)、陳伯鈞上将(1934 年二等),邱創成中将(1933 年三等),楊得志上将(1934 年三等,編号 128),陳正湘中将(1934 年三等);
2)珍藏在國家博物館的四枚,分别屬于吳桂橋烈士(1933 年三等,編号 23)、王诤中将(1934 年二等,編号 37),不知名 1933 年一等(編号 13)一枚和未注明編号和年代的二等一枚;
3)珍藏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的一枚,屬于毛澤覃烈士(1933 年二等,編号 26);
正品與假品背面的區别
此外還有黃永勝上将的一枚 1934 年三等,曾收藏于軍事博物館,後被其要回,之後不知所蹤。其餘市面上包括網上流傳的各種所謂的紅星獎章,都是一眼假,區分方式是背部文字應為豎排漢字,而假貨都是橫排小字,此外原版紅星獎章均系手工打造,邊角形狀歪歪扭扭根本不對稱,不像那些假貨都是機器打磨,邊角光滑齊整。曾有報道稱,八路軍老兵陸鴻賓私藏的一枚 1933 年三等,屬于解放戰争初期我軍東北某楊姓營長,但據網圖(上右)顯示,這枚明顯符合上文提到的假勳章外形特征。
所以,本文提到的十三枚估計也早已丢失,陳毅元帥和王藴瑞少将的估計都是在三年遊擊戰争中丢失。